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对应中学新课程改革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55813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对应中学新课程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对应中学新课程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对应中学新课程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对应中学新课程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对应中学新课程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对应中学新课程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对应中学新课程改革(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对应中学新课程改革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对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给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数学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本文从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在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显示数学的文化思想等几个方面与中学数学新课程对接。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高师数学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已于2005年在全国全面实施,而高中课程的改革于2004年秋季正式启动,将在2010年在全国实施。 目前,新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学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作为这个个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小学教师,他们

2、的业务水平,整体素质能否跟上这种发展的步伐呢?我们现行的高等师范教育能否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培养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些已成为目前师范教育共同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高等师范教育也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一些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仍沿用过去的按照与基础教育学科对应的体系,在按部就班地发展,其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现在教育教学的需要,不少师范学院毕业的年轻教师反映,师范院校的专业教育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功底,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感到自身教育能力的欠缺,包括课堂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心理辅导能力,计算机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大的障碍。此外,新课程体系中增设了综

3、合实践活动课程,而高师院校培养的常常是学科课程教师,缺乏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训练。同时,新课程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体验感悟等特点等新的学习方法,而不少高师院校毕业的教师对此并不了解,也不善于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有效指导其学习,从而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实施,对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给我们高等师范教育的数学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本文接下来就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师数学课堂教学与中学新课程的对接: 一、研读新课标,掌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 作为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中学师资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关注中学新课程改革,理

4、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结构特点,思想体系以及精神实质;重视数学教学在全面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中学数学教学教法,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变化,以新的理念指导数学教学。 二、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 正确理解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活动: (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师和学生的协作与互动 (三)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协调同一发展的活动 (四)以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1)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2)采取独立思考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

5、的意识和能力。 三、明确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新课程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另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利用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同时,新课程要求师生从实际需要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课程学习的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建模,数学文化专题活动,这促使了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型的数学教师。 四、对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 (一)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 1.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强调开展课题研

6、究,体现数学的来龙去脉。为适应新课改,高师课堂教学,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以及同一课程的不同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实际问题来带动教学,让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把学生代入“问题情境”,不是以简单方式把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研讨、归纳、推测等发现结论,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结论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中,是依据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概

7、念、定义、公式和解题方法等教学模式。其过程:提供情景、材料(包括实验、教具、基本训练体等)引导观察讨论、试行概括、形成假说(提出各种可能性)验证假说探究(提出肯定或否定的结果)发现规律性的结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看书对照、重点研讨练习应用即时反馈评价总结。 在探究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如讨论探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点名探究,课下课题探究,辅之以条件探究型问题、结论探究型问题、规律探究型问题以及新知识探究型问题的综合训练。教师要用表扬、鼓励等手段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摸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新认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猜想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8、,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一整套完整体系。在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重“数学猜想法”的运用。数学猜想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数学教师要向学生逐步介绍数学猜想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运用具备猜想条件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猜想法”训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猜想能力。 数学猜想要取得比较合理的结论,就要采取恰当的猜想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猜想方法及其作用,数学猜想不仅包括对数学问题结论的整体猜想,也包括对某一局部情形或环节的猜想,甚至对数学条件的猜想,对数学思想方法,对解决某一问题的策略的猜想等等。基本的猜想方法有:类比猜想法

9、、归纳才想法、几何直观(直觉)才想法、特殊化和一般化猜想法、探索性猜想法、模拟性猜想法、及审美猜想法等。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猜想法”,是教师依据已有的教学材料或知识经验,指导学生做出符合一定客观规律、事实的推测性猜想,然后学生再验证,证明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完善自己的猜想,最终发现新的规律,得出新的结论。对于探索和发现性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那些可以运用“发现的方法”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教学中,可以在课题引入时运用“数学猜想法”、课堂教学时安排“数学猜想法”、课堂练习时穿插“数学猜想法”、课堂小结时运用“数学猜想法”。

10、 3.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渗透 在新基础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必修课的组成部分被正式提出,而在高中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高中普遍开设起来,在高师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应新课程改革,使学生不仅能够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同时又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使他们有机会在高师数学课堂教学中亲身体验研究性学习,在自身的研究性学习中一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从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将来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所教内容,深入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水平,提出一些研究问题。为提升数学课的研究成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揭示背景,

11、把对知识的逻辑论证与数学史有机结合起来,寻找数学家研究的痕迹,让学生看到并体验,面对一个新问题他们是如何去研究去创造的;二是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研究;三是暴露思维过程,不仅要给出成功的范例,还要展示失败和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和反复,体验研究的氛围和真谛。 (二)在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初高等教育中,特别在教学与教材中,常常见木不见林,细节多,思想少,见不到本质所在,所以在教学中要弥补这些缺陷,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

12、方法形成规律性的理论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对每一章、节所涉及的数学思想进行挖掘和归纳总结渗透给学生,运用启发式帮助学生总结数学思想。如这门课中就体现了许多数学的思想:极限思想、数学模型思想、关系映射反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高等数学中也有许多更丰富的数学思想,其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要我们去挖掘揭示。以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教材和习题的教育功能,突出问题的背景和思想方法的阐述,注重思想方法的总结、提炼,把数学知识和相关数学思想方法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论体系,理解数学思

13、想的内涵,开阔思维视野,健全知识结构。 (三)在教学中突出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思想 所谓“数学文化”即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数学,文化即人文,即人的精神。数学不只是关于数的世界、形的世界或更广阔世界的科学,数学还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教师要讲述数学与各文化的交互影响,从中认识到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数学文化的哲学观、历史观、美学观突显于数学课程与教学中。 1.数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从数学的辩证思维的角度来看,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事物发展的由量变到质变,静止与运动,矛盾的特殊与一般,真理的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等,这一对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同一起来并互相转化,这就是辩证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辩证

14、法的思想,如极限概念的-和-N形式中,具有两重性,即既有确定性又有任意性,这种由确定性与任意性于一身的特点,深刻地反映静与动、不变与变、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即用一系列静态去刻画和把握动态,这种静与动的辩证关系正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再如,积分概念是在用代数运算求直线所围成的平面面积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用极限方法求曲线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而形成的。为求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定积分,一般分为四步:一是从要求的整体出发,将整体“化整为零”;二是在被分割开的每一个局部范围内“以直求曲”;三是“积零为整”求出整体的近似值;四是“无限求和”即求出整体的精确值。从以上步骤看出,积分

15、概念的建立和求积分的过程,也是采用由“精确到近似 ,再由近似到精确”实现了“直”与“曲”“有限”和“无限”“近似”与“精确”的矛盾转化,是一个反映整体性质的概念。在学导数,级数等概念时,启发学生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用哲学的观点来剖析数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定理、公理的实质,更好地预测和发现数学规律,更广泛的应用数学。 2.用数学文化的历史观追寻数学 我们上课讲的内容都是成熟的,完美的,不讲获得真理的艰苦历程,有时回避问题掩盖缺陷。因而,学生获得的是片面的知识。著名数学史作家M.克莱因说:“课本中字斟句酌的叙述,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中的斗争,挫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学生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地追究他们所攻问题的勇气,并且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感到颓丧。实在说,叙述数学家如何零零碎碎地得到他们的成果,应使搞研究工作的任一新手鼓起勇气。”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点评数学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欧氏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等数学分支诞生的意义及对人类文明深刻的影响,向学生展示,点评17,18世纪数学家的智慧,供学生追慕赞赏,学习和超越这些作出贡献的数学家。 3.用数学文化的美学观来欣赏数学 数学美具有科学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