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54197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论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论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论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论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 论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 1)、物质层面 艺术品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复合体。处于最基础层面的是艺术的物质层面即艺术的物质媒介。如一件雕塑作品首先是一种青铜、或大理石等物质材料形成的实体,一幅绘画作品首先是一张涂满颜料的画布。这是艺术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艺术的物质层面和艺术本体的关系不是对立与疏离的。 艺术品的物性或者说物因素是艺术品的重要构成要素,是艺术家创作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中国画家对宣纸和墨的材料特性的利用,木刻艺术家特意要表现的木味,油画家对油画颜料丰富的肌理效果的把握,水彩作品中的水痕,装置艺术对各种物质材料的自由选择与应用都是艺术创作与审美的重要内容。构成艺术作品

2、的物质材料甚至构成艺术审美的主要方面。如对玉石艺术品的玉材的欣赏。对纯粹的材料特性的自觉应用与表现常常成为艺术作品是否成熟的重要衡量标准,这是因为艺术作品的物因素和人的具体生存经验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引起人的心理反应,因而艺术作品的物因素会成为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 (2)、物象层面 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构成了艺术品的视觉外观。无论是对客观物象的直接描绘还是仅仅呈现为线条、色块或者是对现成物品的直接利用,艺术品都是作为一种视觉形象而得以呈现的。艺术作品总是呈现为抽象、具象、和意象的丰富多样的视觉形态和形式结构。人类的艺术往往从模仿开始,写实的艺术在古希腊的雕塑中就得到了成熟的表现。但是写实不

3、是艺术的唯一标准,原始时期的陶器上人类就形成了对单纯的形式美感的抽象语言系统。 艺术语言在艺术品的物质层面和物象层面上得以形成。不同的艺术门类构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系统,不同的艺术家也形成了个性化的语言系统。 (3)、现实层面 所谓现实层面是指通过艺术作品所揭示和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社会的内容。不同的艺术作品揭示显示社会生活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是直接地呈现,如油画开国大典对社会现实中的重大事件的反映。清明上河图对市井生活的描绘,就揭示了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有的是间接地呈现,如昭陵六骏浮雕就通过唐太宗李世民骑过的六匹战马颂扬李世民的赫赫战功。八大山人的水墨花鸟画间接地传达出山河破碎的亡国之恨。有的

4、艺术作品作者甚至故意遮蔽或回避对社会现实层面的联系。如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极少主义作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对社会现实的完全脱离。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是社会现实生活的重 要组成部分。所以任何艺术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存在,必然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广泛内容和信息。不同的艺术品甚至不同的艺术门类和社会现实层面的联系是千差万别的,不能简单地认为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就比间接和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作品更值得提倡。艺术作品可以直接作为干预和影响现实生活的工具,体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特性,也可以单纯地表现个人的体验甚至纯粹地进行形式研究。如果简单地认为表现个人是脱离生活,形式研究是形式主义只能

5、说明我们对艺术的认识还停留在浅表。艺术创作中的主题先行论和题材等级论是对艺术和现实的关系的曲解。 (4)、历史层面 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超越时代和具体历史情景的永恒性特征。艺术虽然产生于具体的社会现实,但是如果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就无法经受历史的淘汰。古希腊的雕塑经过岁月的洗礼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把她作为某种不可逾越的典范?中国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时过境迁为什么依然能够被今天的人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在深刻反映其产生的时代特征的同时必然和人类更本质的精神需求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更加强调艺术的当代性和创新,但这种创新和当代性不应该是对当代社会生活表象的简单记录,更不能把流行与否作为判断艺术价值的标

6、准。如果艺术作品缺乏历史深度和史诗品格很难不被时间所淘汰。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同时这种针对性是可以放在历史的发展中去检验和审视的。艺术创作如果仅仅为了满足一时一地的具体需要是短视的。随着这种具体需要的消失艺术作品就会毫无价值。 对艺术经典和传统的简单模仿和一味固守的复古主义在人类艺术史上屡见不鲜。这是对艺术与历史关系的另一种曲解。我们对艺术的评价和判断是放在整个历史系统中去审视的。艺术对其产生以后的社会发展历史是否产生作用,产生什么作用是我们评价艺术的重要角度。历史上很多轰动一时的作品和显赫一时的名家却被历史逐渐遗忘了,而许多在它产生的时代名不见经传的作品在其他时代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7、。而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对同样的作品却有大相径庭的评价和判断。所以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评价必须放在人类历史的大时空中来分析。 (5)、美学层面 所谓的美学层面是艺术品对人类而言具有的某种终极性的精神关怀。也就是形而上的品格。伟大的艺术在美学层面是可以体现出独特的价值的。这样的价值或许并没有被艺术家自觉地认识和揭示,但却可以被直觉地感知和揭示。艺术作品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我们不仅仅会关注作品的材质、艺术语言和视觉效果、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历史和文化情景中的状态, 我们或许会更加关注它对我们作为人的精神上的作用。既艺术是否能够给我们提供存在的意义。鼓舞我们坚定存在的勇气与信心,发现人性的高贵。在美学

8、的层面上艺术超越了一切的现实的功利性,既不为感官的愉悦,也不为具体的利益、操纵和算计。艺术仅仅以人本身作为出发点和归属。这并不是否定人的现实性和具体性而鼓吹抽象的人性论,而是艺术必须超越于人的现实性和具体性而进入美学的层面,直达人类最核心的价值目标。 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同时又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和人类的感官、社会、历史和心灵紧密相连。通过以上五个层面,艺术作品传达给我们凝聚于其中的生命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接受和解读我们又再次去面对外部的世界和内在的灵魂。艺术不是生活的点缀和多余的装饰,她是和我们的生命本体密切相连的。是人按照美的法则构造自我的明证。 对艺术作品的结构的探讨,历来为美学和艺

9、术理论所关注,且众说纷纭。其中,内容与形式的二分结构说影响最大,包含一定的理论价值,但现代美学和艺术学的探讨突破了二元论的结构观,认为艺术作品的结构是多层次的。艺术作品的多层次结构可概括为以下五个层面;材料与媒介层、技术与技艺层、符号与图式层、形象与意象层以及意蕴层。 一、传统美学对艺术作品的结构做出内容与形式的二分 对艺术作品结构的探讨,历来都为美学和艺术理论所关注,且众说纷纭。但众多的说法中,对艺术作品所做的内容与形式的二分,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长期以来,关于艺术品的形式内容的二分及其互相对立的思想,在文艺理论史上占据主导性地位。”因此,谈艺术作品的结构,不可能不谈及内容与形式的二分,

10、也不可能不谈及内容与形式对于艺术的重要意义。 作品结构上的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思想在近代美学中正式形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孕在古典美学中。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是“理式”的“影子”或“幻像”;艺术作品只能在“外形”上对“理式”加以模仿,而不能分享“理式”本身。在这里,一方面,还没有内容和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思想;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只是“外在的形式”,“与真理隔了三层”,这也隐约暗示着后来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某些因素。亚里士多德指出,事物为“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所规定;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赋予材质以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作品的内容。这里的“形式”与“材料”的对立,虽不等于后世的内容与形式的对

11、立,但无疑蕴含了二元对立的思想。 真正将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思想在美学中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是黑格尔。他认为,美或艺术作品作为感性存在,只是一种“形式”,其背后蕴含的”内容”是作为世界本源的“绝对理 念”。黑格尔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但这种统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等价并列,而是有主与次,有高与下之分,作为内容的绝对理念是本体,高于它的显现形式。因此,内容是主因,决定形式,并且“形式的缺陷总是起于内容的缺陷”。黑格尔的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确实概括了当时艺术的概况,揭示出艺术作品在结构上的某些真理性的东西。但黑

12、格尔是孤立的,尽管他的美学思想在当时的理论界震动巨大,可在艺术实践领域,“他的学说没有发生多大影响,感性主义和形式主义一直在泛滥着。”特别是重形式的现代艺术崛起后,对内容的强调已变得不合时宜。 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形式主义”的和“抽象主义”的,前者弃绝艺术的内容转而致力于对纯形式的专注和开掘,而后者累于沉重的内容,将其“抽象”为单纯的“形式”。诚如李斯托威尔所言:“在近代艺术和近代艺术批评家当中,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形式主义倾向。”这股形式主义不仅表现在克莱夫贝尔等人所倡导的视觉艺术领域中的形式美学,也表现在文学中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美学思潮等。它们涉及

13、的领域和探讨的对象不尽一致,但其理论趋向却是一致的:它们仍然基于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思维,弃绝内容,单纯地在艺术形式或文学形式上探究“本质性”的东西。英国的克莱夫贝尔主张:“艺术除了呈示其形式关系的抽象式样之外,就再也没有更重要的东西了。其余一切,如情调、信息以及理性的内容等,都与艺术无关,毫无美学价值。”在这里,已无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问题,而是说内容根本就与审美无关,因而应从艺术中坚决加以清除。在文学研究领域,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及布拉格学派,单方面突出形式的作用,认为并不是内容决定和创造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和创造了内容。“文学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题材内容,文学作品的特性就不在内容,而在语言

14、的运用和修辞及技巧的安排组织,因此文学性仅存在于文学的形式。”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派步其后尘,英国文学批评家、诗人兰色姆提出“架构肌质”理论,认为诗的本质不在于内容的逻辑陈述(即“构架”),而在于与“构架”相分立的细节部分即“肌质”。“兰色姆所说的构架和肌质尽管与通常所说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完全等同,但与后者还是大体类似的。” 形式主义把艺术实践和批评引向了艺术自身核心的东西,确实揭示了以往艺术研究所忽略的重要的东西。对于形式主义美学及其理论价值,或许可以用克罗齐一句话加以概括:“审美的事实就是形式,而且只是形式。” 二、现代美学对艺术作品结构继续探讨 但是,建立在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结构

15、观,同样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西方现 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艺术作品结构的研究日趋深入,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严厉的批评。 只有艺术作品的整体,不存在纯然的“内容”与“形式”,因为没有人可以将“内容”或“形式”从作品中分离出来。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指出:“形形色色的两极对立范畴,如能指所指、自然文化、语音书写、感性理性等均受到质疑。”因为,传统哲学总是将这些范畴组中的前项置于中心在场的位置,并主导后项的存在。所谓“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只不过是逻辑上的预设,缺乏真正可靠的基础。在艺术作品中,几乎没有什么因素可以被看做是纯然的“内容”或“形式”。例如,舞姿是舞蹈艺术的语言因素之一,如同音乐中的休止

16、符,它使舞蹈结构上的承转鲜明呈现出来。在这一个意义上,它显然应该属于形式的范畴。但是,“舞姿在舞蹈中既作为模式的一部分,又是感情要素的一部分而存在”,“把观众引入主人公的灵魂深处”。在这一意义上,舞姿又似乎应该属于内容的范畴。这说明,艺术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绝非判然两清。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结构理论一旦接触到具体的艺术问题时,必然陷于难以克服的悖论之中。因为,二元对立在逻辑上必然导致重视一方忽视另一方,即非此即彼;这样,无论是重视作品的内容,还是重视作品的形式,都必然脱离艺术欣赏的实际经验。单纯地重视作品的内容,使得艺术欣赏实际上成为文献学考证,弊病明显,姑且不论。再者,貌似深刻的形式主义美学在遭遇艺术实践时,情况也不见得好多少。形式主义主张作品中存在着一种富有秩序感和张力的结构或抽象模式,而这正是艺术之为艺术的东西,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