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45134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先秦史著文学化的文化内因探究。 左传国语战国策是先秦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有一定文学水平的历史记述,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有专家把它们归到历史文学的范畴中去,还有学者把它们称为叙事体文学。作为先秦史学著作,记事中出现了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文学化的倾向,这是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无序、矛盾事件大量涌现、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而提高了叙事和表达的能力分不开的。不过,若究其深层次原因,先秦时期文史互摄的文化特色、巫觋叙事的想象和虚构以及尚书中有些篇章具有形象生动的叙事模式,对先秦史著文学化无疑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一、文史互摄的文化特色 我国先秦时期,文史本属一家,并没有

2、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文中涵史,史中有文。我们需要从源头上来考察这种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 首先,远古的人文混沌的本源,是造成文史互涵的根源。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华夏民族在自己独特的历史道路上,构建了自己的文化,但是上古先民们的人文还处于十分混沌的状态,这种人文混沌状态的直接表现即是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等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这种现象体现在远古的神话中。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的祖先最迟在一百多万年前就生活在华夏大地上了。远古先民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他们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地山河、鸟兽草木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利害关系的自然现象,看成自然的恩赐或惩罚加以崇拜,进而演化成了图腾信仰。在自然崇拜和

3、图腾信仰中,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对图腾有许多幻想,构思出许多有关图腾的故事,经过多次幻想性和积累性描述,出现了生动的神话。原始神话正是原始人日益聪明的头脑所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原始意识的统一体,包含着后世所谓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地理等信息。他们通过幼稚然而奇丽的想象探寻关于宇宙天地、人类世界来源的奥秘,盘古开天地强调的是元气的浑沌纯真、演化的久远积聚和创造性生命力量的强大与神圣;伏羲、女娲凸显的是阴阳二神和合相济,化生万物诞生了人类的思想。这些神话于神性观念中含有哲学的意味。 远古神话由于是先民原始意识的统一体,所以反映出上古历史的影子。由于这些神话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产生的,透过

4、想象夸张的成分,必然留有这个民族原始时代的许多真实的信息,远古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追求社会公正,反抗暴力和邪恶的自由意志和精神,通过代代相传,变成了经验的积累。而这种经验形态的东西,构成了先民们史的观念产生的基础。他们把这一精神贯注到神话里,把神话本身视为历史而顶礼膜拜。而人们因想象而来的神,便是人类和历史的创造者。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女娲抟黄土作人、女娲补天、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交战,这些神话故事即是人类始祖降生、社会生活、与自然灾害斗争、部落间战争等人类历史的开端了。不仅如此,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远古神话故事,还表现出一种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和勇于斗争的民族性格。

5、这些神话,有着奇特的想象和宏伟的气魄,它们借助于想象来说明不仅宇宙天地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且人们又具有努力控制自然的创造力。古代先民化身为神话中的神和英雄,他们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自然面前他们并不是软弱无力的,而总是能征服自然。这种征服自然的奇迹的夸张表现,体现了先民希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在远古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远古的神话,也是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的神话非常丰富,有关于自然神的,有关于英雄神的,也有关于异人异物的故事。虽然我们不能看到其全貌,只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穆天子传等记载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我国神话的鲜明特色

6、: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正是这些幻想和夸张,开启了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古代神话则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但是希腊文学的宝库,而且是希腊文学的土壤。同样,中国神话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库,中国神话的土壤也滋长了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神话首先成为先秦散文的素材。如左传昭公十七年、昭公十九年,国语中的鲁语周语下都有共工的传说,左传襄公四年记载了后羿的故事。其次,神话演变成寓言。先秦诸子为了宣扬其各自的观念和主张,经常从神话传说中撷取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寓言的形式寄托他们的思想。例如,庄子就把河神的神话传说改造为望洋兴叹的寓言,来寄寓自己的理想。同时,我们还应看到:

7、神话的想象性和虚构性的艺术化手法,为先秦散文作者所汲取。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远古先民面对不可知的世界,无法探知其秘密,于是借助感性的想象来思考天地万物,这种想象并不是抽象的、凭空的想象,反映出的是古代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希望和理想。这种是基于现实的基础的想象思维方式,直接开启了先秦散文的关于场景描绘、心理描写、人物刻画的渠道。 作为人类文化的土壤和母胎的神话,势必在文化的初期造成文史不分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使先秦史学著作难以摆脱文学的窠臼。其次,我国古代思想中天人互动的终极关怀,是造成文史互涵的直接动因。终极关怀的问题也就是精神生活的最

8、高追求。 周人重视天命,把以德配天作为终极关怀,认为上天是国家大命的主宰者,违背上天的意愿,将会被上天所惩罚。上天的威慑力已经深深植根于周人的心中,因此无论武王还是周公,皆以谨遵天命作为自己征伐、推政的号角,所向披靡。上天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人间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挥其神权政治的威力。在继承古人对上天的敬畏与崇拜之时,周人对上天又有了新的认识。上天关心百姓,为了使臣民和谐居住,制定了五行等九种治国大法,并委派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巫师把语言作为治病的工具,而且这些言语并不像医生一样,客观地分析病人生理病因,而是给人们描绘了一个超自然的神灵活动的世界,提供了一种关于病人身体和外部世界的神话叙

9、事。巫师的语言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描述,而是一种想象的陈述,沈立岩把此种表现方式称为语言的拟境性质。他认为,这种想象和陈述是把人们的经验和反思纳入了到一个想象的框架之中。这个框架是由超验的直觉和幻想所构成的,本质上属于一种难以验证的信仰,个体经验的有限性与世界之无限深广的奥秘之间的鸿沟,决定了这一信仰之产生与接收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巫师利用超凡的想象,把凌乱而有限的现实经验,转化成为一种具有连贯逻辑而有意义的整体。 巫师在治病的时候,需要把虚拟的事件和真实的事件一一对应起来,所以在虚构的想象之外,巫师还利用语言的隐喻作用。这种隐喻的作用在筮辞中表现得十分显明。筮辞是由卦象和卦辞构成的。卦象表现为抽象

10、的符号,卦辞是从抽象的卦象中引申出来的,卦辞和卦象之间便构成了隐喻关系;另外,卦爻辞本身使用的也是隐喻的词语;再者,当筮辞已经形成,后人根据已经形成的筮辞进行占筮时,筮辞和事件之间又构成了新的隐喻关系。这里,筮辞则成为卦象和具体事件的中介,即想象和现实的交点。它以简介的词语,把那些散乱芜杂的物象组成了一副秩序井然的画面。语言的拟境能力,它的从无序中创造秩序的能力,便在这流贯的隐喻结构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巫觋的语言无论从形态上还是风格上都十分奇特,但富有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及隐喻的表达方式,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史官还是编著史书的人在其著作中往往都有延伸和发扬。正如孙逊所说:史官文化消解了神话的怪诞的色彩,却保留了神话的艺术思维方式,视古已有之的、神话式的记录远古历史的手段为天经地义的正宗写史的方法。这可以说是史传著作叙事具有了文学倾向的直接原因。 三、先秦史学著作的想象和虚构 亚里士多德认为,历史学家是叙述已发生的事,诗人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已发生的事属于非虚构性题材,而可能发生的事,则属于虚构性题材。但我们在很多历史著作中,却发现了大量的想象和虚构的元素,这似乎和亚里士多德区分历史和文学的观点相左。其实,虚构和想象,不仅是题材问题,而且还是叙述方式问题。就题材上来讲,史学著作需要再现历史风貌,不允许虚构,但历史依赖叙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