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格律诗八首》PPT课件 春望 (2)

上传人:万**** 文档编号:117744522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格律诗八首》PPT课件 春望 (2)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格律诗八首》PPT课件 春望 (2)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格律诗八首》PPT课件 春望 (2)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格律诗八首》PPT课件 春望 (2)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格律诗八首》PPT课件 春望 (2)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格律诗八首》PPT课件 春望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格律诗八首》PPT课件 春望 (2)(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 。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 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至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 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 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 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 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 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热情,他 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 衰起伏相呼应的。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望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 ,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

2、肃宗 ,途中为叛军所俘,困居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溅jin 簪zn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情基调: 深沉、沉郁、忧伤。 讨论:讨论: 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指京城长安。 国破:长安被叛军攻破,亦有残 破不堪之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陷落,山河依然; 春天的荒城野草茂盛。 被安史叛军焚 掠一空的长安城, 杂草丛生,满目荒 凉。诗人忧时伤乱 ,触景生情。 感

3、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人心惊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事, 见花忍不住泪水飞溅; 怨恨离别, 听到悦耳的鸟声也心 惊。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讨论 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 鸟儿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 而惊心. 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接连不 断,现已是 暮春三月。 一封家信抵 得上万两黄 金。 开春以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 子

4、成年后把 头发绾在头 顶上,用一 根簪别住。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发越搔越少 简直连簪子也插 不住了 诗文解说 京城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 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事,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 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恐。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 家书珍贵,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少,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春 望 【唐 】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 安史之乱 烽 火 国 破 家 亡 (悲凉) 草木深 (思念) 家书贵 花鸟 溅泪 惊心 沉痛 感时恨别 春望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 想感情。 赏析 全诗由望着笔, 情景相融。

5、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 家,情感愈来愈强、逐 渐具体、深入。读罢全 诗,满腹焦虑、搔首而 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诗的特点 此诗以深沉凝练、 言简意多闻名。 遣词用字,精当 准确,含蕴丰富。 问题:在你的记忆中,还有哪些诗句将忧国 或思乡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 韩愈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唐 温庭筠 春望练习 1、背诵这首诗。 2、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 ,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据此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一句好在哪里。 展开联想和想像,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对比阅读:比较这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 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凉, 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时代不同风格迥异 同: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他的喜怒衰乐 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是相呼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