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国际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173390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7.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协同国际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协同国际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协同国际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协同国际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协同国际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协同国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同国际(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GFC EGF的发现 1962年,美国科学家Dr. Cohen从动物体内发现一种能促进表皮细胞 快速增殖分化的活性成分,将其命名为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6年, Dr. Cohen因为发现EGF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EGF的作用 EGF(中文名: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是人体可自行合成的由53个氨基 酸组成的多肽,能快速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分化。EGF在人体内的含量决 定肌肤年轻细嫩程度,含量越多,肌肤越年轻细嫩。其在人体内的含量 ,婴儿时期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含量越来越少,肌肤问题越来越多 EGF与诺贝尔奖 在1986年的诺贝尔奖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奖委员会对EGF的发现作 出了这样评价

2、: 198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Stanley Cohen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牌 在EGF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衰老是不可阻止、不 可逆转的。EGF的发现,首次揭开了人体皮肤年轻和 衰老的奥秘,改变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开辟了一个 全新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EGF的功效 EGF被科学界誉为“美丽因子”及“上帝藏在皮肤里的秘密” EGF藉由刺激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之酪氨酸磷酸化,达到修补增生肌 肤表层细胞,其最大特点是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以新生的细 胞代替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能快速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分化,以新生细胞代替衰亡细胞,从而使表皮 细胞变得饱满,恢复年轻状态 EGF相关的两大国际性难

3、题 EGF被发现后的数十年间,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 大国际性难题没有解决 第一,产量少,价格高。目前EGF的提取主要通过动物提取和基因工程实现,产量 很少,价格昂贵,贵至200万美元/克,这就大大限制了EGF的广泛应用 第二,活性差,不方便。目前市面上最常见EGF化妆品为EGF冻干粉.EGF冻干粉中 EGF通常以单体形式存在,活性非常差。这类产品包含两个瓶子,一个瓶子装冻干 粉,另一个瓶子装溶媒液,使用时必须将冻干粉和溶媒液混合在一起,很不方便。 EGF的“双瓶时代” :图为EGF冻干粉和溶 媒液,使用时须混合,很不方便,且一旦 混合,EGF的活性保持期仅为七天左右 基因工程

4、提取EGF,产量少,价格高 生态协同保活技术突破国际性难题 中科院昆明生态研究所原所长,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冯耀宗教 授毕生专注于植物学研究,历经50年坚持不懈的探索,运用植物学知 识及“群落学”的指导思想,经过长期研究认为,EGF是由53个氨基酸 组成的一个多肽,是生物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它所依存的规律,绝对 不能离开生物学的基本规律。生物科学中一条至为重要的规律是,“生 物多样性是生物存在的形式”,任何生物都必须以多样性的形式才能长 期存活下去,EGF这一有生命的活体,当然也离不开“多样性”而单独 存在,没有生命的EGF,活性也就不存在了。现在市售的EGF,都是以 单体纯品的形式出现

5、,这就违背了“多样性”这一生物存在的形式,也 是EGF活性难以保持的主要原因。 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的指导思想和在宏观群落研究中的丰富经验,终于 在自然界中找出了EGF存活的多样性微群落,让离体的EGF与其协同体 形成稳定的微群落从而使EGF的活性可以保持至三年之久,解决了这一 困扰人类几十年的国际性难题 生态协同保活技术 生态协同保活技术 科学依据:生物多样性原理及“人工群落”研究成果的微观应用 从宏观角度来看,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多样性的环境。生物多样性是生 物得以生存的必需条件。如果地球上只存在一种生物,那么这种生物也会很快 灭绝。 从微观角度来看,任何具有活性的单体,其活性的保持也离

6、不开多样性的环境, 活性单体与其协同体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群落体系从而使活性得以长期保持。 宏观角度:森林中存在多种多样的生物,各种 生物相互作用,从而得以生存繁衍 宏观角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单一的生物,缺乏 与其相互作用的生物,很难单独生存下去 EGF活性长期保持原理 市面上常见的EGF冻干粉,EGF通常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缺乏多样性的环境 ,没有物质与其构成协同体,所以EGF冻干粉的活性仅能保持七天左右 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及“群落学”研究成果,给EGF创造多样性的环境,让 EGF与周边协同体相互作用形成微群落从而使EGF的活性可以保持至三年之久 。将生物多样性原理应用于微观领域,这在国际

7、科学界尚属首次。 微观角度:冻干粉中,EGF是以单体形式存在,活 性很难保持,仅能保持七天左右 微观角度:EGFC中,EGF存在于多样性的环境中,与周 边物质形成协同体,相互作用,从而活性可以保持至三年 之久 EGF EGF 生态群落的理论及方法 冯耀宗 冯耀宗: 1951年起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学习。1955年起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昆生态研究院 所长、研究员。著名热带作物学家和生态学家。 “人工群落”研究 在国内外开创新领域,成立第一个总部设在我国的国际组织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opical Managed-ecosys

8、tem and Biodiversity ,担任理事长。 名师出高徒 冯耀宗师从吴征镒、蔡希陶等国际植物学界泰斗,在名师的言传身教在 植物学、生态学研究领域达极大的发展,其中人工群落及关于群落学的 研究成果累累。 吴征镒,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中科 院院士,获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 吴征镒导师 的指导下,冯耀宗负责的“人工群 落”研究工作取得国际首创地位,获得中科院 科学进步一等奖和瑞士国际雄才大略奖。图 为胡锦涛为吴征镒院士颁发2007年国家最高 科学技术奖。 蔡希陶,打破“中国无热带”的神话,筹 建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 植物园。1978年 ,党中央将蔡希陶与李四光、陈景润等树

9、为科学家的榜样。冯耀宗师从蔡希陶近三 十年,将蔡老的科学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 质,用“人工群落”及生态协同保活技术的研 究成果回报了蔡老的授业之恩。 初出茅庐 1932年,冯耀宗生于云南大理 1955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师从吴征镒、蔡 希陶等老一辈著名科学家 1956年,冯耀宗踏遍千山万水, 第一个发现了制造降血压 药的重要原料萝芙木,结束了我国降血压药品依赖进口的历 史。同年,冯耀宗在国内首创人工种植香叶天竺葵技术,为 云南省香料工业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冯耀宗与导师吴征镒经常在一起探讨植物学问题冯耀宗(左二)与导师蔡希陶(左三)、俞德浚在热带植物园合影 萝芙木

10、建园选址 1957年,25岁的冯耀宗即与导师俞德浚合著世界上第一部山茶花图志 云南山茶花图志 1959年,冯耀宗接受导师蔡希陶关于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重新选址的任务, 经过多番认真考察,决定定址小勐仑,自此,冯耀宗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一 干就是27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积累了丰富的植物学和傣医中草药知识。 冯耀宗与导师俞德浚合著出 版世界上第一部山茶花图志 冯耀宗将中科院热带植物园定址小勐仑葫 芦岛,并在此进行植物研究长达27年之久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1962年,导师蔡希陶领到周恩来总理亲自交待的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 军令状,并将相关研究课题多层多种人工群落研究交给冯耀宗负责。冯耀 宗

11、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历经五十年艰苦研究,终于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 物园构建世界上第一个由人工建设起来的多层多种生物群落。人工群落的研究 成果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瑞士“国际雄才大略奖”。 导师蔡希陶(左一)领到周恩来亲自交待 的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军令状 人工群落的研究成果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工群落 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可以看到一片由100多种经济植物组成 的多层多种经济植物人工雨林群落,其中有著名的巴西橡胶树、亚洲生长最高 的望天树,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地球上最坚硬的木材铁力木,著 名药材石斛、千年健、萝芙木,热带葡萄木奶果,以及形形色色的

12、热带兰花, 这一琳琅满目的生态群落大家庭,几十年來,没有任何人为的施肥、除草、中耕 、灌溉、施用农药等载培措施,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状况下,群落一直在自 我管理调控下,协调共处,至今己繁茂生长发育了半个世纪 第一个总部设在我国的国际组织 1986年,冯耀宗调任中科院昆明生态研究所所长,并担任“国际热区人工群落 与生物多样性协会”第一届主席。 世界各国科学同行对人工群落的高度评价,一致建议在中国成立一个国际人工 群落组织,名称定为“国际热区人工群落与生物多样性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opical Managed-ecosystem and Biodiver

13、sity)。(国办通 199443号),国际上第一个有关人工群落学术领域的国际组织,于1995 年5月11日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德高望重的吴征镒院士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长 。 中国国务院、外交部、国家科委批准在中国 成立“国际热区人工群落与生物多样性协会” 冯耀宗主持“国际热区人工群落与 生物多样性协会” 学术讨论会议 冯耀宗的传奇人生 奖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瑞士国际雄才大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 家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科院先进工作者 人工群落出版 2007年,冯耀宗75岁高龄,倾尽其毕生精力的研究成果人工群落出版, 在国际植物界引起强烈反响,将中国的人工群落研究推向国际领

14、先水平。 冯耀宗导师,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征镒院士为 人工群落作序 EGFC 1992年,美国詹姆士药物实验室将EGF添加到化妆品中,开创运用EGF 进行袪 皱抗衰的生物美容新领域。但EGF活性极难保持,通常活性保持期不大于七天 ,大大限制EGF的广泛应用。此时,60岁高龄的冯耀宗开始从自己长期研究的 生物多样性及“群落学”角度出发,考虑EGF活性保持的问题。 2010年,历经48年坚持不懈的知识积累,运用生态群落的理论及方法为指导 ,冯耀宗及其科研团队终于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天然植物群落中还原出分子 水平的EGF存活的微群落。冯耀宗将这一天然存在的微群落命名为EGFC,C代

15、表英文中coordination,即协同。 分子生物学的问题最终运用”群落学“的指导思想得到了完美的解决。高兴之 余,这也激发了冯耀宗将”群落学“的思想继续实践,不断完善的决心。 产量少 价格高 活性差 不方便 EGF两 大难题 EGF-C 生态协同保活技术 解决方案 关注荒漠化 2010年末,冯耀宗把视角从微观分子水平中转向宏观的地球荒漠化问题,尝试 使用生态群落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地球癌症”。 根据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资料,全球荒漠化面积为36亿hm或占 世界1/4的土地,25亿人口直接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另约10亿人面临荒漠化的 威胁。 全球沙漠面积占世界半荒漠和荒漠总面积的23

16、.3%,约700万km。石漠 化多发生于湿润地区,是占地球表面1/10面积的岩溶地貌,称为“地球癌症” ,仅我国就达2亿亩,并以平均每年300万亩的面积增加。全世界现有农业区中 ,大约1/31/2的灌溉土地存在着盐渍化问题,全球已有40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耕 地因盐碱化失去了种植功能,40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盐碱化相当于半个欧洲的 面积。 荒漠化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大敌。 石漠化治理 2011年1月21-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广西桂林召开了 关于石漠化治理及对策会议。 会议集中讨论了冯耀宗教授用生态群落为理论依据的“藤冠石漠化治理技术”( 国家专利),并在会议纪要中明确号召采用该项技术在全国及全世界推广。 前排右起笫四人为岩溶中心主任姜玉池教授第五人为冯耀宗教授 第六人为岩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道先院士 盐碱地治理 2012年初冯耀宗教授又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及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兴土院士等 ,在吉林西部盐碱严重危害区合作开展了以生态群落学为指导的盐碱地治理, 经过短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