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当前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尝试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718043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259 大小: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对当前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尝试_第1页
第1页 / 共259页
浅谈我对当前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尝试_第2页
第2页 / 共259页
浅谈我对当前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尝试_第3页
第3页 / 共259页
浅谈我对当前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尝试_第4页
第4页 / 共259页
浅谈我对当前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尝试_第5页
第5页 / 共2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我对当前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尝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对当前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尝试(2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我对当前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和尝试1、相关定义1.1、本文使用的主要概念和术语解释 1.4.1 光1.4.1 光 光线在科学家眼里不仅是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生活依赖条件之一, 也是推动生命的一种力量因素。从物理学角度讲,”光是一种电磁波,是一种可以被视觉的电 磁波,它在视觉的波及有 0.77 微米到 0.39 微米,其中包括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同样光线在艺术家视觉里也是绘画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也许对于普通人而言,它 是熟视无睹的客观现象。但在艺术家的眼中,光线是绘画中的重要语言。画家不仅用来再现 自然物象,在二维的平面上制造三维的立体效果,而且能够作为一种传

2、达感情的信息符号和 表现美感的艺术元素。 光线有方向性,根据光的方向性,可分为:聚集光,散光,逆光,顺光等,聚集光是对 某一个物体的直射,”散光是多方向的,逆光方向与观者视线方向相对,顺光方向与观者视线 方向相同,顶光和脚光方向与观者视线垂直,侧光概念范围较大,除上述几种光之外均可称 之”。 艺术家对光线的认识大体上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实际的兴趣把人对光线现象的反应 变成了有选择的注意”,可以说,光线不仅来于自然,也源自画家的心灵。田黎明曾在他 的散文集走进阳光中写道:”在蓝天的画面里,我想把造型与笔墨的韵味用一种纯净的感 觉和谐起来,让笔墨透出阳光、空气和水的纯度”。 第二,”艺术家关于光

3、线的认识应该是由眼睛直接提供的。当然,它与科学家对光线的 物理学解释有着根本的不同。即使那些人所共知的普通光学知识,也不能代替眼睛对它们的 光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年,p4247 滕守尧.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P407 孙青 廖刚:光的构成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第 5 版 P9 http:/ 4 直接观察”。可以说,艺术家对光线是一种视觉的感受、视觉的第一反应与认识,也是艺 术家运用光线在绘画中的审美的感知。 1.2、尝试教学的概念 什么是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是”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和传统的课相比而言, 不是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

4、清楚了,学生再做练习,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 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 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3 的教学方法。初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尝试教学法 的实质就是让初中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取得成功。尝试学习指学生改变传统的 学习方式,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凭借自我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依靠自己的努力, 采用尝试、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不断培养和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学习。 初中阶段的尝试教学也不能把教师排除在外,而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 指导是指在学生学习知

5、识的全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关 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情感,并适时给与示范、启发、点拨等一系列有 效的帮助,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方面的 收益。 总之,尝试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主体初中学生发挥自能作用, 激发自身潜能,自主开展的学习,学生通过不断尝试,不断习得知识、建构知识,形 成自学能力,获得自身发展。 初中尝试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强调学生”学”,又重 视教师”教”。尝试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尝试活动,它既是尝试活动又是教学活动。这 种尝试教学活动具有三个特点:(一)通过学生尝试活动达到课程标准所

6、规定的教学 目标,尝试目标非常明确;(二)学生尝试活动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它是一种有指 导的尝试;(三)尝试形式主要是解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提出的尝试问题,学生解 决尝试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索活动、一种创新活动。尝试教学能够把系统学习知识 和培养创新品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针对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适应学 生,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尝试、去探索,让他们尝试动手,尝试成功,学有所得。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3、”超前尝试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定义.尝试学习是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大胆尝试为主 的学习.它要求每个学习者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能力对知识做出自己的理解,

7、对 相应的问题设计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尝试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充分地收集 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大胆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并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其次,学习者投入了情感,渴望成功,教师 通过多方面的支持系统保证了学习者的成功率,一定程度上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学 积极性.尝试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设置好尝试问题后,要求学生或自主学习 课本、或迁移运用已有知识、或查找相关资料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超前尝试”是尝试学习,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尝试先于教师的讲授和技能的 训练.它包括课前学生对基本知识点,重难点尝试理解和对相应知识点的尝试练 习,还包括课堂上先于教师讲解之前的尝

8、试和教师点拨后的再次尝试练习”.超 前尝试”遵循”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原则,目的在于更好地暴露和解决学生 的真实问题,便于教师”以学定教”,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究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学生幵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与 方式而言,至少存在两种可能的方式:专门性的探究性学习和渗透性探究性学习. 相对于有固定课时、有专门教师负责指导、有完整课程方案、独立设置”研究性 课程”的”专门性的探究性学习”而言,那种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意向、成分 有机渗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性的探究性学习”更为重要,也更为基本(后 13 硕士学位论文 者是前者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土壤和基础)?,本文更倾向

9、于这种途径与方式. 另外,本文所倡导的”探究学习”不是无目的、无基础的探究,而是建立在 学生的初步尝试和尝试后学生间的交流、教师的点拨下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之 上,探究的内容是基础知识的延展和拓广. 1.4、关于诗歌的描述性定义 古往今来,历代学者有关诗歌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对诗歌的定义更是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尚书 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 4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 咏情性也。” 5 关于诗歌的论述远不止这些,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它的正确答案。但是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可以称得上权威性、规范性的诗歌定义。 定义诗歌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极容易遭到大家的质疑。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一

10、种 令人满意的诗歌定义,目前也不可能对诗歌做出一个满意的、让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因 为定义越为清晰、精确,越多的诗歌就会被排除在外。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概念,从它 产生之日开始,直到现在,任何试图对其进行规范性的定义都将随着历史的发展暴露出不 足之处。因此,笔者认为不妨对诗歌进行描述性地定义。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了解了诗歌 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基本上也就了解诗歌了。换句话说,即使我们有 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诗歌定义,如果没有这些方面作为基础,我们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诗歌究 竟是什么。 (一)诗歌的本质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对诗歌有了完整而深刻的理解。论 语 阳货中

11、记载:”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3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6 在孔子看来,”兴观群怨”是一 个融合的整体,诗歌可以陶冶情感,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可 以针砭时弊,培养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诗歌的认识不断深化并从不同角度 全面地探究诗歌。笔者认为,诗歌是知识智慧的传递,诗歌是情感体验的传播,诗歌是精 神灵魂的传承。 1.5、宪法的概念 宪法,英文为Constitution,德文为Verfassang。对于宪法的概念,比较宪 法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作者指出”宪”及”宪法”是我国旧有名词,但是古 代的”宪”或

12、”宪法”指的是一般的法律而言,与今天我们所指的”宪法”不同, 我们今天用宪法实际上是以旧词表新义。”宪法”这个词在古代中西方是如何演变 的,近现代宪法观念又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将分别介绍。 1.6、对”中国经验”概念的科学界定是认识中国经验世界意义的研究基 石出 “中国经验”,对于这个词源头还是要追溯到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 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拍?雷默,他曾在英国伦敦 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的一篇调查论文中把中国的发展模式,称作”北京共识”。从 那以后”中国经验”这个词频频出现,并被人们所注意,但对这一概念的解释, 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还未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人

13、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在 不同的领域引用”中国经验”这个词。有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侧重中国人的生活经 历和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及其艺术表现和欣赏方式的特殊性;有从经济学角度,侧 重中国在经济改革和发展方面的经验;有日常用法上的,侧重中国各个地方在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具体经验。中央电视台 曾幵办”中国经验”栏目,对这些经验进行交流和传播,其中与”中国经验”有 比较大的关联性的还有”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词语。若把”中国经验”这 个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个层次看,从内涵上”中国经验”是指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被实践证明的具有规律性和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政策、方

14、 法、原则、理论。从外延上它既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经验,既包括成 就,也包括教训,还包括如何从失败中学习、_起的经验,既包括具有特殊性个别 性的经验,也包括一般性普遍性的经验,等等。邓小平曾会见吕贝尔斯的谈话中, 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中国经验的认识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经验。中国 经验既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 的现代国家的经验,也是一个封建、守旧、落后的国家成为开放、创新、强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这一经验对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对”中国经验”做出科学的界定,才能找准研究它的角度和范围。作为中国 共产党,认识中国

15、经验的世界意义也应该首先从这一概念出发,这是认识和研究 问题的基础。 1.7、检察监督的逻辑起点、概念和特征逻辑起点 众所周知,法律监督是法律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法治原则的内在要求。在我国,法 _监督钉广义和狹义之分。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所布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 法作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山特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 对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山此,狭义的法律监督是一种国家行为, 须山负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來实施。欲研究检察监督的相关问题,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 探究法维监督的内涵以及与检察监督之间的逻辑关系。 1.法律监督的内涵界定 勿庸质疑,

16、检察监督隶属于法律监督,后者是前者的逻辑起点,即没有法律监督就从 谈起检察监督。所以,对法律监督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前置性命题。目前,我国学术 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法律监督内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概括地讲有如下几种观点:其一, “广义说”。这种观点认为”法律监督是指为保障宪法和法律统一正确的实施而进行察看并 督促的活动,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1、组织和个人。其二,是”狭义说”。该观点 认为”法律监督是法定的机关对法律遵守和执行的情况实行的国家监督,监督的客体仅限 于守法和执法”;2也有人认为”法律监督在我国特指人民检察院通过运用法律赋予的职务 犯罪侦查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追诉犯罪和法律适用中的违法行为来保障国家法律在全 国范围内统一正确实施的专门工作,其主体仅限于人民检察院”。3其三,是”折衷说”。该 观点认为”法律监督有广义与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