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国际教育 建设和谐世界——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民选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552620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国际教育 建设和谐世界——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民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发展国际教育 建设和谐世界——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民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发展国际教育 建设和谐世界——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民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发展国际教育 建设和谐世界——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民选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发展国际教育 建设和谐世界——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民选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国际教育 建设和谐世界——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民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国际教育 建设和谐世界——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民选(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社会历史语境看中国旅游的发展流变及其特点学术月刊2004.11从社会历史语境看中国旅游的发展流变及其特点陈来生内容提要中国旅游的发展及其演变,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形成的,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性,也显示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深层因素.农耕自足经济和宗法观念下的专制制度制约着中国古代旅游,而休闲天性在经济繁荣,思想宽松背景下的释放,更反证了特有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变化对中国旅游的特点和发展演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关键词社会语境中国旅游发展流变民族特点作者陈来生,苏州科技学院副教授,苏州市政府咨询专家.一,中国古代旅游及其特点的历史考察中国古代旅游大致可分为帝王巡游,文官宦游,商人行旅,市民郊游和僧

2、道云游.除此之外,还有游说之游,婚嫁之游,探险之游等.通过对中国古代旅游形式的考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旅游重实用轻娱乐,重安居轻别离,重近游轻远游,重群游轻独游的民族特点.在各种远行,游猎,游商,游学,游说等旅行活动中,帝王巡游是最为突出的功利性旅游现象.帝王巡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临天下,稳定他们初奠的疆土.在人民少而禽兽众的洪荒年代,那些上古帝王如黄帝和尧,舜,禹等,都不断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巡视,一方面是显示其人山林川泽而不迷的本领,同时也为了加强对疆土的控制.随着夏启建国,阶级形成,巡游更成为帝王控临疆土维护王朝统治的工具.周王,秦皇,汉武,都有过规模盛大的巡游.帝王巡游对社会正常运转起着促

3、进作用.孟子载夏谚道: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这表明在夏代百姓的心中,帝王巡游是以处理政事,为民谋福为宗旨的.因而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清代唐甄在潜书?善游中列举古代帝王巡游的种种好处:政修治民,民心悦服;山川之色,更益美观;流览之怀,更为悦豫,因而四海之民惟恐天子之不好游也.随着封建制特别是科举制的确立,以维护疆土为目的的帝王巡游逐渐让位于代天子布政?64?学术月刊2004.11.的文官宦游;而帝王的宫,苑,台,观等,除其政治功能外,也由游猎,通神,生产等功利目的逐渐转向以游憩,观赏为主.在两汉,宦游作为人仕的一条道路,成为知

4、识分子普遍的功利性旅游形式.其功利性还表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不事旅游的人就会孤陋寡闻,不能委以重任.如王褒由益州刺史举荐入朝时,在所上圣主得贤臣颂中直言:今臣僻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顾有至愚极陋之累,不足以塞厚望以明旨.而隋朝开始确立的文官制度更使文官宦游活动风行一时.为了消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专权现象,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制选拔官吏,从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掀起了读书热和官吏文人化浪潮,导致求学旅游,赶考旅游,赴任旅游,谪宦旅游的经久不衰,推动了游山玩水,寻访古迹等审美旅游的发展.唐朝的李白,杜甫,自居易,宋代的苏轼,欧阳修,以及明,清的袁宏道,徐霞客,顾炎

5、武,纪昀等都足迹遍及中国,遗踪四处可寻,作为人文景观,其又成为后世的旅游资源.文人旅游的出游动机几乎都与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有关,把山水之游当作修身养性,调整心性的对象和工具,呈现出内敛及身的功利特征.中国古代的旅游主体除了上流社会,还有下层社会的商人,市民和僧道等.就市民郊游而言,几乎历代都城附近都有一个旅游胜地供市民游览.醒世恒言卷十四说得好:从来天子建都之处,人杰地灵,自然名山胜水,凑着赏心乐事.如唐朝便有个曲江池,宋朝便有个金明池,都有四时美景,倾城仕女王孙,佳人才子,往来游玩.天子也不时驾临,与民同乐.杭州西湖,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人们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乐喧天,虽东京金明

6、池未必如此之佳,直到红霞映水,月挂柳梢之际,游乐活动尚犹未绝.在强调道德伦理的中国文化体系中,个人是通过他人,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来定义自我的,必须接受道德伦理和群体关系的制约.这与崇尚人性,强调个体对于家庭,群体,国家,社会之优先地位的西方截然不同.由于传统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因此伦理本位就集中表现为家族本位或家庭本位,行动模式倚重家庭,家族,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团体生活,很少出游.即使有旅游活动,地点上也大多以附近地区的近游为主,组织上以家庭,村落,地望为单位,形式上扶老携幼,举家出游,时间上大多与特定的农时节庆相关联,表现出浓厚的农本色彩.商人旅游应该说是中国出现最早也最普遍的旅游形式.

7、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于2O世纪7O年代提出:东方早期的旅行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主要起源于贸易交往.9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旅游学着作大多采用这一观点,认为旅行(或称最早的旅游)最初实际上远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是出于人们扩大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实务活动回.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最为活跃的可以说是商务旅行,因而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商旅一词到处可见.商人们忙碌经商之余也悠然游玩,他们常常千里游遨,冠盖相望,唐代金陵(南京)的长干里便是以商人远游经商而出名的.我们之所以将商旅放在后面论述,是因为这种旅游形式不但扩大了旅行的半径,促进了通都大邑的建设,造就了大批旅游城市,

8、而且突破了传统旅游观念的束缚,与传统农耕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旅游性格颇有不同.而超尘出世的僧道们的云游活动则是对中国民族旅游性格的彻底反动.道教的葛洪登陟求仙的同时,踏迹揽胜,优游山水;陶弘景遍历名山大川,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郭璞认为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因而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而佛教徒为了追求宗教信仰,超脱人世苦海和追求来世的幸福,更有着儒家中庸平和观念陶铸出的常人所没有的偏执气质和无畏精神:落发弃罗伯特?麦金托什: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申葆嘉:旅游学原理,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65?学术月刊2004.11.亲的出家行为,使其

9、超脱了孝道和伦理的羁绊,敢于父母在而远游,登高临危去云游,在深山密林中禁欲修行,而在名山大川修建寺庙,客观上促进了旅游景点的建设;在虔诚信仰的激励下,他们跨越高山,远涉重洋去西天取经,出现了中国古代鲜见的冒险旅游和航海旅游,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独树一帜的壮举.二,农耕自足经济对中国古代旅游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旅游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尤其是农耕自足经济对中国旅游的民族特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旅游的起源和发展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生活物资的高度缺乏,人类在饥寒交迫中不可能会有意识地外出旅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10、手工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从而产生了商人旅行活动.夏代发明的舟车到了商代更加普及和先进,使商人的足迹走遍了他们所知道的世界.殷商13族中有9族是专业商户.从殷墟卜辞等可见,商代君臣对商人远贾非常重视.在周易中有一旅卦,专门记载商旅的活动.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更有长足发展,出现了许多大商人,为了市贾倍蓰而不顾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墨子?贵义篇),负货贩运,周游天下.由于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明,冶炼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积累,在商贸旅行盛行的同

11、时,宗教旅行,游学旅行,考察旅行等也得以逐渐兴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出行的便捷,为更多的人在更大范围内的旅行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隋朝虽然短暂,但南北统一,社会安定,水陆交通发达,封建经济繁荣,园苑大批兴建,迎来了本朝和唐代的旅游高潮.唐宋以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转型的启动,关禁和宵禁松弛,商人逐利而行,活动规模和范围大为扩展.到明朝中后期,商人,市民尤其是广大妇女的踊跃投入,成为这一时代的旅游特征;文官宦游和文人漫游在商人远游风尚和市民文化的影响下继续发展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为儒家农本观念所排斥的工商游食之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冲破礼仪和禁令,且商且游.这种人

12、为铜钱,游遍世间的商人旅游观念,使古代旅游出现了逐利的倾向,并进一步推动着社会基层的旅游发展,进而影响,修正和改变着中国传统风尚.中国士农工商的传统排名到明代中后期开始倾斜.在安徽,却是徼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在向来重视读书,状元最多的苏州,文人文若虚却与一帮走海泛货的邻近搞海外贸易而成暴发户.重商观念带来了商业旅游的发达,明清时期徽商游迹可谓遍及全国,徽商黄汴还专门写了一部全国一统路程图记,其中特地标记出沿途的旅游景点.商务活动的频繁导致都市旅游发达,北京,南京,成都,苏州,扬州,汉口等大都市商业繁荣,旅客如梭.由于城市工商业勃兴,市民旅游也蓬勃兴起,南京的秦淮河,栖霞山

13、,北京的什刹海,西山,苏州的虎丘,太湖,杭州的西湖和扬州的瘦西湖等地均成为市民的旅游中心.正如墨子所说,食必求饱,然后求美;衣必求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中国早期的谢贵安,华国粱t旅游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翦伯赞:中国史纲第1卷,生活书店1946年版.?66?学术月刊2004.11.旅游活动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旅游才会成为人们较高层次的享受.扬州每逢清明城中男女毕出,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成集,游乐项目令人目不暇给: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

14、僧因果,瞽者说书.0)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最发达,因而旅游娱乐也最繁荣.西湖之春,秦淮之夏,虎丘之秋,都是盛况空前.2.旅游设施建设有赖于必要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果没有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者的出行是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的.在先秦时期,除了官方驿站和极少数民间逆旅(客舍)外,民间旅游的物资都是旅游者自己准备的.庄子?逍遥游载,古代旅游者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得到大规模建设和整治,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旅游物质设备也逐渐主要由中介服务体来提供,大大方便了旅游者的出行,使旅游者的出游范围和次数大为增加.就出游最离不开的旅馆而言,潘岳认为在尧时已经

15、出现:语日:许由辞帝尧之命而舍于逆旅.这当然只是传说,但在周朝祖先公刘迁豳后规划新城时就已设计了庐旅,此后还将旅馆建设与道路修筑结合进行,道旁栽树,每十里建庐舍,为旅行者提供饮食.周易中的旅卦,曾记载了当时旅店的雏型.周代还建立了专门接待国宾的食宿设施馆.驿传是官办招待所和交通机构,豪门贵族也有招贤纳士的客舍.与此同时,私营旅店也有了长足发展.与墨子齐名的杨朱在宋国投宿的逆旅就是丈夫为店主,妻妾两人为伙计的民间旅店.战国时民间旅店已经发展到让保守的统治者感到必须大力整治的程度.秦汉时逆旅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不但接待商贾,游客,还接待官吏.三国时曹操把旅店的兴旺看作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而加以提倡.西晋初年虽有人以逆旅逐末废农,奸淫亡命,多所依凑,败乱渡度为由主张关闭逆旅,但民间旅店冬有温庐,夏有凉荫,所以依然连陌接馆,近畿辐辏,客舍亦稠.民间旅店最初不设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