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海德格论世界现象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543904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海德格论世界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早期海德格论世界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早期海德格论世界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早期海德格论世界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早期海德格论世界现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早期海德格论世界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早期海德格论世界现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早期海德格論世界現象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時國銘在早期海德格的思想中,世界現象佔有中心地位,世界不但是此在(Dasein)的存在結構存在於世(In-der-Welt-sein/Being-in-the-world) 的構成要素,體現主客分裂之前的原初統一整體,同時也是解答存在問題的轉折關鍵。若從思想史的觀點說,朗葛瑞博(Ludwig Landgrebe)指出,在二十世紀初,緣於傳統的世界概念之自明性遭到質疑,西方哲學再度以世界概念為研究主題,並因而開闢出一條重新界定世界概念的思想道路,這一思想發展最後則由海德格攀上頂峰1。這一詮釋不僅說明了海德格思想的歷史定位,同時也在時代脈絡的觀點下,為海

2、德格處理世界現象的方式寫下註腳。那麼,對海德格而言,何謂世界呢?在這裡,我們先引述海德格提出的世界四義,然後再展開討論。世界的四種含意是:(1) 存 在 狀 態 的 自 然 的 (ontisch-natural) 含 意 : 世 界 意 指 手 前 物(Vorhanden/present-at-hand)整體,與自然同義。(2) 存在論的(ontologisch)含意:世界意指手前物的存在整體。(3) 存在狀態的生存狀態的(ontisch-existenzielle)含意:世界意指事實的此在生活於其中的地方。(4) 存在論的生存論的(ontologisch-existenziale)含意:世界

3、意指世界性(Weltlichkeit/worldhood),亦即任何特殊世界的先天結構整體。(SZ64-5/BT93)(MAL231-2/MFL180)1關於二十世紀初期 ,德國哲學所展開的重新界定世界概念的思想道路 ,朗葛瑞博特別舉出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胡賽爾 (Edmund Husserl)和海德格等三人為代表。按 照他的詮釋,哈特曼提出的實在世界的層級化 學 說,標誌著重新界定世界概念的開端 。依據這一學說,哈特曼泯除本質與存在的差異,從而建立世界的終極事實性 ,然而在這一轉向對象的思路之下 ,哈特曼的不足之處 ,是他未能同時處理精神概念,仍舊以傳統的表象觀念思考

4、精神與世界的關係。胡賽爾有進於哈特曼的地方,首先在於他訴諸界域觀念解釋世界,以世界為意向經驗和經驗對象立基於其上的界域,其次乃是以意向性觀念思考精神與世界的關係,第三則是胡賽爾提出先驗現象學的思想,主張世界由先驗主體所構成 。胡賽爾的思想引人非議的關鍵在於先驗主體構成世界的觀點 ,海德格即批評這一觀點不適當且不究竟 ,而更進一步把握此在與世界的原始綜和關係 。為了避免誤解,最後必須指出 , 朗 葛 瑞 博 上 述 的 闡 釋 乃 立 足 於 思 想 的 觀 點,而非歷史的觀點 。Ludwig Landgrebe, Major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European

5、Philosophy, trans. Kurt F.Reinhardt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1966), pp.56-台灣哲學學會第五屆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在這世界四義中,海德格表示,他的世界概念專就第三義而言,亦即指涉公眾的我們-世界(Wir-Welt/we-world)或者自己的且最切近的(家常的)周遭世界(Umwelt/environment)(SZ65/BT93)。然而,何以世界概念能夠取得這種含意呢?這並非隨意的設定,而是由現象學方法所保證的。對海德格而言,世界即是現象(Phnomen),在探求世界現象之前,按照現象學的觀點,傳統的世界概念首先必

6、須被放入括弧,換言之,上述第一義和第二義世界概念已被排除在外;此外,形式地說,世界概念所表達的是整體性含意,亦即萬物的關係整體,如以此在為中心,可以說世界就是此在與其他存在物的關係整體,因此,若要真切地通達世界現象,就必須從此在與其他存在物的關係著手。依海德格,這一關係大抵可分為兩類:(1)知覺和理智;(2)關切(Besorgen/concern)和關懷(Frsorge/solicitude)。按照海德格的釐定,前一種關係具有派生性格,由此形成的存在物整體,傳統哲學稱之為自然,不但不是而且遮蔽作為實事本身的世界現象2;後一種關係則是此在首先和通常的(zunchst und zumeist/pr

7、oximally and for the most part)存在模式,因為處於此在的基本存在層次,海德格認為,由此形成的存在物整體便是實事的世界現象,亦即在它自身及從它自身顯現的世界,包括由此在們組成的我們-世界以及由此在與用具組成的周遭世界。當然,從海德格的存在進路來看,這一世界現象顯然還祇是起點,上述第四義世界概念,亦即世界性或世界的存在,才是他的目的所在;因此,如何從世界的通俗義現象轉向現象學義現象,無疑便成為重點課題。關於這一課題,海德格主要從二方面來處理,一方面世界性由觸目(Aufflligkeit/conspicuousness)、窘迫(Aufdringlichkeit/ obt

8、rusiveness)和頑固(Aufsssigkeit/obstinacy)等三種關切模式所照亮,此外,世界性還由憂懼(Angst/anxiety)所開顯。在這一方法論的基礎上,本文的討論主要聚焦於世界性的內涵。在此在的基本存在層次上,與此在首先和通常地發生關係的事物乃是用具或及手物(Zuhanden/ready-to-hand),此在與及手物的這一存在關係,基本上可以從三方面來說明。 首先 , 用具存在為 為了 (Um-zu/in-order-to) , 並透過 關涉(Bewandtnis/involvement)而相互串連結合,換言之,用具的關涉存在具外在目的性,因向外的指引連結而自成工具

9、/目的系列;此在的存在則是為何之故(Umwillen/for-the-sake-of),以其自身為目的,具有內在目的性。及手存在與此在的關係即是前者2海德格判定知覺和理智的派生性格,有其浪漫主義方面的淵源 ,其主要意圖無非在透過批判傳統哲學的派生性,以凸顯他自己的思想的徹底性,並為傳統哲學立基。有關這方面的論述,散見於海德格早期許多著作 與講 稿 之中,重點可見存在與時間13 節 、21 節和 44 節 。2的無限後退的關涉系列最後終止於後者,由為何之故統一關涉網絡而構成一個目的論整體。從哲學史的觀點說,海德格在這裡所遭遇的關涉系列的無限後退問題,其實是一個古老的課題,而他以為何之故為終極目的

10、的解決方式,事實上也有所取鑑於前人,主要的影響遠者有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善理型思想,近者有康德的人即目的自身的觀點。按照博納斯寇尼(Robert Bernasconi)的看法,海德格明顯是在重複亞理斯多德以實踐行為(praxis)統攝製造行為(poiesis)的思想模式3,而相較於康德的思想,大體而言,海德格的為何之故雷同卸除道德意涵的目的自身,儘管康德發揚實踐理性,海德格貼近實際生活。其次,由於此在對用具並非超然的把握,而是涉入的使用,此在作為使用者與用具之間還維持著一種特殊的關係,海德格說:及手物的存在具有指引結構,這就是說:它在它自身具有被指引的特性(SZ83-4/BT115),又說:及

11、手物的存在特性是關涉,在關涉中包含著:讓關涉隨某物而及於某物(bewenden lassen mit etwas beietwas)(SZ84/BT115)。據此,此在在這一關係中顯然佔有主動地位,原來用具的指引或關涉結構來自此在的作用,是此在使用具被指引、讓用具有關涉,然而,這裡所說的被指引或讓關涉又是什麼意思呢?海德格的解釋是:從存在論上理解讓關涉, 所涉及的是釋放(Freigabe/freeing) 一切及手物作為(als) 及手物(SZ85/BT117)。在這段引文裡,釋放和作為兩個概念是理解的關鍵,我們接下來即對此進一步加以闡釋。就釋放而言,我們可以讓關涉、釋放關涉和賦予關涉三組概念

12、來展開討論。所謂賦予關涉,意即用具的存在結構由此在所創造或建構,類似的思路可以康德主張的知性為自然立法為代表,當海德格以釋放關涉詮釋此在的讓關涉時,基本上已經排除賦予關涉的解釋可能性,因為釋放祇是解除禁制而已,其中並無制定性作為的含意;按照這一理解,對於此在的讓關涉,我們可以如此解析:(1)猶如海德格一再強調的,及手性是存在物的如它自身(an sich)所是的存在論的-範疇的規定(SZ71/BT101),關涉乃是及手物自身的存在,此在的讓並不介入關涉本身;(2)此在的讓無關於關涉本身,但有關於關涉的顯現,讓的解除作用就在於釋放及手物本有的關涉存在,使其由隱而顯;(3)舉例說明:錘打是鎚子自身的

13、特性,而非此在所賦予的,但鎚子不能自己去錘打,鎚子要顯現自身的功能有賴於此在的參與,是此在讓鎚子得以錘打釘子,使其錘打功能顯現出來。總而言之,此在的讓並非及手存在的條件,而是及手存在顯現的條件。對於這種讓的作用,海德格另外採用揭示(entdecken/ discover)和開啟(erschliessen/disclose)兩個概念來表示,前者對關涉而言,後者對為何之故而言,當然,儘管都是此在的讓,揭示關涉與開啟為何之故還是有所不同的。此外,就作為而言,所謂讓關涉其實就是理解關涉,因為海德格在文中提到的作為指涉3Robert Bernasconi, Heidegger in Question:

14、The Art of Existing. (Humanities Press, 1993),p.9.台灣哲學學會第五屆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解釋的作為結構,海德格自己說:這一對關涉的事先理解,這一把用具投向其關涉特性的籌劃(Entwurf/ projection),我們稱之為讓關涉(GP415/BPP293)。綜上所述,此在與及手物的存在論關係是讓關涉,等同釋放關涉或理解關涉,這一作用使得及手物成其為及手物,但其方式不在介入及手物的關涉存在本身,而是在促成本有的關涉存在由隱而顯。第三,綜和上述二點說明,不難看出,在此在與及手存在的關係中,此在擁有雙重身分:此在不但是關涉網絡的終極目的,同時也揭

15、示關涉並開啟為何之故,亦即作為這一目的論整體的開顯者。那麼這二種身分的此在彼此有何關連呢?二者合而為一,海德格認為世界性即在此體現,他說:此 在 總 已 經 從 某 種 為 何 之 故 指 引 自 己 到 某 個 關 涉 的 所 涉 , 這 就 是說, 只要此在存在, 此在總已經讓存在物作為及手物來相遇。 此在以自我指引的方式先行理解自己之何所在 (Worin/wherein) ,就是先行讓存在物來相遇的何所向(Woraufhin/for which)。 自我指引的理解之何所在, 作為讓存在物以關涉的存在方式來相遇的何所向 , 就是世界現象;而此在向之指引自己的何所向的結構, 則是構成世界的世界性的東西。(SZ86/BT119)引文中的何所在指的是此在的自我理解,何所向則是指作為終極目的的為何之故,海德格以這二者為同一,並主張世界性即在其中。形式地說,把何所在和何所向劃上等號並無問題,因為這二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