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装置技术应用讲座发展趋势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7596463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9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焦化装置技术应用讲座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焦化装置技术应用讲座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焦化装置技术应用讲座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焦化装置技术应用讲座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焦化装置技术应用讲座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焦化装置技术应用讲座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焦化装置技术应用讲座发展趋势(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一、延迟焦化技术简介 二、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化技术简介,延迟焦化技术简介,焦化技术: 延迟焦化:发展较快 流化焦化:没有发展 灵活焦化 :发展较慢 平炉焦化、釜式焦化:(已淘汰),延迟焦化技术简介,世界上第一套延迟焦化装置: 1932年在美国投产。 中国第一套延迟焦化装置: 1949焦化能力为3.9万吨年 1958焦化能力68万吨/年 1957年在抚顺建成了一套10万吨/年的 延迟焦化工业试验装置 1964在抚顺成功投产(五朵金花之一),延迟焦化技术简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装置在印度 规模为630万吨/年,采用四炉八塔。 焦炭塔直径为9.14米。 2004年国内

2、投产的杨子、金陵160万吨/年 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直径为9.14米。 惠州420万吨/年延迟焦化,焦炭塔直径为 9.8米。,延迟焦化技术简介,延迟焦化加工能力: 2004年底世界焦化能力为2.44亿吨/年。 延迟焦化能力占原油加工能力的5.9%。 美国延迟焦化能力占52.9%。 延迟焦化是炼油工业中第一位的重油转化技术。,延迟焦化技术简介,国内焦化加工能力: 国内自2000年金山引进100万吨/年大型化延迟焦化投产以后,国内技术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 2001焦化能力为0.2164亿吨/年。 2004焦化能力为0.3725亿吨/年。 2003-2004年增加了0.096亿吨。 增长率高达35%

3、,我国焦化加工能力增长趋势,延迟焦化装置的基本概况,延迟焦化技术简介,延迟焦化装置的优势: 1.加工原料广泛,可加工高沥青质、高金属含量的劣 质重油(重质原油、常渣、减渣、脱油沥青、油浆) 2.产品结构较合理 石脑油:加氢精制后可作为化工原料 柴 油:加氢精制后可作为柴油产品 蜡 油:可作为下游裂解装置原料 气 体:脱硫后可作为制氢原料或燃料气 液化气:精制后作为产品 焦 炭:可用于炼钢、炼铝、水泥工业和气化原料 3.加工成本低,延迟焦化技术简介,延迟焦化装置在炼厂的位置: 延迟焦化装置是重要的重油轻质化装置,特别是炼厂为减少原油成本选择加工劣质原料时,尤为重要。 199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对

4、延迟焦化、加氢裂化和渣油催化(常压渣油)裂化三种渣油转化工艺进行了比较 。 1.固定成本:延迟焦化为1(基准),渣油催化为1.3,加氢裂化为2.1。 2.年投资回报率:延迟焦化渣油催化加氢裂化 延迟焦化加工成本低,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化的发展趋势 液体收率的最大化 优化操作条件增产液体产品收率 “零循环比”和超低循环比工艺 Foster Wheeler公司的产率选择性延迟焦化工艺 馏份油循环 扩大装置能力 装置规模大型化 缩短焦化周期 延长装置运行周期 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运行,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化的发展趋势 焦化设备 焦化加热炉采用双面辐射以及在线清焦和

5、在线烧焦技术。 焦炭塔裙座结构采用整体锻件。 水力除焦程控系统。 塔顶盖和底盖自动装卸机 先进控制 可根据原料性质实施在线优化操作。 提高装置处理能力和液体收率。,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液体收率最大化 温度 焦化操作的重要参数之一 国外加热炉出口温度达到510 焦化反应温度过高对装置开工周期有密切影响 提前结焦,堵塞炉管和转油线,影响焦化开工周期 易产生泡沫携带 促进弹丸焦生成 生成硬质石油焦,造成除焦困难 生成更多焦粉,干扰正常生产 加热炉出口温度一般控制在485500,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液体收率最大化 压力 焦化操作另一个重要参数之一 提高压力有利于分馏塔、塔顶冷凝器和压缩机操作 提高

6、压力能够抑制焦化起泡、焦粉携带和弹丸焦的生成 提高压力将增加石油焦收率和降低馏份油收率 焦炭塔压力每降低0.05MPa,液体产品体积收率增加1.3%,焦炭产率下降1% 对于生产燃料焦的焦化装置,为了取得最大的馏份油收率,应采取低压操作 目前国内延迟焦化装置的典型操作压力0.17MPa 国外延迟焦化装置的最低操作压力已达0.103MPa,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循环比 国外焦化循环比一直呈降低的趋势 凯洛格已由0.100.15降为0.05或更低 福斯特惠勒公司推荐采用低循环比0.05 大陆石油公司开发出馏分油循环技术 采用馏分油循环代替常规的自然循环 可以降低焦炭产量3左右

7、提高C5以上液体收率2左右 国内焦化装置循环比一般都在0.20.4之间 “可灵活调节循环比”的工艺流程可使循环比灵活调节,可实现零循环比操作,该技术已在长岭、广石化、吉林、扬子、金陵、洛炼等焦化装置得到应用,循环比可以降到0.1,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循环比 影响循环比降低的因素 原料的性质 如原料中沥青质含量很高,则原料的结焦倾向严重,不但不能降低循环比,反而需加大循环比来改善炉进料的性质 焦化装置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设计特点 传统流程循环比不能低于0.2 可灵活调整循环比流程循环比可以降低,扬子循环比达到0.15 工厂总流程的配置 焦化蜡油作为加氢裂化原料,循环比不宜低于0.2 焦化蜡油预加氢

8、处理装置,则应尽量降低循环比,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装置能力 装置规模大型化 自90年代以来,国外延迟焦化装置一直向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90年代初,世界上最大的延迟焦化装置是Foster Wheeler公司设计的Chevron公司所属位于美国密西西比Pascagoula炼油厂的焦化装置,加工能力为3.895Mt/a 目前,发达国家的延迟焦化装置单套平均能力为1.360Mt/a 世界上最大的延迟焦化装置是1998年建成的印度信任炼制公司炼油厂的6.30Mt/a延迟焦化装置,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国外焦炭塔设备逐

9、步实现大型化 随着装置的大型化,焦炭塔等设备逐步实现大型化 焦炭塔直径由80年代前的小于8m扩大到8m以上 目前国外投入生产的最大的焦炭塔直径为9.14m 国内焦炭塔大型化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过去国内焦炭塔直径多数为5.4m,少数采用6.1m 现在焦炭塔大型化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BDI设计的SPC焦化、LPEC设计的长岭120万吨/年焦化、吉化100万吨/年焦化装置焦炭塔直径已达到8.4m,BDI设计的高桥公司和齐鲁公司焦炭塔直径已达8.8m LPEC设计的扬子160万吨/年焦化和金陵160万吨/年焦化装置焦炭塔直径已达9.4m,标志着我国焦炭塔大型化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

10、化技术发展趋势,生焦周期 生焦周期对装置的影响 对于已有装置,较短的生焦周期可以提高装置的处理能力;新建装置可降低新建焦炭塔高度,节省投资 如将生焦周期缩短为20小时,则装置处理能力增加约1015% 较短的生焦周期需增加排空系统的能力,以便在焦炭塔冷却期间处理增加的蒸汽 较短的生焦周期需减少焦炭塔的预热时间,加快焦炭塔的冷却速度,增加焦炭塔骤冷骤热的频次,这样,会引起焦炭塔疲劳,影响焦炭塔寿命 缩短生焦周期提高处理量后,焦炭塔气速普遍增加,焦粉夹带量增大,容易造成分馏塔底部和加热炉炉管结焦,缩短装置的运行周期,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缩短生焦周期的同时,必须正确注入消泡剂、并借助中子料位计准确监

11、测焦炭塔泡沫层高度 较短的生焦周期将使装置弹性减小,过低的焦炭塔高度将限制装置的操作弹性 较短的生焦周期将加大生产管理难度,较短的生焦周期使得除焦时间不固定,给生产管理带来不便 国外焦化生焦周期由24小时大大缩短 大陆石油公司为1114小时 凯洛格公司为1620小时 福斯特惠勒公司为1618小时 国内设计的焦化装置生焦周期均为24小时 目前中石化有8家延迟焦化装置采用缩短生焦周期生产 国内生焦周期采用24小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生产体制问题引起的,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国内延迟焦化工艺流程,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传统工艺流程,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改进工艺流程,延迟焦化技术发

12、展趋势,可灵活调节循环比工艺流程,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惠州(FW)焦化工艺流程,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大型化焦炭塔的压控技术,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措施 国内外都普遍采用了密闭的吹汽放空 国内外大部分装置仍采用除焦池和焦场的卸焦系统 福斯特惠勒公司开发了密闭卸焦和脱水系统 国内部分装置采用冷焦水密闭循环技术,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焦化设备 焦化加热炉采用双面辐射以及在线清焦和在线烧焦技术。 焦炭塔裙座结构采用整体锻件。 水力除焦程控系统。 塔顶盖和底盖自动装卸机。,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双面辐射加热炉,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先进控制 可根据原料性质实施在线优化操作。 提高装置处理能力和液体收率。,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延迟焦化技术发展趋势,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