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1739943 上传时间:2017-10-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大丰市万盈二中九年级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安吏),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 。 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课文分析: 八月秋高(5)风 怒 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6)

2、 。 仲秋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三重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怒号: 大声吼叫。三: 表多数。 分析: 天气突变,用比拟。 “怒号”状风势之猛;“卷” “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茅飞渡江洒(7)江郊, 高者挂 (8)长(9)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0)。 茅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 低的飘转沉进水坳。 洒: 散落。江郊: 江边。者: 的。 分析:“飞渡” 、 “洒” 、 “挂” 、 “飘转” 、 “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茅屋残破又为大雨屋漏的缘由。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

3、件。 一、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 对面 为盗贼(11)。 南村的儿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当着我的面作强盗。 忍: 狠心。能: 如此。为: 作。 分析: “南村”表示距离之近。 “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 。 “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 公然抱茅入竹(12)去,唇焦口燥呼不得,(13) 归来倚杖 自叹息。 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制止不住,叫得我唇干舌燥,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 竹: 竹林。 分析: 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是建得太艰难,显得太宝贵了,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叹。俄顷(14)风定 云墨

4、色, 秋天漠漠(15)向昏黑(16)。 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 定: 止、住。 分析: 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 行船恰逢顶头风)”夜了,家家关门闭户。怎么办 ? 何处去? 哪里躲? 布衾(17)多年 冷 似铁,娇儿 恶卧 踏里裂。(1) 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 睡态恶劣。 分析: 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 ,失去了保暖价值。因小孩“恶卧” ,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床头屋 漏 无 干 处, 雨脚(2)如麻 未 断绝。 床头屋顶在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

5、脚象麻线一般没有断绝。 分析: “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 “雨脚如麻”状写雨之大, “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旦,持续久。 自经丧乱(3) 少 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 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湿糟糟地,长夜漫漫何时明! 何: 如何。由: 到。 分析: 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 (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提问作铺垫。 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安得(5)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6) 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泼不进,安如泰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7)见此屋,吾

6、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呜呼: 呵。突兀: 高耸。见: 通现,现出。足: 心足,心甘情愿。 分析: 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痛苦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风雨,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也因为如此,作者进一步表示: 只要能解决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问题,自己冻死、饿死也心满意足,就显示出诗人思想境界之高、胸襟之宽和他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当然,诗人所想到的主要是 “寒士” ,因此,不能与今天革命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提并论。“安得”二字语气贯至“动

7、安如山”为止,这种形似疑问实属慨叹的句式,往往放在结尾处,或抨击现实,或寄托理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如病梅馆记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光阴以疗梅也哉! ”这种句式要注意一直管到哪里为止。 四、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 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 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 “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 、 “洒” 、 “挂” 、 “飘转” 、 “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全诗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束缚,作者思想更加无拘无束倾泻出来,加强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