2018年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7750102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年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年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8年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8年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届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十一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各门艺术可以按其反映现实的不同方式划分为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两大种类。表现艺术以反映主观世界为主要对象。再现艺术以反映客观世界为主要对象。而二者并非截然对立,有时是互为观照、辨证统一的。 那么,书法艺术的种类该如何划分?我们认为:书法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作为书法艺术物化形态的线条是“有诸于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晁说之书法考),是书法家主观世界的表现,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正如汉代杨雄在法言问神篇所指出的那样:“故言,心声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动情乎?”唐

2、代孙过庭在书谱中也说过:“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惨阳舒,本乎天地之心。”而德国的黑格尔及俄国的别林斯基也分别强调过艺术表现的“情致”作用。所以,书法艺术应归入表现艺术的范畴。这样是否就抹杀书法艺术的再现性了?不是的。书法艺术里通过线条来诉诸人的视觉,因此笔墨线条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带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再现性,这也就是汉代蔡邕在笔论中所说的“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就构成了书法美的双重特性,表现性中带有相对的再现性。唐代张怀灌在书议中提出著名的“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说。他认为书法艺术的文字线条以“依类象形”为本源,而后者超越了被模拟对象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即经过了

3、一番从“囊括”到“裁成”,加工、演绎、概括过程。所以,不管是书法艺术的笔墨线条,还是结构章法,都不能再现客观世界某个对象,只是以主观的形式概括象征客观世界某个对象,是“意象”,而不是“具象”。正如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表现中所说:“一件艺术作品表现的是生活、感情和内在现实的想法。它是一种发展了的隐喻,一种将言词难以表达的东西意识自身的逻辑明确表达出来的非推论的符号。”在历代书论中,我们曾看到不少关于某个书法家的笔墨线条或结构章法像什么的议论。如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形容“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不能否认,这些形象比喻的再现,能给人以生

4、动的书法审美感受。这也许就是书法美中再现性的一些作用吧。但这种再现性在书法中毕竟是间接的、象征性的。即仅仅是像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如果真是“列阵之排云”“高峰之坠石”那样就是绘画作品而不是书法作品了。可见这种再现性在书法美中是受到质的规定;是比喻不是对照。受到量的限制:只能“如”、“像”,不能“是”。另外,再现性在书法美中也显示着一种不稳定性,如一横既可看作是“千里阵云”,又可看作“一叶横舟”,一点就更多了,可看作“坠石、怪石、杏仁、梅核、龙爪、鸡头、群鹊、羊角、菱米”等,而现实的客观事物是云就不是舟,是坠石就不是怪石,而书法美的这种再现性却是多元化的。因此,书法美中的表现性越丰富、越生动,那

5、么其再现性就越丰满、越多样。可见书法美的双重性是以表现为主,再现为辅,相得益彰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各门艺术按其反映现实的不同方式可以分为以反映客观世界为主要对象的表现艺术和以反映主观世界为主要对象的再现艺术。B. 书法艺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因此作为书法线条是“有诸于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C. 张怀瓘认为书法线条以“依类象形”为本源,而“依类象形”在模拟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D. “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等形象比喻的再现,能给人以生动的书法审美感受,具有绘画作品的特点。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6、项是( )A. 文章开篇将艺术划分种类,是为后面提出“书法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的论点提供前提。B. 文章所引杨雄法言问神篇中的话可以证明书法线条是书法家主观世界的表现,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C. 文章中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表现中的话可以作为书法艺术的笔墨线条和结构章法“是意象,而不是具象”的一个论据。D. 文章提出论点后,先论证书法艺术的再现性,进而集中论述表现性,最后论述二者的辩证关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过庭书谱:“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等论述与黑格尔及别林斯基强调过艺术表现的“情致”作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B. 蔡邕笔论中“为书之体

7、,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的说法没有抹杀书法艺术的再现性。C. 再现性在书法美中显示着一种不稳定性,如一横既可看作是“千里阵云”,又可看作“一叶横舟”,这反映出再现性的局限性。D. 书法美中的表现性越丰富、越生动,那么其再现性就越丰满、越多样,体现出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答案】1. C 2. D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张冠李戴,把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颠倒了位置。B项,强加因果,原文为“书法艺术是以情感

8、表现为主,而不是以认识再现为主。作为书法艺术物化形态的线条是“有诸于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晁说之书法考),是书法家主观世界的表现,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再现。”不存在因果关系,是通过引用来说明观点。D项,“具有绘画作品的特点”与原文“如果真是“列阵之排云”“高峰之坠石”那样就是绘画作品而不是书法作品了”矛盾。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先论证书法艺术的再现性,进

9、而集中论述表现性”错误,文章第三段先举例论证表现性,第四段论及再现性,第五段论表现性,第六段二者兼论,第七段论再现性。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这反映出再现性的局限性”无中生有。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

10、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

11、,辨明正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窗上的那轮明月王清铭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呢?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就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

12、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来洗涤心灵的尘垢。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

13、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在他

14、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奖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呢”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B. 作者将

15、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形象地写出了城市的月光的暗淡昏黄,具有鲜明的情感意味。C.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D. 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5. 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6. 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 “诗意栖居”。【答

16、案】4. D 5. “窗”在文中是人心灵世界的写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门”是指世俗生活,象征人对物质的追求。(意思对即可) 6. 忘却虚名浮利(或“淡去功名之心”);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奖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原因归纳错误,因为现代人追求虚名浮利。6.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结尾说: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能在繁华中诗意栖居。”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结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