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近代史(厚)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17745614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174 大小:6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世界近代史(厚)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1.世界近代史(厚)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1.世界近代史(厚)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1.世界近代史(厚)_第4页
第4页 / 共174页
1.世界近代史(厚)_第5页
第5页 / 共1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近代史(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世界近代史(厚)(1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 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西欧产生、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资本主义有两重含义: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最早萌芽于14至15世纪的地中海沿岸。地理大发现后,资本主义生产在西欧获得迅速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最早产生于17世纪初的荷兰;随后在英、美、法等国取得胜利,19世纪中期形成了世界体系。一、从几个单词谈起 “资本主义”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中心概念。布罗代尔在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第三章中,详细讨论了该词的起源和意义演变,很值得我们注意。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在今天是一个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词,被看作社会主义的天然对

2、立物,其实直到20世纪初以前,这个词还没有这样的含义。Capitalisme一词来源于Capital(拉丁语capitalis),1753年首次出现在狄德罗的百科全书里,但意思有些奇怪,指的是“富人的地位”。19世纪的法国社会主义者皮埃尔勒鲁等给该词新的含义,路易勃朗认为:“我所说的资本主义,是指一些人在排斥另一些人的情况下占有资本。”约瑟夫蒲鲁东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和社会制度,根据这种制度,作为收入来源的资本一般说来不属于通过自己劳动使资本发挥作用的人。”他还用Capitaliste来称呼资本的所有人。布罗代尔认为这是个“极其妥帖”的概念;然而在我们看来,蒲鲁东使用的那个“劳动”概

3、念显然带有那个时代的一种流行性的缺陷或偏见,就是说,在当时人们看来,似乎唯体力劳动才是劳动,资本家的管理工作完全不算劳动。其实资本家不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直接承担者,他们的工作是需要很大的脑力付出的,同时对社会也是有贡献的,尽管毫无疑问有剥削的一面。据说马克思直到1867年以后才开始使用“资本主义”一词,而且只是当形容词用,从未当名词用。这也就是说,他并未明确地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生产方式或一个社会形态的名称。只是到了20世纪初,德国学者威纳尔桑巴特于1902年发表论现代资本主义一书之后,该词才作为社会主义的天然反义词在政论界突然盛行起来(190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正因为如

4、此,该词在20世纪初长期为许多著名经济学家所推斥。但布罗代尔认为这个词还可以用,因为还没有人能够提出更好的词来代替它。按马克思主义的见解,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关系,它的产生必须有两个前提,即拥有生产资料(即资本)的资本家和除自身的劳动力便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两者结合起来从事商品生产,这就有了资本主义。布罗代尔实际上也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时代始于16世纪的论断,而反对马克思后的那种认为在18世纪末工业生产方式形成前不可能存在资本主义的观点。在他看来,16世纪的资本主义虽说还是萌芽状态,但已包含了发展的潜力,也可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概括地说,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在此制度下,私有者把

5、积累起来的财富拿来投资,以牟取利润。其主要特征是私人企业、雇用工人、争夺市场和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务活动。它是中世纪行会制度的直接对立物,因为行会生产和贸易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的某种基本的、发展极为缓慢的需要,只在于为劳动索取合理的价格,而并不追求无限的利润。资本主义最后成熟于19世纪,但在商业革命时期它已具备了几乎所有的基本特征。二、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欧封建社会瓦解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城市的兴起,二是农奴制解体。从中世纪后期开始,随着城市的兴起与西欧经济的复兴,资本主义的萌芽逐渐产生和发展。西欧城市兴起的过程与一般的封建社会的正常发展略有不同,主要是它在中世纪之初曾陷于古代城市

6、毁灭殆尽、商旅断绝、生产几乎不再存在的极度低潮时期,因此中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兴起等于从无到有,重新在废墟上和荒野里,由小商小贩的聚合而逐渐发展为市镇和工商业城市。从11世纪起,西欧城市普遍在各地出现。从城市的普遍消失到重新普遍出现,反映了西欧封建经济从沉寂到复苏的过程,城市的兴起显然也是按封建经济的普遍发展规律而运行的。西欧城市虽小,却很有特点,和东方大城市同时兼作封建统治中心不同,西欧小城市是封建社会中相对不那么封建的一种特殊结构。西方经济史名家奇波拉描述说:“中世纪的城市不是一个更大体系中的一个器官,它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它傲然自立,明显地和周围的乡野分开,它在政治意义上则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

7、。当人们穿过城门进入城市以后,他便归属不同的法律统治,就像我们今天越过国界进入另一个国家那样。文化的对比一如经济那样强烈。生活于城市中的商人、专业人员和工艺师傅并不承认农村搞的那一套封建东西,也不接受它的文化观念。西欧城市在11至13世纪兴起并非某种地区沿革的副产品,它其实是一场以城市为其发展基地的文化和社会的革命。城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新的发展征候:以它为核心一个新社会得以壮大其社会结构、重振国家机制,发展新文化和新经济,它是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并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前提”。正是由于西欧城市这些非封建的特点,为未来的欧洲统一奠定了经济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使西欧城市内较快且较顺利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及其

8、早期发展,促使近代的西欧领先于其他大陆而活跃于世界历史的舞台。当时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城市中货币和商品日益增多,雇佣劳动关系日见发展,其结果必然是造成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11世纪以后,农村中的封建主义也逐渐瓦解,其原因在于与近东贸易的复兴和城市的兴起,对农作物的需求增加,由于价格上涨,部分农民赎买了自由;贸易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吸引农奴逃亡;11-15世纪的“十字军东侵”,一些领主为参加十字军,需要武器装备,使部分农奴通过赎买获得自由;还有部分农奴是因为农产品涨价后,需要开辟新地进行生产,开垦森林、排干沼泽通常是以农奴的自由为代价;14世纪的黑

9、死病后,引起劳动力的短缺,幸存农奴能够提出自由的要求。农奴在人身上获得自由,庄园制便瓦解了。14-15世纪,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增长和国内外市场的形成,在意大利的城市中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早萌芽。随后西欧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农业中一些贵族也开始了对其自营领地的资本主义经营。资本主义在西欧的萌芽和发展,不断侵蚀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通过市场交换以实现利润的经济和闭塞的农本经济互不相容。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表现为极为明显的外张性,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地理范围,不断深入原来封闭的农本经济的阵地,永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世界各个角落扩展。由中古

10、后期积累起来并得到改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适应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为他们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必要条件。哥伦布打开大西洋的航线后,西方资产阶级开始走边全球,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文明开始不断向外扩展,进而形成了一个不断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大趋势,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全球化的肇始。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第一节 世界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一、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的背景(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1、寻找更好的商道 东西方贸易的传统交通要道主要有三条:一条是陆路,从小亚细亚沿黑海、里海经中亚到达印度和中国;一条是经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出红海;经印度洋到达印度和中国;还有一条是经叙利亚、两河流域、抵达

11、波斯湾,然后换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国。这三条商路都是以东部地中海为贸易中心,商品主要由阿拉伯、波斯和拜占廷商人运至小亚或东欧,然后转手由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商人运至西欧。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兴起,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控制了传统商路。帝国随意对来往客商横征暴敛、课以重税,使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数量减少,价格往往比原价高出8-10倍。欧洲上层社会需要这些昂贵的东方商品,不吝斥重金购买,结果造成严重入超,每年都有大量黄金外流。西欧各国贵族、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迫切地希望重新开辟一条新航路,绕过地中海东部,直接到达印度和中国。2、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14、15世纪以来,西欧各国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

12、,商品的流通量不断扩大,作为一般交换等价物的货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黄金作为最贵重的交换工具,人人都渴望得到它。但是,欧洲大陆的黄金产量严重不足,而大量购买东方商品所造成的巨大的黄金外流,反过来加重了欧洲国家贵金属的短缺。马可波罗行记对中国、印度、南洋一带“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描绘,极大地刺激了欧洲寻找黄金的狂热。3、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 基督教是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它以博爱人类为教旨,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思想;它以全人类的宗教自居,要求人人都接受基督教。这种近乎狂热的传教精神使其信徒相信:为了普及基督教,即使动用武力也在所不惜。中世纪末期,基督教传教士日益转向亚洲。他们与具有同样狂热精神

13、的穆斯林势力产生了激烈的宗教冲突。当时的教皇和基督徒都相信东方有一个祭司王约翰,他是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如果和他建立联盟,就可以轻易地击垮穆斯林势力,从而把基督教扩展到世界上更广大的地区。4、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 中世纪天主教的神学思想强调人们关注来世,而不是现世生活,通过禁欲苦行以赎回人与生俱来的原罪,以求死后能升入天堂。文艺复兴扫荡了这些旧的神学价值观,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大胆地去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这些人文主义思想进行海外冒险的一大精神动力。(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地理大发现得益于航海技术的进步 造船业从13世纪就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制造出载重量达600-800吨的圆形体

14、的帆船,代替了以前载重只有150-200吨的单层甲板大帆船。13世纪时开始在船尾安装了舵以方便驾驶。葡萄牙人在造船技术方面领先一步,他们建造出了适于在大海里航行的大型快速多桅帆船,在主桅杆上挂上更多的帆以适应不同的风向与海流。中国发明的罗盘针也传入欧洲,应用于航海事业,航行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航海图的绘制也日趋精确。天文学和地理学也有了显著进步,地圆学说开始普及。2、武器和战术的进步 15世纪前,西欧在海战方面采用的战术是甲板上的短兵相接。到15世纪,欧洲的战舰才装备大炮。但这种大炮火力小,只能杀伤敌人,却不能伤害敌舰的舰体。16世纪,德国冶金家弗兰德斯改进了铸炮技术,这种新型大炮操

15、作简单,火力大,杀伤力强,可发射50-60磅的圆石弹或铁球弹,在300码(09144米)之内能击破敌舰舰体。在新设计的军舰上装载40门之多,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从此,海战战术发展到用大炮轰击敌舰。西欧诸国凭借其“船坚炮利”和先进的海战方法称雄于世,控制了海洋。3、商业观念的改变 (1)复式簿记法:借方和贷方分别记帐。(2)中世纪时,由于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普遍谴责谋利行为,教会禁止放贷取利。随着商业的发展,借贷取利活动被认同接受,商业观念的改变促使银行信贷业经营范围逐步扩大,给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3)股份公司掀开了商业上的一场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经商方式,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

16、分开,投资者不必承担经营管理的责任,一切管理事务都委托给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再由董事会决定管理经营的最佳人选,任何想投资于贸易事业的人,只需认购股票就可以了。商业的进步加强了西欧向海外殖民扩张的能量。4、专制政府的支持 15世纪是西欧绝对君主制的形成时代,政府在经济上与资产阶级相互支持,相互依靠。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完成“收复失地运动”后,大量好战的骑士给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压力,专制政府极力将这股势力引向海外,由于最先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他们走在了海外扩张的前列。二、地理大发现的过程1、葡萄牙人早期探险 最先探寻通往印度航路的是葡萄牙人。为了打破意大利城市对东方贸易的垄断,葡萄牙统治者积极支持和鼓励航海事业。葡萄牙亲王“航海者”亨利更是热衷于此。1415年,葡萄牙人侵入非洲西北海岸的休达地区,葡王任命亨利为该地总督,建立了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