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Lecture 2(1)综述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248762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 Lecture 2(1)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组织行为学 Lecture 2(1)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组织行为学 Lecture 2(1)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组织行为学 Lecture 2(1)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组织行为学 Lecture 2(1)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 Lecture 2(1)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 Lecture 2(1)综述(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第三节 价值观与行为 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 第五节 态度与行为 第六节 人格与行为 第七节 能力与行为 第八节 意志与行为 第九节 兴趣与行为 第十节 情感与行为 第一节 关于人的理论 一人性假设理论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一人性假设理论 v经济人假设:多数人都是懒惰的;没 有雄心壮志;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 矛盾的;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 为满足基本生理安全需要。做经济上 获利最大的事。 管理职责和方式:职 权命令,使对方服从;严密组织和具 体规范;金钱报酬。 v社会人假设:交往-主要动机;专

2、业分 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失去内在含义,从 工作社会意义寻求安慰;人际关系比 管理措施和奖励影响大 管理:满足归 属,交往和友谊需要, 一人性假设理论 v自我实现人假设:工作是满足,也可 能是处罚,环境而定;愿意自我管理 来完成目标;人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组 织无矛盾;普通人也谋求职责;多数 人都能发挥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 性;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部分发 挥。管理措施:改变管理职能重点; 激励;自主权 v复杂人假设:需要随不同阶段、条件 和环境而变;同一时间有多种,产生 新的需要和动机。 不同组织形成不同 的动机。 没有普适管理方式。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的划分 2.马斯洛的主要论点

3、 1.需要层次 v A.H.Maslow (1908-1970)美国人本主义心理 学家。1943年出版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 重和自我实现五个需要层次。1954年在动 机与个性中,进一步阐述该理论,把人的 需要分为七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 尊重、求知、求美和自我实现需要。 2.主要论点 v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阶梯,低层次需要 相对满足后,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 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v人的行为由主导需要决定。对特定的 人来说,各种需要在不同时期的重要 性、强烈程度不同,形成需要层次结 构。最迫切的需要形成主导需要。 v人们对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别。同一

4、需 要对不同人的重要性、迫切性不同, 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并不消失,只是 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而已。 2.主要论点 v一个国家人民的需要层次结构和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安全需 要占主导的人数比重较大,高层次需要的比 重较小;发达国家情况相反。 v戴维斯(KDavis)曾就美国的情况进行估 计 美国工人主导需要变化估计 v主导需要种类 1935年1995年 v 生理需要 35 5 v 安全需要 45 15 v 社交需要 10 24 v 自尊需要 7 30 v 自我实现需要 3 26 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1.中国古代的人性思想 2.中国古代的需要层次思想 3.中国现代需要

5、层次理论的研究 1.中国古代的人性思想 v孔子论语阳货“性相近,习相远也” v世硕“性善恶混论”:“人性有善有恶,举 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 致之则善长” v告不害“性无善恶论”,“性犹湍水也,决 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东西, 人性 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为制造。 v 孟子论证“性善论” v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中国古代的需要层次思想 v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v告子“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 v管子“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v列子杨朱“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 ,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 v王夫子:“盖凡声色、货利、权

6、势、事功之所 欲者,皆谓之欲” 3. 中国现代需要层次的研究 v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在中 国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把人的需要 分成了自然的、精神的、社会的三种 需要。恩格斯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 的需要为生活、享受、发展需要。列 宁斯大林的观点可归纳为三种:物质 、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需要。 v毛泽东强调塑造“大公无私的人”。实 际上要求人们要超越自我。过分强调 了精神力量。 v改革开放以来, 各种理论的综合。 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与行为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三挫折行为 四激励机制 一需要与行为 v行为:人类有意识活动 v产生的原因:个体生物本能;社会环境决定。Lewin人

7、类行为公式:B=f(PE) v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 东西的状态(外部,内部;物质,精神) v动机: 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 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需要与行为 v需要转变为动机条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 ,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 标)的确定。 v转变过程: 需要强度增加,未能满足-,产 生心理紧张状态-驱动力-寻找目标行 为(目标导向行为)-需要满足 (目标行为)-紧张减少 二 动机和行为 v动机结构:人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动机,有强弱之分,有 矛盾和斗争,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动机体系。 v优势动机:动机系统中各动机

8、强度、稳定性不同,最强 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其他叫辅助动机。行 为受优势动机支配 v三类行为:目标导向行为(有了动机后,寻求、 到达目标的过程);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 的行为);间接行为 动机和行为的对应关系 v复杂性 v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 v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v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v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 行为 v错误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三 挫折行为 v挫折:满足需要的动机受到阻碍的现象 v动机受挫:解决问题行为;挫折行为 v挫折行为:攻击(直接,间接),合理化, 退化(原始的幼稚的行为),固执(拒绝劝 告,事实),屈服

9、v处理挫折行为:谅解、宽容、劝慰、 缓和, 分析原因(主、 客观),客观阻碍,引导其 走向解决问题行为,教育、批评 四激励机制 v积极性:人在思想、行动上努力进取的心理动力。 自觉主动的心理状态:意识活跃水平、情绪振奋程 度和意志力强度等方面,行为效率高。 v激励: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组织在了解员工 需要结构的基础上,设置某些既可满足员工需要、 又符合组织要求的目标,通过目标导向使员工出现 有利于组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自觉 行动。 激励机制 v激励机制:激励赖以运转 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 制度安排的总称。 v关键:组织目标、个人需 要兼容 第三节 价值观与行为 一价值观的内

10、涵 二价值观的分类 三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内涵 v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v一系列基本信念: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某 种具体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 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反映了人在 观念上对正确与错误、重要与不重要、好 与坏的判断和评价。 v来源:社会文化中主流价值观的教化;早 期经验,家庭、教育、同伴团体、社会舆 论、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的角色;判断 。 二价值观的分类 1 E.Spranger价值观分类 v斯普朗格尔编制问卷 v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 v经济:有效实惠 v审美价值观:形式和调和 v社会性:群体他人,对

11、人的热爱 v政治性:权力地位 v宗教性:信仰教义,对宇宙整体理解 和体验 2 Rokeach(罗可奇)价值观调查 问卷 (Milton Rokeach Value Survey,RVS) v终极价值观,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人一生 中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目标。 舒适的 生活、成就感、世界和平、平等、 自由、快乐、自尊等。 v工具价值观,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 值观的手段。 勤奋工 作、襟怀开阔、清洁、勇敢、宽容 、富于想象力、顺从、负责、自律 等等。 三对行为的影响 v影响对其他人及群体的看法,人际关系; v个人的决策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v个人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 v工作态度和有关行为

12、的道德标准 v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压力的程度 v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 v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 v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 第四节 知觉与行为 一感觉与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内容 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四归因理论 一感觉与知觉 v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部分)在人脑中反映。 v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v共同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 脑中反映,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 性形象。 v区别:感觉反映个别属性(如形状、色泽 、气味、温度等),知觉是对事物各种属 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

13、合的整体 的反映过程。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 的基础。 一感觉与知觉 v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过程活动,都以 感觉与知觉作为基础,即在感觉与知觉所 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v在一定程度上,行为是以人们对现实的知 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v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受 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人 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情绪体验等都直 接影响着知觉过程、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 社会知觉 v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 1947年提出。 v知觉对象:对物的知觉,对人的知觉 v对人的感知:不是停留在被感知者的外表 上,而要依据人的外部特征知觉其内部心 理状

14、态。 v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人和社会 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v社会知觉是知觉主体特殊的社会意识,影 响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社会行为。 社会知觉的分类 v对人的知觉-通过对外部特征的知觉 ,了解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 活动。(如相貌取人) v人际知觉-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 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 语、礼节等进行感知 。 v自我知觉-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 知。自悟 v角色知觉-对人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 的知觉。 一. 知觉特点 v知觉选择性(知觉强度) 选择 性知觉速度快、数量多-多血质;选择性知 觉速度不高,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方面(如 质量检验等)要求高

15、-粘液质。 v理解性, v恒常性(稳定) v组织性 三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2.知觉对象的特征 3.知觉的情境因素 4.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 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v兴趣爱好:最感兴趣的事物最容易被 知觉到,并把握更多的细节,“见微知 著” v需要动机 v知识经验:对于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很 大 v个性特征:多血质的人知觉速度快、 范围广,但不细致;粘液质的人知觉 速度慢、范围窄,但比较深入细致。 v价值观、未来预期、身体状况、自身 条件等影响知觉选择性。 2.知觉对象的特征 v知觉组织的“简明性规则” ,通过对知觉对象 的组织更迅速地把握它们:接近律、相似律 、闭锁律、连续律。 v对象特征影响知觉的结果 :颜色,形状、大 小,声音,强度和高低,运动状态,新奇性 和重复次数等因素。 v缪勒莱依尔(Muller Lyer)错觉 3.知觉的情境因素 v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 效果。 v感受性:人的感觉灵敏度,人对外界刺激物 的感觉能力。 v人的感受性在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表现 为下列现象: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 降低。 4.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 v第一印象效应(优先效应,首因),对陌生人 v晕轮效应 v近因效应,对熟人。 v对比效应 v与我相似的效应 v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 v定型效应(定势) v投射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