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一轮写作专题七:如何写好议论文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179423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一轮写作专题七:如何写好议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写作专题七:如何写好议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写作专题七:如何写好议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写作专题七:如何写好议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届高三语文一轮写作专题七:如何写好议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一轮写作专题七:如何写好议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一轮写作专题七:如何写好议论文(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节 如何写好议论文 一、学会事例分析 1评价分析法 评价分析法,就是在引述事例后,对所引述 的事例作适当的评价,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得 到印证。例如,在论“节俭”时,引用了“曾国 藩以俭诫子,其子曾纪泽终成出色的外交家 ;方志敏居官不贪,一生清贫,千古留名”的 事实后,接着进行分析: 是的,“俭者心常富”,节俭能培养人同困难 作斗争的勇气和意志,而这正是一个人立业 最重要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说饥 饿是人生的佐料,吃苦是一种资本也不无道 理,而自觉戒奢尚俭则更是促人修身养性, 磨炼意志的有效途径。 这里,作者紧扣论点,对论据进行了评价性 分析,这种评价分析使作者的观点得到强化 。 2意义

2、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就是对作为论据引用的概念、 学说或主张的意义加以解释、说明或阐发。 特别是所引用的论据来源于较难理解的文言 文或经典著作中艰深难懂的语句时,运用意 义分析法是十分必要的。意义分析时可由小 见大,可从效果、价值、影响等进行高度评 价或揭示危害。如: 还有德国总理勃兰特,19世纪80年代访问波 兰时,虔诚地跪在被纳粹分子杀害的人的墓 碑前。这一跪,不仅显示了德国人民对自己 所犯下的罪行的忏悔,也跪出了勃兰特高尚 的人格魅力。 这一段文字就是意义分析,高度评价这种行 为。由此可见只有经过意义分析,论据的含 义才会更加明晰,读者也才能较容易地从这 一寓言中认识到环境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3、这一 道理,论据的论证力量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 3求质分析法 求质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所提供的现象揭 示出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此法的 关键是准确地抓住蕴涵在论据中的本质的东 西。例如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这一观点时 ,先引述南郭先生的事例,然后进行分析: “滥竽充数”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点出 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充”。南郭先生不会 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他不该不会装会, 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 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 方的结局。 这里,作者抓住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不懂 装懂的实质,并用一个“充”字点出了南郭先 生的要害,点明了所引事例的本质。求质分

4、析法往往能一语中的,在论证上也就有一字 千金之效。 4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 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事出必 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 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 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 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例如靠奋斗 冲破“埋没”的压力一文中引用爱因斯坦和 华罗庚这两个事例的一段分析: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 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 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 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 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 因此,他们在“埋没”

5、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 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 脱颖而出。 本段文字就是通过分析两人“脱颖而出”的原 因,阐明了“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和“努力拼搏 奋斗”对人的直接影响,发挥了事例的论证作 用,直接论证了“要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的观点。 5条件分析法 条件分析法,就是在引述一个事实论据后, 对其成功的条件作出分析的一种方法。例如 ,一篇议论文在论述“艺术修养与科学成就的 关系”时,有如下两段论述: 近年来,我常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原 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 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 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

6、背景。 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如果爱因斯坦 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可 以怀疑他的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 学标准。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 上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 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 丰富你的想像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 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获得成功,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 但作为必要条件之一,艺术素养是不可或缺 的。有了这一番分析,这一论据对论点的支 撑就显得准确到位。 6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 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 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

7、论据,然后提出形成 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以推导出一个与 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 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 力的论证。例如六国论中的一段分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再如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的一 段分析: 如果李白当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不用流 浪江湖,那么诗仙的豪迈与脱俗肯定与他无 缘;如果李煜一直当着皇帝,那么他就永远 只会作一些才子佳人的词,而不会留下如此 多的千古绝唱;如果没有国破家亡、颠沛流 离的苦难,那么李清照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封 建妇女。生活的苦难与磨炼,是他们

8、创作的 源泉。 运用此法分析事例,可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 力。 7补全分析法 从具体技巧来看,除了以上方法外,写议论 文时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假如”“不过”“ 但是”“退一步讲”等词语,一篇短短的8001 000字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 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 些词语作开头的语句表达。 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 黑”的辩论,这样的文章就极容易失之片面。 写作时,选其中的任一题目都要注意“补全” 或者说“补漏洞”。 比如,若选写“近墨者未必黑”,主体论述这 一观点以后,在收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样 的结尾段收束:诚然,我们主张近墨者未必 黑,但也并

9、不否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只 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我们 就有“近墨不黑”的条件。再如谈意气一 文,在论述“人生需要意气”这个论点后,可 以这样补全:“固然我们追求意气相投,人生 需要意气奋发,但是,我们也要防止意气用 事。” 二、学会辩证说理 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 的、绝对化的观点。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 心进行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 的运用: 1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 中。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论证一个问题的 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 可能揭示出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 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

10、系,在发展 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写下这样的名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 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说明事物 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 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在世界每天一 个样这篇议论文中,作者先在叙写一位母 亲诉苦说自己儿子没有进步时,这么说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变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史表明,地球 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太古代、远古代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社会发展史 表明,社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 社会,经过了多少万年的发展才进入奴隶社 会,此后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

11、 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和变化是 永无止境的。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的发育 ,思维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更改,知 识体系的深化,在这之中谁能保证,自己一 定会变得怎么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位伤 心的母亲,也请你想一想爱因斯坦、爱迪生 、华罗庚,他们小时候读书并不聪明,兴许 也和您的孩子一样,可为什么他们成了世界 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因为自信 、坚持和发展。别再叹息了,你的孩子需要 的是鼓励。请相信,一切都会改变,未来同 属于大地。 这篇文章以“世界一天一个样”为题包含着发 展的观点。文章从一位母亲的“诉苦”谈起, 指出其“诉苦”的错误所在,即“静止的一成不

12、变的”看待问题,从而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希望 和前途。在行文之中,作者列举了巴尔扎克 、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等典型事例, 雄辩地证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看问题的错 误所在。这样辩证说理就很有力。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 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 ,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从事 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一方面,要正确分析 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 、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 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 面等。 如雨果巴尔扎克葬词结尾处谈到“另一世 界”时议论道:“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 不是结束,

13、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 恒!”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 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 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 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 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 在这里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 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恰恰以联系 的观点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如高考优秀作文勿以情障目一文,作者 写到:“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难道就没 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君王疏远的原因吗?”这一 句话,如果没有前半句,其逻辑力量必然要 大打折扣。可见,作文时把握住事理逻辑, 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确实重要。 【例文】 感受乡村

14、乡村在消亡。当工业主义的狂风,当信息社 会的巨浪向我们席卷而来时,我们感叹,我 们索然。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改变城市对乡村 的蚕食鲸吞,于是“感受乡村”这个原本有些 无病呻吟的短语也有了它现实的意义。 记得有一位叫毕淑敏的女作家曾带一群城市 中的孩子来到乡村,想让他们感受乡村,感 受乡村中土壤与星空的感觉。出乎她意料的 是在踩着大地,面对星空时没有一个孩子表 现出丝毫的感动,却对城市中正在播放的电 视念念不放。这一刻感受乡村似乎成了两代 人无法交流的存在。 感受乡村,此刻不仅是对乡村的感受,更是 对大地,对自然的感受。然而现在却被城市 人,甚至是大喊“地球是母亲”的城市人所忘 却。人们仰望的不再是

15、星空,而是大厦间彼 此闪烁的霓红灯,人们所站立的也不再是生 育万物的土壤,而是硬的让人无法留下足迹 的柏油路。 感受乡村在此刻显得如此重要。久居于钢筋 森林,绕行于水泥迷宫的人们需要乡村。需 要去感受乡村的微风,田间的细雨,夏夜的 蝉鸣。只有这样,人才不至于成为城市的奴 隶。才不至于像埃苏克佩里所讽写的那样“早 已失去了对美的感受,只关心那一串串的数 字”。 感受乡村,是对自然的感受,却又不止于对 自然的感受。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早已将文化 的龙脉埋藏于一个个平凡的村镇之中,而这 些村镇也无一例外的忠实地守护着自己的文 化。 当城市中的舞台被韩剧、美剧占领时,乡间 那一个个自建的戏台上却仍不时响起

16、柔软越 剧,雄厚的秦腔还有那让一个时代为之倾倒 的京戏。这一次乡村顽强地坚守着几千年的 风俗、习惯,不止是戏剧、根雕、木刻,甚 至就连一些节日也只有在农村才能感受。感 受乡村,感受人对先祖的回归。 感受乡村,此时不再成为文人骚客的阳春白 雪,更成为了每一个城市人的必修课。而那 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民家,一条 条被热捧的古镇游线路便是最好的证明。 城市化的扩张不可避免,城中村,结合部的 改造也不会停止。但我们可以在喧闹的生活 中去感受乡村,去找回我们在城市中所迷失 的自然和文化,去体会乡村中直入人心的感 动。 【点评】 议论需要有思考的深度。层次性 、思辨色彩值得肯定。第45段从乡村自然 到城市文化还可以,但随后思想认识立马就 差下去。最后得分52分。 3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 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鹊桥 仙的佳句,意思是,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 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 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 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