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观沧海》 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1739944 上传时间:2017-10-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观沧海》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观沧海》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观沧海》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观沧海》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观沧海》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观沧海》 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 “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

2、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 “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 (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 6 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 “树木丛生,百草丰

3、茂” ,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 ,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 6 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 4 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明确:这 4 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

4、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 “起” “里” “志”等字,可见押的是“”韵。 5.

5、齐读、背诵。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并介绍作者: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讲到苏东坡,讲苏东坡的词又不能不了解苏东坡为人品性: 苏轼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色。一种个性和特色是有儒家用世的志意士以天下为己任。他这种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受迫害遭遇灾难,他不逃避、不苟且逢迎 、不委屈求全,宁可付上

6、生命。苏轼范滂传的时候内心激动感发,就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你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滂传中记载,范滂为了理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时候,他跟母亲说,我是对不起母亲的,范滂说一个人要想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想有富贵寿考,两者不能得全,我愿意你去完成你的理想。他另一面个性和特色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读庄子 , 庄子中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故事有很多,苏轼曾感慨的说,我从前也有一些想法就是说不出来,今天看了庄子 , 庄子上所写的就是我想的。他从小就把儒道两家的美好品格和修养融会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为他后来虽多次遭贬谪,但能以超然的态度处理,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忠爱则始终执

7、著没有改变打下了基础。你只要把他召回朝廷,该说的什么正直话,他还照说;贬官在外他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密州,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建了苏堤;晚年被贬惠州,设法修建桥梁,解决了老百姓渡江渡海的困难。苏东坡开创了豪放词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总在历代壮土耳边回响。今天我们要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有人对此词作了评论,说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意思说,词到苏轼,以“逸怀浩气”的豪放词,取代了五代以来专写儿女情长的婉约词,改变了一代词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

8、别一旗帜。 二、明确学习目标: 1、 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郁闷、无奈和超脱的情怀 2、 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悟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朗读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并正音 3、集体朗读 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词 讲重点词及典故的意思 六、词中一个“狂”字总括了全文内容,也总括了全文情感, 1、下面咱们就文中内容找写狂态的语句,体味那种狂情,找出来后就用“狂在、 、 、 、 、 ”说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狂在“亲射虎,看孙郎” ,学孙权骑马射虎,以逞自己的豪兴。 狂在“聊发小年狂”的雄心勃勃。 狂在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气宇轩昂。 狂在“千骑卷平冈”的浩大声势。 狂在“倾城随

9、太守“的受民拥戴的得意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狂在又出猎联想到“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宿愿。 2、齐读,读出他的狂情。 七、拓展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山坡羊潼关怀古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 ,曲

10、牌名, “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11、山本是静止的, “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官阙万间都做了土” ,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

12、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 ,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 、 “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课后记: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和学生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