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 第3章 单级放大器综述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9074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 第3章 单级放大器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 第3章 单级放大器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 第3章 单级放大器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 第3章 单级放大器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 第3章 单级放大器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 第3章 单级放大器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 第3章 单级放大器综述(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章 单级放大器 本章非常重要 在大多数模拟电路和许多数字电路中,放大器是最基本的功能块 。 在这一章中将描述四种放大器: 共源放大器; 共栅放大器; 源极跟随器; 共源共栅放大器。 电路设计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采用适当的近似来建立复杂电路的 简单的智力模型。 先从最简化的模型着手,逐渐地在考虑沟长调制和体效应这样的二级效应。 模拟电路设计的八边形法则 3.2 共源级 采用电阻负载的共源级(少,因为工艺上 电阻不好制作) 带二极管接法负载的共源级(缺点是增益 不大) 采用电流源负载的共源级 工作在线性区的MOS为负载的共源级(少 ,线性电阻影响因素很多,无法确定) 带源级负反馈的共源级 3.

2、2.1采用电阻负载的共源级 概念: M1的栅源之间输入电压信号Vin,通过NMOS的跨导放大,在漏极得到一 个小信号电流。电流通过负载电阻产生电压输出。输入栅源电压,输出栅漏 电压 共源放大。 共源级电路 (1)如果输入电压从零开始增大,M1截止, VOUT=VDD。 (2)Vin增大到超过并接近VTH时,M1饱和 当Vin继续增大,Vout继续减小,这时 还处在饱和区,直到 比 高出 即在下图中的A点,在A点满足: 从上式可以计算出Vin1-VTH,并进一步 计算出Vout (3)当VinVin1时,M1工作在线性区: (4)如果 的值足够高而进入深线性区, ,并从 下图的等价电路中可得:

3、= 工作在线性区时跨导会下降,所以我们通常要确保 根据饱和时的公式我们可求出小信号增益 = = 增益随Vin的线性增加,当输入信号摆幅较大时引入非线性 跨导随输入电压的变化 饱和区 = 线性区 增益最大化 Av= p 增大W/L;器件电容增加。 p 增大VRD;输出摆幅减小。 p 减小ID;RD增加,输出节点的时间常数增加。 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若代入饱和区公式时,考虑沟道长度调制效应,则: = 使用近似公式; 再根据 结论:增益和跨导gm、输出阻抗成正比。 gm随Vin线性上升,因此增益是非线性的。 小信号分析 很容易得到增益: 输出阻抗:输入为零时,在输出加电压激励,得到电流 理想电流源负载

4、 假定I1是理想电流源,M1处在饱和区。 因为 所以 这称为晶体管的“本征增益”,代表单个晶体管能 达到的最大增益。一般, 问题:Vout=? 电阻负载的缺点 不能精确控制电阻值 电阻值不能大,会导致摆幅下降 电阻的面积大,工艺上不好制造 改进方法 p采用MOS器件为负载 二极管接法 电流源 线性区MOS器件 3.2.2 采用二极管连接的负载 在CMOS工艺中,制造一个有精确阻值和物理尺寸的电阻 是很困难的 。所以常常要求用一个MOS管来代替图3.3 (a) 中的RD。 = = 采用NMOS负载,存在体效应 忽略沟道调制,将: 代入RD=Av= 得到: = 其中 用器件的尺寸、偏置电流来表示跨

5、导,可得 = = 如果忽略 随输出电压 的变化,增益与偏置电流和电压无关 (只要处在饱和区)。 换言之,当输入和输出电平发生变化时,增益仍保持不变,表明输入输出 特性相对呈线性。 采用大信号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即 如VTH2随Vout的变化很小,电路表现出线性的输入-输出特性 用PMOS器件来代替NMOS,无须考虑体效应,则小信号电压增益等于: = 例如,要获得增益为10, =100,由于 必须使 在某种意义上,高增益要求强的输入器件和弱的负载器件,缺点是高增益会 造成沟宽和沟长过大而不均衡(因此会导致大的输入或者负载电容),同时 还会带来另外一个严重的局限性:允许的输出电压摆幅的减小。

6、所以 有 在上面的例子中, 驱动电压应该是 的十倍。比如,当 和可得 这严重的限制了输出电压的摆幅 性能改进 在M2边上并联一个恒流源,M2 的电流将下降, 跨导下降,增益提高 取: = (a) 在相同增益条件下,降低了MOS管的W/L比。 (b) I2 减小,Vgs2减小,Vout的摆幅提高 3.2.3 采用电流源负载的共源级 对共源放大器,有Av= 但电阻和二极管负载的电压摆幅受到限制用电流源代替电阻,如图: (a) MOS管的输出阻抗很大。长沟道器件可以提高增益 (b) 对M2, 若I是恒定值,当W2 增加时,Veff2下降,Vds2可以很小,Vout的摆幅很大。一般: 但是,当L2、W

7、2同时增加时,则M2的寄生电容值增加 (c)对M1, 对给定的I值: 摆幅增加 3.2.4 工作在线性区的MOS为负载的 共源级 工作在深线性区的MOS器件的特性像电阻一样 ,因此可以用来作为共源级的负载。 这种电路使M2的栅压偏置在足够低的电平, 保证M2在全部输出电压摆幅范围内工作在 深线性区。 这个电路的主要缺点源于RON2对 的依赖。因为它们随工艺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产生一个精确的Vb会 增加电路的复杂性。 3.2.5 带源级负反馈的共源级 在模拟电路的八边形的法则中我们可知道,线性 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线性化是希望我们的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一种最 简单的关系,即它们的增

8、长比例相同。也就是一 种线性函数。 但我们知道漏电流和过驱动电压是一种平方关系 ,如何让他们也呈现出一种线性关系呢? 本节中是通过用一个负反馈电阻串联在在晶体管 的源端来实现。 当Vin增加,ID也增加,同样在Rs上的压降也会增加, 换句话说,输入电压的一部分出现在电阻Rs上,而不是 作为栅源的过驱动电压上,因此导致ID的变化变得平缓。 从另一个角度看,Vout=VDD-IDRD, Vout与Vin的非线 性源于ID与Vin 之间的非线性。而ID与Vin之间的关系 要是也偏向于线性就好了。所以现在我们就分析ID与 Vin之间的关系。即等效跨导Gm的关系。并希望Gm 接近于一个固定的值。 Vou

9、t=VDD-IDRD Id随Vin的增加缓慢,而不再是平方律关系 推导Gm: 提高线性度的代价是,增益下降,摆幅下降。 当Rs为一个很大的值时,Gm是一个固定的值,正符合我们要求。 也就是 这表明Vin的大部分变化落在Rs上。我们可以说, 漏电流是输入电压的线性函数。但它是以牺牲增益 为代价的。 利用小信号等效电路可推导出同样结果,特别是考虑和的一般情况。 推导Gm:输出接地,加输入电压, 得到输出电流。 增益与跨导 ro很大,则: 式中: Av、Gm随Vin变化: a) Vin很小时,M1 导通 b) Vin增加时, c) Vin很大时, 计算Av的等效方法 从漏极结点看到的电阻除以源极通路

10、上(Vin=0)的总电阻。 输出阻抗:等效图中忽略RD 考虑输出阻抗:输入接地,输出加激励。 一般 输出阻抗提高了倍 考虑和一般情况下的增益。 重写上式: 辅助定理:在线性电路中,电压增益为 Gm:输出与地短接时的等效跨导。 Rout:输入电压为零时的等效输出阻抗。 例:恒流源负载: 恒流源的输出阻抗无穷大,Rd可忽略 结论:Av和Rs无关。 因为Io恒定,流过Rs的电流变化为零,导致Rs上 的电压没有变化,等效为: 总结 p 两种分析方法:大信号、小信号分析 p 小信号分析方法 画出等效电路图 由等效电路推导增益、输出阻抗等 p 几种主要的共源放大器结构 3.3 源跟随器 源跟随器(共漏放大

11、器)概念 p 以M1漏极为基准,以栅-漏电压为输入,以源-漏电压驱 动负载。 p 实现阻抗转换 其特点为: a) 能驱动较小的输出电阻。 例,共源放大器的输出跟一个源跟随器。 b) 电压放大倍数1,是电压缓冲器,输入 和输出电平转换。 大信号分析 p当VinVth时,M1 截止。 p当Vin增加,M1导通,得出Vout=Vin-Vth p因为体效应,Vth随Vout而改变,Av: 电流偏置 PMOS源跟随器,可消除体效应所引起的非线性 它使用两个分离的n阱以消除M1的体效应,但P管的低迁移率导致它的输出阻抗 比N管的输出阻抗更高。 输入阻抗 低频时输入电流为零,输入阻抗无限大。 输出阻抗 直观的: 源跟随器实现大阻抗到小阻抗的转换 源跟随器的戴维南等效 用电阻模拟gmb对源跟随器成立 戴维南等效电路-分压电路 例:求增益 例:求增益 M2源极的电阻为: 增益-分压: 直流电平移动 保证M1在饱和区: 保证M2、M3在饱和区: 直流电平产生VGS的平移 信号摆幅下降 考虑负载电阻RL,则: 比较共源级和源跟随器,若 a) 共源级: b) 源跟随器: 源跟随器并不是必须的驱动器。 3.4 共栅级 共栅放大器的概念 在共栅级中,以栅极为基准,信号从MOS 管的源极输入,漏极输出。 共栅放大器的特点:输入阻抗小,阻抗转换,电流偏置 直接耦合电容耦合 大信号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