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课件(22张)

上传人:fe****16 文档编号:11717261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7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课件(22张)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课件(22张)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课件(22张)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课件(22张)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课件(22张)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课件(22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课件(22张)(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 最苦与最乐 精彩开篇词 人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痛苦。当你快乐 的时候,不要笑得太大声,小心把旁边住着的痛苦吵醒。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前贤哲人有过很多深刻的 思考,寻常百姓也有过不少精彩的论述。梁启超的这篇 最苦与最乐将人生苦乐与责任联系在一起,思想深刻, 见解不凡,既显示了儒家的进取精神,又体现了智者的达 观情怀,读来令人掩卷深思,实在是文中的精品,相信大 家学习此文,也必能获益匪浅。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辨证 性和严密性。 3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社会、对他 人、对自己的责

2、任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经常听同学们抱怨:上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 ?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人的一生中,每个人 都曾沐浴幸福和快乐,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快乐和痛苦 本来就是双胞胎。上帝是公平的,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 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 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 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寨子( ) 陡峭( ) 竹篾( ) 简陋( ) 悠闲( ) 恍惚( ) 修葺( ) 晶莹( )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2.注意文中多

3、音字、形近字 zhiqiomi luyuhung qyng (l)露宿 露 (lu)露丑 扛(kng)扛着 杠(gng)杠铃 缸(gng)水缸 驿(y)驿路 译(y)翻译 泽(z)色泽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莫过于。( ) (2)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 (3)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 (4)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 边际。( ) (5)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 (6)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 ) (7)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 (8)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4、。 ( ) 莫若 契约 达观 心安理得 海阔天空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仁人志士 3.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 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 ,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 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 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 动“公车上书”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 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 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 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4.背景链接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

5、苦不堪 的生活。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 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5.回顾文体知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理解文章内容,还 需掌握论题。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最苦与最乐。 2.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是哪三 个问题? 【交流点拨】 (1)人生什么事最苦? (2)什么事最快乐? (3)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交流点拨】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

6、; 第三部分(56)。 (二)深层探究 1.细读第13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交流点拨】(第1段)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交流点拨】(第2段)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 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 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责任未了。 (3)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 层深入阐述的。 【交流点拨】 (第3段)不守诚信、欠钱没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没 有赔礼没责任的表现。责任的范围:对家庭、对社 会、对国家、对自己。三个凡属:概括所有的

7、责任。 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第一个论点:应 尽的责任没有尽,便一直要过着痛苦的日子,即背责任是 人生最大的痛苦。 2.细读第4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第一句这个设问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 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就可以 看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完成了责任。这也就推出了本 文的第二个论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往往是作者论述 自己重要观点的部分,细读第5-6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 大快乐

8、,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 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 乐循环,人间趣味。 引用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 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得出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人生当勇于尽责, 而不能逃避责任。 小结:由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两个分论点和 一个结论,即分论点一: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 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 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 最大的快乐。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 任。 (三)写法探究 1.通读全文,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小组活动,找出每 部分的论据

9、) 【交流点拨】 (1)事实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 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 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2、3段) 道理论据: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支持作者的观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 明的过程。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 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4、5、6 段)。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用了古语、俗语以及孔 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 (第4、5、6段)。举例论 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第2、3段)。对 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 (3)论证结

10、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通常的写法:总论分论结论。 本文结构有所不同: 第一部分(1-3)分论:最苦。 第二部分(4)分论:最乐。 第三部分(5-6)结论:苦中有真乐。 2.品味语言特点。 【交流点拨】(1)朗朗上口,比较流畅.作者没有堆砌过多华丽的词 藻,而是用比较轻松的语气娓娓道来,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比较简洁。 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之后的快乐。再看看这些句 子:“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些句子及语气极具口语化,让 严肃的问题亲切化,易于接受。 (2)运用修辞,让人读来心情愉悦。本文主要用的修辞:设

11、问:特 点主要是自问自答(第1段)。排比: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特点 是句式相同或相近(第2、3段)。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 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 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 问、反诘、诘问(第6段)。运用修辞使文章条理清晰,问题鲜明, 有趣味性。 (四)体验与反思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把万事当责任来尽,便得苦中真乐, 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的观点。作为学生, 我们就应当把学习当作责任来尽,于尽责任中得乐趣。请 据此谈谈你对“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名言的看法? 【交流点拨】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更睿智、更有益于国家

12、和 社会。如果把学习当做一件责任,觉得它漫无边际,无法 完成,就会感觉像背了千斤重担,自然感觉痛苦万分;如 果把学习当作一个兴趣、一份责任来完成,每学到一点知 识就感觉有所进步,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就感觉尽到 了一份责任,你就会感到快乐的,也会真正获益的。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 谚语、名言警句。 【交流点拨】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 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 苦作舟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 理想奋斗。” 罗曼罗兰:最难忍受的痛苦,也许是想干一件事情而 又不去干。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财富或荣誉,而是来自于 做了一些值得做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分论点: 最苦负责任(1-3) 分论点: 最乐尽责任 (4) 结论: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5-6) 总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