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和废气监测技术(201205).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49557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气和废气监测技术(201205).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技术(201205).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技术(201205).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技术(201205).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空气和废气监测技术(201205).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气和废气监测技术(20120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和废气监测技术(201205).(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废气监测技术 广东省认证认可协会培训中心 2012年5月 主要内容: 一、有组织废气监测 1、颗粒物的测定(依据、采样前准备、监测工况、排气 参数的测定、点位布设、采样步骤、监测结果的表示 及计算、注意事项); 2、气态污染物监测(准备、布点与采样、监测结果的表 示及计算、注意事项); 二、无组织废气监测 1、依据; 2、布点与采样; 3、注意事项; 1、颗粒物的测定 一、有组织废气监测 1.1 监测依据 n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 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 ; n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 -2007) 。 1.2 采样前的准备 n准备仪器设备,在

2、有效期内; n检查和确认烟尘采样嘴、皮托管嘴是否变形 和损坏,变形和损坏的不得使用 ; n 开设采样孔,设置安全的采样平台; n设置工作电源; n准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所需的化学试剂、材 料、器具、记录表格和安全防护用品。 1.3 对污染源工况要求 n在现场监测期间,应有专人负责监督,使工况 条件符合监测要求; n按 相关标准中规定的工况执行; n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采样期间的工况应与平时 的正常运行工况相同,要保证生产设备和治理 设施运行稳定; n“三同时”验收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75以 上;若无法满足要求时,验收监测应在主体工 程稳定、环保设施运行正常,并征得环保主管 部门的同意,同时注明实

3、际监测时的工况。 1.4 排气参数测定 1.4.1 排气温度测定 n测量位置和测点:一般情况下可在靠近 烟道中心的一点测定; n仪器:热电偶或电阻温度计、水银玻璃 温度计; n注意事项:使用玻璃温度计时,不可将 温度计抽出烟道外读数。 1.4.2 水分测定 n测量位置和测点:一般情况下可在靠近烟道 中心的一点测定; n测量方法:干湿球法、冷凝法、重量法; n注意事项:检查湿球表面是否润湿;当排 气温度较低或水分含量较高时,采样管应保 温或加热数分钟后,再开动抽气泵,以 15L/min流量抽气;读数稳定后记录水分。 水分测定注意事项 n水分测定时,对于直径较大的烟道, 应将采样管尽量深地插入烟道

4、,减少采 样管外露部分,以防水汽在采样管中冷 凝,造成测定结果偏低。 1.4.3 排气中O2等气体成分的测定 n测量位置和测点:一般情况下可在靠近烟道 中心的一点测定; nO2测量方法:奥氏气体分析仪法、电化学法 、热磁式氧分析仪法、氧化锆氧分析仪法。 1.4.4 排气流速、流量的测定 n测量位置和测点:按照颗粒物的要求选定; n仪器:标准型皮托管、S型皮托管、U型压力 计、斜管微压计、大气压力计、流速测定仪 。 1.5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n采样位置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距弯头 下游方向大于6倍管道直径处或上游 方向大于3倍管道直径处。如无法满 足要求时,至少是烟道直径的1.5倍,采 样断面的气

5、体流速最好在5m/s以上; 1.5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n开设采样孔的内径不小于80mm,采样孔管长应 不大于50mm,当只采集气态污染物时,其内径 不小于40mm; n采样点设置:圆形烟道布点原则为等面积同心 环,矩形或方形烟道布点原则为等面积小块, 原则上测点不超过20个,具体点数见HJ/T397 2007标准中的表2表4。 1.6 采样 1.6.1 采样原理 n将烟尘采样管由采样孔插入烟道中,使 采样嘴置于测点上,正对气流,按颗粒 物等速采样的原理,抽取一定量的含尘 气体。根据颗粒物的量和同时抽取的气 体量,计算出排气中颗粒物的浓度。 1.6.2 采样原则 n等速采样原则:气体进入采样嘴的

6、速度 (Vn)应与采样点的烟气速度(Vs)相等 ,其相对误差应在10以内。若VnVs ,则结果偏低,若VnVs,则结果偏高 。 n多点采样原则 1.6.3 采样方法 n移动采样:断面平均浓度; n定点采样:浓度变化情况; n间断采样:对周期性变化的污染源,时 间加权平均浓度。 1.6.4 维持等速采样的方法 n普通型采样管法:预测流速法,调节采样流量 实现等速; n皮托管平行测速采样法:仪器自动跟踪,使实 际流量与计算的采样流量相等,实现等速采样 ; n动压平衡型采样管法:通过动压平衡实现等速 ; n静压平衡型采样管法:通过静压平衡实现等速 。 1.6.5 采样步骤 n采样前准备:滤筒准备:一

7、般在105-110 烘烤1小时,称量至恒重(两次称量之差 应不超过0.5mg),预先在400 高温中 烘烤1小时,称量至恒重;检查仪器功 能是否正常,硅胶是否失效;检查系统是否 漏气。 n采样系统连接; n接通电源,输入参数,标记采样管; n清理采样孔中的积灰。 续采样步骤 n预测流速,选取采样嘴; n测定烟气中的水分(读数稳定,时间大约5 10分钟),要注意封堵采样孔; n采样嘴应先背对气流,采样时正对气流,多点 采样,原则上出口每点采样时间不少于3分钟 ,进口采样时间根据尘量确定,一般可以1.5 分钟,总采气量不少于1m3; n防止倒吸:采样结束前10s,采样嘴背对气流 ,关闭连接抽气泵的

8、橡皮管,迅速取出采样管 。 1.6.6 监测结果的表示及计算 n颗粒物的浓度计算公式: n定点采样时,颗粒物平均浓度的计算 n颗粒物折算排放浓度的计算 n过量空气系数的计算 式中: 排气中氧的体积百分数。 n 污染物排放速率的计算 污染物排放速率以单位小时污染物的排放量表示, 计算公式为: 1.6.7 采样注意事项 n颗粒物采样必须等速,采样过程跟踪率要求达 到1.00.1; n选择气流平稳的管段,采样断面最大流速与最 小流速之比不宜大于3倍,采样前后流速变化 大于20时,样品作废,重新采样; n采样结束时,采样管不得倒置,取出滤筒后, 轻轻敲打前弯管并用毛刷将附在管内的尘粒刷 入滤筒; 续采

9、样注意事项 n在采集硫酸雾、铬酸雾等样品时,由于 雾滴极易沾附在采样嘴和弯管内壁,且 很难脱离,采样前应将采样嘴和弯壁内 壁清洗干净,采样后用少量乙醇冲洗采 样嘴和弯管内壁,合并在样品中,尽量 减少样品损失,保证采样的准确性。 2、气态污染物采样(二氧化硫及 氮氧化物) 2.1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n采样位置应避开涡流区; n采样点:污染物在断面内是混合均匀的 ,可取靠近烟道中心的一点作为采样点 。 2.2 采样 2.2.1 原理 n通过采样管将样品抽入到装有吸收液的 吸收瓶,样品溶液或气态样品经化学分 析或仪器分析得出污染物含量。 2.2.2 采样方法 n化学法采样; n仪器直接测试法采样。

10、2.2.3 步骤 (1) 使用吸收瓶或吸附管采样步 骤 n采样前准备:清洗采样管,使用前清洗采样 管内部,干燥后再用;更换滤料,当填充 无碱玻璃棉或其他滤料时,填充长度为20 40mm。 n采样系统连接; n漏气试验:关上采样管出口,打开抽气泵抽气 ,使负压表上升到13kPa,关闭抽气泵一侧阀 门,如压力在1min 内下降不超过0.15kPa,则 视为系统不漏气; n预热采样管。 续使用吸收瓶或吸附管采样步骤 n置换吸收瓶前采样管路内的空气:正式 采样前,用旁路吸收瓶采样5min; n采样期间应保持流量恒定,波动不大于 10; n采样时间:视待测污染物浓度而定,但每 个样品采样时间一般不少于1

11、0min; n采样结束后,应切断采样管至吸收瓶之间 的气路,防止倒吸。 (2) 使用仪器直接测试采样步骤 n检查和确认废气采样管、滤料、吸收瓶的清洁 度,做到及时清洁和更换;废气采样系统连接 好后应进行气密性检查,确保整体系统不漏气 ; n便携式烟气自动分析仪应做到每次使用前后均 进行校准,采用仪器量程2030、50 60、8090或与代测污染物浓度相近的 标准气校准,标准气应从采样枪的顶端接入, 仪器的示值偏差不得超过5。 续使用仪器直接测试采样步骤 n仪器稳定后记录数据(每小时测定3次, 每次15分钟,每分钟记录1次); n在每次采样结束后,必须通不少于15分 钟的干燥清洁空气。 2.4.

12、1 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计算 氮氧化物浓度以二氧化氮计。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氮氧化物浓度,以NO2计, mg/m3; X 定电位电解监测仪的指示浓度,ppm; M 污染物的摩尔质量,g; 22.4 污染物的摩尔体积,L。 若监测结果以NO计,换算系数(30/22.4=1.34) 1.53=2.05 。其中1.53为NO与NO2的摩尔质量之比。 2.4 监测结果的表示及计算 2.4.2 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的计算 二氧化硫(SO2,mg/m3)=C2.86 式中:C 定电位电解法中二氧化硫指示浓度,ppm; 2.86 二氧化硫浓度从ppm换算为标准状态下质量 浓度(mg/m3)的换算系数。 2.5

13、 注意事项 n使用现场仪器直接监测废气污染物时,应注意 防止水分的干扰,需要配置除湿和气液分离预 处理装置,并保证待测污染物的损失不大于 5% ; n监测可溶于水的废气污染物时,必须保持采样 管的温度不低于120。采用化学吸收法监测 采样时,吸收瓶应置于水槽中,并用冰或冷水 调整和控制水槽中水的温度在最佳吸收温度范 围内,以保证吸收效率 。 二、无组织废气监测 1、监测依据 n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55-2000); n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2、布点与采样 2.1 控制无组织排放的基本方式 在GB16297-1996中,规定要在二氧 化

14、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氟化物的无 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设监控点,同时在排 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以监控点同参照 点的浓度差值补超过规定限值来限值无 组织排放;规定对其余污染物在单位周 界外设监控点和监控点的浓度限值。 2.2 布点位置和数目 根据GB16297-1996的规定,二氧化 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控 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 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 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其余物质 的监控点设在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 浓度最高点。按规定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 ,参照点只设1个。 2.2.1 单位周界监控点的设置方法 单位周界 监控点 10m 无组织排放源

15、 风向 n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参照右图设点 。 n监控点一般应设于周界外10m范围内 浓度最高点,但若现场条件不允许, 可将监控点以致周界内侧。监控点最 多可设4个 n若经估算预测,无组织排放浓度的最 大落地浓度区域超过10m范围之外,可 将监控点移至该区域之内设置。 n设点高度范围为1.5m至15m。 n以4个监控点中浓度最高点计值; n当无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在可能浓度 最高处设4个点。 2.2.2 在排放源上、下风向分别设置参照点 和监控点的方法 监测点 参照点 风 向 n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参 照右图设点。 n于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 设参照点,下风向浓度最高 点设监控点。 n监控点最多可设4个。 n监控点和参照点距无组织 排放源最近不应小于2米。 n以4个监控点中浓度最高点 测值与参照点浓度之差计值 。 2.3 采样频次要求 按规定对无组织排放事项监测时,实 行连续1小时的采样,或者实行在1小时内 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在 进行实际监测时,为了捕捉到监控点的最 高浓度的时段,实际安排的采样时间可超 过1小时。 3、注意事项 n现场每次要采集空白样品; n防止吸收管受到采样箱的污染(苯系物 、恶臭)。 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