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学习.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397336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规范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社会规范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社会规范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社会规范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社会规范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规范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规范学习.(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规范学习第六章:规范学习 n n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n n 规范学习。规范学习。 n n 纪律形成与教育。纪律形成与教育。 n n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n n 品德的发展。品德的发展。 n n 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 的转化与矫正。的转化与矫正。 一、规范学习一、规范学习 n n 规范是对人们社会行为活动的规定。在学校教育规范是对人们社会行为活动的规定。在学校教育 中,规范主要表现为纪律、态度和品德。中,规范主要表现为纪律、态度和品德。纪律是纪律是 外显的行为规范。态度和品德是个体内化了的规外显的行为规范。态度和品德是个体内化了的规 范,往往以个体的

2、观念系统和道德品质加以表现范,往往以个体的观念系统和道德品质加以表现 。 n n 规范学习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规范认识,并努力将规范学习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规范认识,并努力将 规范所确定的、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其内在的规范所确定的、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其内在的 行为需要,从而建构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行为需要,从而建构起内部的行为调节机制的过 程。程。 n n 规范学习既包含认知性内容的学习,又包含情感规范学习既包含认知性内容的学习,又包含情感 性内容的学习和行为性内容的学习。性内容的学习和行为性内容的学习。 1 1、特点及心理过程、特点及心理过程 n n (1 1)特点)特点 n n 是一种让学生

3、是一种让学生“ “做人做人” ”的学习。的学习。 n n A A、情感性。情感是规范学习的本质特征。、情感性。情感是规范学习的本质特征。 n n B B、约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受动性相结、约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受动性相结 合的体现。合的体现。 n n C C、延迟性。、延迟性。 n n (2 2)心理过程心理过程 n n A A、依从阶段。、依从阶段。 n n B B、认同阶段。、认同阶段。 n n C C、内化阶段。、内化阶段。 3 3、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n n A A、规范本身的特点。、规范本身的特点。 n n B B、学生的交往需要。、学生的交往需要。 n n C C、学生

4、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n n D D、外部反馈。、外部反馈。 二、纪律形成与教育二、纪律形成与教育 n n 纪律就是一定的集体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并保证工作的纪律就是一定的集体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并保证工作的 顺利进行而制订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规顺利进行而制订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规 则。则。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 控制。控制。 n n A A、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而制订的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而制订的,是正常教育秩,是正常教育秩 序所必需的,主要指向集体生活和活动的领域。序所必需的,主

5、要指向集体生活和活动的领域。 n n B B、纪律以规范和规则的形式存在纪律以规范和规则的形式存在,是对学生的外在约束,是对学生的外在约束 。纪律的终极目的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外在约束到自我。纪律的终极目的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外在约束到自我 控制,而不是对他人进行压制或管制。控制,而不是对他人进行压制或管制。 n n C C、规范和规则的获得不是强制和奴化的结果规范和规则的获得不是强制和奴化的结果。 n n D D、纪律纪律不是教师的一相情愿,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是教师的一相情愿,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而而是可以质疑、讨论和修改的是可以质疑、讨论和修改的。 1 1、纪律的类型、纪律的类型 n

6、 n (1 1)按照纪律形成的角度划分)按照纪律形成的角度划分(4 4类)类) n n 教师促成的纪律(班级行为规范)。教师促成的纪律(班级行为规范)。 n n 集体促成的纪律(群体行为规范)。集体促成的纪律(群体行为规范)。 n n 自我促成的纪律(课堂管理的终极目的)自我促成的纪律(课堂管理的终极目的) 。 n n 任务促成的纪律(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律)。 n n (2 2)按照纪律实施的角度划分(按照纪律实施的角度划分(3 3类)类) n n 专制型纪律,放纵型纪律,健康型纪律。专制型纪律,放纵型纪律,健康型纪律。 2 2、纪律的功能(奥苏贝尔)、纪律的功能(奥苏贝尔) n n

7、A A、儿童社会化的需要。儿童需要学习某种社会、儿童社会化的需要。儿童需要学习某种社会 文化所认可的行为标准。文化所认可的行为标准。 n n B B、个性正常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儿童获得自立、个性正常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儿童获得自立 、自控、可靠等心理特质并训练儿童的挫折容、自控、可靠等心理特质并训练儿童的挫折容 忍力。忍力。 n n C C、道德标准内化的需要。可促使正确道德观的、道德标准内化的需要。可促使正确道德观的 形成。形成。 n n D D、儿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儿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3 3、自觉纪律、自觉纪律 n n 自觉纪律是学生纪律性水平高的表现,其成分自觉纪律是学生纪律性水平

8、高的表现,其成分包包 括纪律认识、纪律态度、纪律意志和纪律习惯。括纪律认识、纪律态度、纪律意志和纪律习惯。 n n 自觉纪律从态度上讲有三个特点:自愿遵守,主自觉纪律从态度上讲有三个特点:自愿遵守,主 动执行,积极维护。动执行,积极维护。 n n 学生自觉纪律的学生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形成过程,是从外部纪律要求强,是从外部纪律要求强 制性遵守转化为内心需要,再转化为纪律习惯的制性遵守转化为内心需要,再转化为纪律习惯的 过程。过程。 n n 自觉纪律的自觉纪律的特点特点:对纪律出自内心需要而自然遵:对纪律出自内心需要而自然遵 守;无须外在监督;习惯性遵守;在遵守纪律过守;无须外在监督;习惯性遵守;

9、在遵守纪律过 程中遇到困难,会作出意志努力去克服;积极维程中遇到困难,会作出意志努力去克服;积极维 护纪律的执行,能与破坏纪律的表现进行斗争。护纪律的执行,能与破坏纪律的表现进行斗争。 4 4、纪律形成的内在冲突、纪律形成的内在冲突 n n (1 1)外在纪律规范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矛盾。)外在纪律规范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矛盾。 n n 学生理解纪律的四种水平:具体性理解;知识性学生理解纪律的四种水平:具体性理解;知识性 理解;认同性理解;内化性理解。理解;认同性理解;内化性理解。 n n (2 2)纪律认识与纪律态度之间的矛盾。)纪律认识与纪律态度之间的矛盾。 n n (3 3)遵守纪律与个人动机之

10、间的矛盾。)遵守纪律与个人动机之间的矛盾。 n n (4 4)遵守纪律与辨别能力低之间的矛盾。)遵守纪律与辨别能力低之间的矛盾。 n n (5 5)遵守纪律与不良行为习惯之间的矛盾。)遵守纪律与不良行为习惯之间的矛盾。 5 5、良好纪律的形成与培养策略、良好纪律的形成与培养策略 n n (1 1)情境化策略:重视外部教育力量的运用)情境化策略:重视外部教育力量的运用 n情境化的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从 纪律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出发,就是选择相应的社 会或自然界的典型事例,创设以真实、生动、鲜 明的形象为主体的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教育场景 。这种人为的优化环境,具有“认知与情感、行 为的统一

11、”和“运用基本事实说明基本概念和原理 ”的直接意义。 n n (2 2)自我建构策略:个体内部教育力量的运用)自我建构策略:个体内部教育力量的运用 n纪律的自我建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自觉纪律得 意形成和培养的过程。 6 6、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 n n (1 1)维护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维护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 最佳策略。最佳策略。 n n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教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维持学生持久的注意;教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维持学生持久的注意; 作业难度要适中,学生能够

12、完成,从而产生成就作业难度要适中,学生能够完成,从而产生成就 感。感。 n n (2 2)非言语线索(暗示信号)的利用。)非言语线索(暗示信号)的利用。 n n (3 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 n n (4 4)赞扬其他学生。)赞扬其他学生。 n n (5 5)正确地进行惩罚。)正确地进行惩罚。 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n n 态度是人对客观对象、现象是否符合主题需要态度是人对客观对象、现象是否符合主题需要 而产生的心理倾向。而产生的心理倾向。其实质是人对外部客体与其实质是人对外部客体与 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n n 四个

13、特点四个特点: n n 态度的对象性。态度的对象性。 n n 态度的内在性。态度的内在性。 n n 态度的持久性。态度的持久性。 n n 态度的概括性。态度的概括性。 1 1、态度的心理结构(、态度的心理结构(ABCABC模式)模式) n n (1 1)情感成分。)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情感取向,也是指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情感取向,也 就是态度对象是否满足人的情感需要而引起的主体的内就是态度对象是否满足人的情感需要而引起的主体的内 心体验。它是伴随着态度的认知因素而产生的情绪情感心体验。它是伴随着态度的认知因素而产生的情绪情感 ,通常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通常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14、。 n n (2 2)行为意向成分。)行为意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可能产生某种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可能产生某种 行为反应的倾向或行为的趋势,它构成态度的准备状态行为反应的倾向或行为的趋势,它构成态度的准备状态 ,表现为接近或回避、赞成或反对等倾向。行为意向并,表现为接近或回避、赞成或反对等倾向。行为意向并 不等于行为本身,有行为意向也不等于一定会发生实际不等于行为本身,有行为意向也不等于一定会发生实际 行为。行为。 n n (3 3)认知成分。)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的认识或评价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的认识或评价 ,是态度得以形成的基础。往往通过赞成或反对的方式,是态度得以形成的基

15、础。往往通过赞成或反对的方式 表现出来。表现出来。 2 2、态度形成的理论基础、态度形成的理论基础 n n 认知相符论。认知相符论。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自身行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自身行 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其进行自我调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其进行自我调 整(或改变,或否定),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合整(或改变,或否定),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合 一致。态度系统中诸成分的不一致性是促进态度改变的一致。态度系统中诸成分的不一致性是促进态度改变的 主要因素。主要因素。 n n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霍夫兰德等人认为,态度是后天学习的霍夫兰德

16、等人认为,态度是后天学习的 产物,是由学习而来的反应。强化、模仿是态度形成的产物,是由学习而来的反应。强化、模仿是态度形成的 机制。对个体态度的肯定性强化、给予有力而典型的榜机制。对个体态度的肯定性强化、给予有力而典型的榜 样模仿都可以促使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改变应强调样模仿都可以促使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改变应强调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个体对信息的注意、理解与接受等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个体对信息的注意、理解与接受等 因素。因素。 n n 心理抗拒理论。心理抗拒理论。在心理抗拒的情况下,事先的说服教育在心理抗拒的情况下,事先的说服教育 不仅不利于态度转变工作,反而会促使态度向预期相反不仅不利于态度转变工作,反而会促使态度向预期相反 的方向变化。的方向变化。 3 3、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条件 n n A A、主观条件、主观条件 n n 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对态度对象的认识。 n n 认知失调。认知失调。费斯廷格(费斯廷格(19571957)提出,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提出,认知失调是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