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近代分析测试结课论文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1746740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分子近代分析测试结课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分子近代分析测试结课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分子近代分析测试结课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分子近代分析测试结课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分子近代分析测试结课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分子近代分析测试结课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分子近代分析测试结课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科技大学高分子近代分析测试结课论文如何评价掺杂聚苯胺的结构和性能班级: 高分子 11-1 姓名: 李先贺 学号: 201101130718 2如何评价掺杂聚苯胺的结构和性能摘 要:聚苯胺是导电高分子化合物中的一种极有应用前途的高分子材料。本文概述了聚苯胺的掺杂机制,以及列举了几种有机质子酸掺杂聚苯胺的结构与导电性能的关系,并对聚苯胺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乳液法合成不同摩尔比的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与磺基水杨酸(SSA)复合功能磺酸共掺杂的聚苯胺(PAn),并通过X 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红外光谱(FIIR)、电子顺磁共振谱(ESR)以及溶解性实

2、验对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掺杂体系中 n(DBSA)n(SSA)1=3 时,所得的PAn 样品的电导率高达3.57 S/cm;复合功能磺酸掺杂所得PAn 的结晶性能、热稳定性能、掺杂程度以及溶解性能比单功能磺酸掺杂所得PAn 的高;电子顺磁共振谱结果表明,复合功能磺酸掺杂PAn 为自由电子自旋模型,属典型的PAn 盐形式。关键词:聚苯胺; 复合功能磺酸; 掺杂; 乳液聚合法;电导率;聚苯胺;由于聚苯胺单体价廉易得,合成工艺简单,很容易通过控制其掺杂度,使其实现从绝缘体到导体的转变,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导电高分子聚合物1。PAn 的掺杂通常采用的掺杂剂有无机酸

3、和有机磺酸两大类2。将无机酸掺杂虽然可以得到电导率较高的聚苯胺,但是其溶解性能和环境稳定性较差;有机大分子磺酸的熔点和沸点较高,在环境稳定性方面优于无机酸,它既含非极性基团,又含极性基团,因此,不仅可使掺杂态PAn 的电导率提高,而且可使其环境稳定性和在溶剂中的溶解性提高3。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功能磺酸掺杂聚苯胺的合成及其相关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47,然而,关于复合磺酸体系掺杂PAn的研究报道很少。杨庆浩等6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与对甲基苯磺酸(TSA)共掺杂PAn,其最高电导率可达1.1 S/cm,溶解性能也得到提高。在此,本文作者选取不同摩尔比的十二烷基苯磺酸(DBS

4、A)与磺基水杨酸(SSA)组成复合磺酸掺杂体系,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复合磺酸掺杂PAn,并对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1. 聚苯胺的掺杂机制通过化学氧化或电化学氧化所合成的固体聚苯胺,同酸反应后导电率提高大约 10 个数量级,达到5200 S/cm ,再同碱反应,又回到绝缘状态。 MacDiarmid 首先将这种行为称为质子酸掺杂和反掺杂。质子酸掺杂,是聚苯胺区别于其它导电高分子的重要特征,它涉及质子的捕获和释放,但不涉及电子的得失,因而在表观上,不是一种氧化还原过程。但是,掺杂反应究竟是怎样进行的,掺杂态的聚苯胺究竟是什么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清楚的。MacDiarmid 根据聚苯胺的酸

5、碱滴定曲线 i和掺杂聚苯胺具有强顺磁性的试验事实,提出了聚半醌自由基正离子模型,即极化子模型:这个模型表明,掺杂聚苯胺中有两种不同的 N 原子和一种芳环。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景遐斌等根据得到的可溶性聚苯胺的 UV-Vis、IR、Raman 以及 NMR 谱图可以看出,在 HCl 掺杂和 NH3反掺杂过程中,能发生可逆的变化 ii, iii。分析这些变化,得到几个基本的结论:(1)聚苯胺原有的苯环和醌环结构在掺杂态中不复存在,所变成的新结构又互不相同;(2)某些 N 原子被质子化,由质子携带的正电荷被离域到邻近的芳环上;(3)发生了从苯环至醌环的电荷转移。这些结3构用极化子晶格模型是无法解

6、释的,于是,他们提出了“四环苯醌变体”模型 iv:它表示一个重复单元由 3 种共 4 个芳环(Q+2B 1+2B 2)和两种氮原子(N + ,N + )组成;在重复单元内存在正电荷的分布;掺杂剂负离子处于 Q环的附近,但不一定连接在哪一个氮原子上。将聚甲基苯胺跟适当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可以获得不同氧化程度的稳定的聚合物,它们都可以同酸反应,但反应产物的导电率却有很大差别,最高氧化态和最高还原态的聚合物的酸化产物,导电率很低,导电率最高的酸化产物是由苯二胺和醌二亚胺摩尔比11 的聚合物得到的 v, vi。这说明苯二胺和醌二亚胺的相邻并存,是聚苯胺掺杂导电的必要条件。 从这个实验,还得出一个结论

7、,不同氧化态的聚苯胺都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但不一定是掺杂;掺杂是一个特殊的成盐反应,它的特殊性就在于伴有分子链上的部分的电荷转移和氧化还原。这样“成盐”和“掺杂”这两个概念就被完全区别开来了。根据上述模型,他们推断聚苯胺的掺杂反应如下2830 它说明(1)聚苯胺的掺杂,从醌二亚胺上氮原子的质子化开始;(2) 醌亚胺环得到电子而部分还原,苯二胺单元失去电子而部分氧化,这样本来由质子携带的正电荷离域化到 4 个芳环的范围,换句话说,聚苯胺的质子酸掺杂,本质上是一种分子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3) 掺杂后的分子依然记忆着掺杂前的结构,分子链上的电荷转移和氧化还原,并没有使分子链完全均匀化。 vii2.

8、 有机质子酸掺杂剂能够提供较高H +浓度的浓盐酸、浓硫酸等无机强酸是过去研究中常用的掺杂剂, 但是,在电子应用中,小分子无机酸会缓慢的释放并腐蚀其它器件,同时伴随着电导率的下降,特别是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中更剧烈。因此,有机质子酸被用来取代无机强酸,特别是樟脑磺酸(CSA) 和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 等有机酸在提高电导率和改善掺杂聚苯胺溶解性等方面表现出的良好潜力。2.1 磺酸基化合物有机磺酸基化合物由于酸性较强,一直以来都是掺杂聚苯胺的重要的研究对象。Majidi 等在对樟脑磺酸掺杂的聚苯胺研究中,通过圆振二色性光谱的观察,证明聚苯胺在有机酸掺杂时具有对映选择性,随樟脑磺酸中不同位置阴离子

9、的参与,会优先产生单螺旋的聚合物链。 viii Cao 等报道了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和樟脑磺酸(CSA)掺杂的聚苯胺可以溶于氯仿或邻甲酚等有机溶剂。 ix, x 可以通过这种特性制作柔软的光发射二极管。 xiJamshid等通过研究樟脑磺酸掺杂聚苯胺指出,掺杂的聚苯胺在溶液中的链构象,影响了其制成固体器件的导电性。 xii在溶液中,聚合物链的膨胀,使得链旋转而造成的聚苯胺骨架的键的结合缺陷减少,增加了高分子链的极子离域效应,使聚苯胺的导电性增强。樟脑磺酸掺杂的聚苯胺溶于邻甲酚浇铸成膜后其电导率可达400 S/cm。 xiii Zhang 等 xiv比较了对甲苯磺酸(TSA) ,甲基磺酸(

10、MSA)对聚苯胺的掺杂效果。相对于TSA,分子体积较小的MSA更容易扩散到聚苯胺固体颗粒中,掺杂效果更好,得到的电导率更高(32。5 S/cm) 。另外,MSA的挥发性比盐酸弱,因此用MSA掺杂后的聚苯胺的电导率也高于使用盐酸掺杂的聚苯胺。4a bFig. 2 . a. Molecular structure of hydrogensulfated fullerenol b.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zipping effect by doping of polyaniline emeraldine base chains with the hydrog

11、ensulfated fullerenol derivatives containing multiple -OSO3H groups.Dai等研究了磺酸取代富勒烯掺杂聚苯胺发现掺杂聚苯胺产生了非定域极化和间带跃迁。 xv 除了初级掺杂,通过-OSO 3H基团的质子酸掺杂,磺酸取代富勒烯也作二次掺杂剂使聚苯胺产生离域极化,从而拉直聚苯胺分子链。由于磺酸取代富勒烯上的-OSO 3H的“多臂结构”与聚苯胺链的“多点连接”形成如图2.b的“之”字形结构的二次掺杂展开了聚苯胺链的卷曲结构。该掺杂化合物的电导率在室温下可达100 S/cm。1 实 验1.1 试 剂试剂有:苯胺(使用前需经二次蒸馏),过硫

12、酸铵(APS)、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磺基水杨酸(SSA)、无水乙醇、二甲苯,均为分析纯试剂。1.2 性能测试与表征红外光谱测试在Nicolet550型FTIR 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 公司制造)上进行;采用SX1934(SZ82)数字式四探针电导率测试仪(苏州电讯仪器厂制造)测试电导率;采用Setaram DSC141 型热分析仪进行热重分析,升温速度为 10 /min,温度范围为25600 ;电子顺磁共振谱(ESR)在JEOL JESFA200ESR 谱仪上获得;产率参照文献6中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称取一定量样品(记为 m)溶于20 mL 溶剂,恒温(25 )磁力搅拌 24 h

13、后离心分离出不溶物,将不溶物洗涤、干燥、称重( 记为 m1) , 得溶解率 =(mm1)/m100%。1.3 掺杂态PAn 的合成称取一定量苯胺单体于三颈瓶反应器中,然后,向反应器中加入一定摩尔比的DBSA 和SSA 的水溶液100 mL,搅拌片刻加入25 mL 二甲苯,继续搅拌30 min 使体系形成均匀的乳白色乳液。向体系中缓慢滴加一定量的1 mol/L 过硫酸铵(APS)溶液,控制温度(1215 )反应 4 h,产物经破乳,抽滤、洗涤、烘干、研磨,制得产品。单磺酸掺杂PAn 记为PAnDBSA(DBSA 掺杂)和PAnSSA(SSA 掺杂)。2 结果与讨论2.1 产率和电导率分析表1 所

14、示为PAn 样品的相关数据。由表1 可以看出,当掺杂体系中 n(DBSA)n(SSA)=1 3时,样品的产率(掺杂态产品中由于含有掺杂酸对阴离子,因此,掺杂率较高时产率能超过100%6,这种产率表示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掺杂率)和电导率都高,分别为122.0%和3.57 S/cm,与单磺酸掺杂PAnDBSA 和PAnSSA 样品相比均有较大提高。电导率主要由所得PAn 链的电荷密度、电荷运动性的变化、掺杂程度、结构以及游离磺酸的含量等因素决定。复合磺酸掺杂体系中,SSA 与DBSA 协同进入聚苯胺骨架,使聚苯胺分子以5伸展链构象存在,降低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利于电荷的离域和电荷运动性的增强

15、,从而使样品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掺杂率。当掺杂体系中 n(DBSA)n(SSA)=1 3 时,PAn 电导率达到最大值,说明掺杂基本达到饱和状态,电荷离域程度和电荷运动性达到最大值,附在PAn 分子链骨架上的对阴离子数目最多,因此,产率也达到最大值;而 n(DBSA) n(SSA)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掺杂,导致电导率和产率降低,这主要是受反应过程中不同磺酸的给质子性、含量、分子体积(即空间位阻)、掺杂能力和水溶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也受SSA 和DBSA 之间的竞争反应及其互溶性等因素的制约6。注:当DBSA掺杂时,PAn样品的产率和电导率分别为89.9%和2.58 S/cm;当SSA 掺杂时,PA

16、n 样品的产率和电导率分别为73.5%和2.63 S/cm。 2.2 XRD 分析图1 所示为不同PAn 样品的X 射线衍射图谱。由图1 可见,所有样品均具有类似的衍射图形,都在2 为20和25处出现强度大而尖锐的衍射峰,说明所有的PAn样品均为部分结晶8。由图1还可见, n(DBSA) n(SSA)=13的样品与PAnDBSA 和PAnSSA样品相比,其衍射峰的强度更大,说明复合磺酸掺杂PAn 分子链的有序性和结晶性更高。XRD 分析结果说明,复合磺酸体系相对单磺酸掺杂体系更有利于提高PAn分子链的规整性,这也是复合磺酸体系中DBSA 与SSA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2.3 TGA 分析图2 所示为不同PAn 样品的热重曲线。可见,不同PAn 样品均呈现3 个主要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