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7258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4.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国内外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国内外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国内外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国内外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外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可吸入颗粒物控制技术 1 一、大气颗粒物 二、空气质量标准 三、细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固定源、移动源细颗粒物排放及其影响 五、 现有污染控制设施脱除细颗粒物的性能 六、 超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七、 近期国际国内研究热点 八、声波团聚技术 九、 磁团聚与磁分离技术 十、 电凝并技术 十一、 化学及其他团聚促进技术 十二、 电袋复合除尘器 十三、 柴油车微物排放控制技术 一、大气颗粒物 颗粒物可悬浮于空气 中的固态和液态的微粒 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 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 颗粒物; 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 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 颗粒物。 颗粒物源 细颗粒物

2、(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l 自然源:植物花粉和孢子、土壤扬尘、海盐、森林火灾、火 山爆发等; l 人为源:又可分为固定源和移动源,前者如燃料燃烧、工业 生产过程,后者如交通运输等。 l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发生量会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能源结构、工艺方法以及管理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 别。 颗粒物源 一次颗粒物 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 二次颗粒物 大气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 合物等)之间,或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 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它化学反应转化生 成的颗粒物。 表1.1 不同城市PM10的源解析 城市 主要排放

3、源对PM10贡献率% 燃煤 尘 建筑 尘 土壤 尘 冶炼 尘 其他 源 合计 抚顺44.50.535.08.311.7100 杭州26.222.56.43.841.1100 银川29.310.135.55.319.8100 济南26.012.034.017.011.0100 重庆36.44.222.428.09.0100 武汉20.022.040.05.013.0100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抚顺、杭州、银川、济南、重庆、武汉等城市 的大气颗粒物进行了源解析研究,其结果见表1.1;可知,燃煤烟尘是 各城市PM10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对PM10的贡献率为20.0%44.5%。 二、空气质量标准 -

4、WHO 24小时标准 年平均标准 美国为35 美国为15:且为 3年平均 7 19871987 20002000 20052005 欧洲空气质量准则欧洲空气质量准则 19871987年年 20002000年年 20052005年年 欧洲空气质量准则欧洲空气质量准则 全球空气质量准则全球空气质量准则 传统污传统污 染物: PM、SO2、O3和NO2 其他污污染物: 2000欧洲空气质质量准则则 规规定PM10、PM2.5和O3过过渡期 目标值标值 传统污传统污 染物: SO2、NO2、O3、PM 有机物:苯等16种 无机物:As等12种 传统污传统污 染物: SO2、NO2、O3、PM 有机物:

5、苯等16种 无机物:As等11种 颗颗粒物: 浓浓度健康反应应关系曲线线 O3仅给仅给出了浓浓度范围围;PM包 括TSP和TP WHO环境空气质量准则修订过程 8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过程 总悬浮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 飘尘(参考)飘尘(参考) 二氧化硫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 光化学氧化剂光化学氧化剂 19791979年年环保环保法(试行)法(试行) 19821982年年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GB 3095-82)3095-82) 19871987年年大气法大气法 19891989年年 环保法环保法 19881988年年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物最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物最 高

6、允许浓度高允许浓度( (GBGB 9137)9137) 19961996年年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GB 3095-1996)3095-1996) 20002000年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 总悬浮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硫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 臭氧臭氧 铅铅 氟化物氟化物 二氧化氮二氧化氮 苯并苯并aa芘芘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维持不变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维持不变 取消氮氧化物;放宽二取消氮氧化物;放宽二 氧化氮和臭氧二级限值氧化氮和臭氧二级限值 与国际接轨,适当增加项目与国际接轨,适当增加项目 一类区:

7、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 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 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特定工业区。 一类区: 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疗养 地等。 二类区: 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 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等。 三类区: 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 、干线等。 1、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功能区制定;2、逐 渐缩小三类区,扩大二类区;3、局地污染物,由地方制定标准。 补充补充GBGB 30953095- -8282;根据作物敏感类型制定限值;根据作物敏感类

8、型制定限值 二氧化硫、氟化物二氧化硫、氟化物 20102010年年本次修订 本次修订取消三类区,维持一类区,扩大二类区取消三类区,维持一类区,扩大二类区 增加增加PMPM2.5 2.5等 等 标准分级 标准分为二级,分别针对不同的功能区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 的区域; 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 区和农村地区。 一类区适用一级浓度限值,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限值。 基本项目的浓度限值 序号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浓度限值单位 一级二级 1二氧化硫 (SO2) 年平均2060微克/立方米 24小时平均50150 1小时平均1505

9、00 2二氧化氮 (NO2) 年平均4040 24小时平均8080 1小时平均200200 3一氧化碳 (CO) 24小时平均4.04.0 毫克/立方米 1小时平均10.010.0 4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平 均 100160 微克/立方米 1小时平均160200 5颗粒物(粒径 小于等于10微 米)(PM10) 年平均4070 24小时平均50150 6颗粒物(粒径 小于等于2.5微 米)(PM2.5) 年平均1535 24小时平均3575 加严 三、细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 影响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l 细颗粒物能长期悬浮于大气环境,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易于富集多环芳 香烃、多环苯类

10、、病毒和细菌等有毒物质,以及痕量有毒元素; l PM2.5又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能够进入人体肺泡甚至血液循环系统,一旦 在人体呼吸系统沉积将产生严重的危害。 l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l 是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灰霾天气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的重要 因素。 l 大气颗粒物还是气候效应的主要参与者,其中硫酸盐、有机碳和矿物质类 颗粒物具有冷却效应,而黑碳颗粒物具有温室效应。 (a) CPM2.5=8 g/m3 (b) CPM2.5=40 g/m3 图1.1 细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影响示意图 我国城市大气严重污染。例:2007年大气质量达到优的只占2.4%, 而三级以上的达到39.5% 首要污染物:可

11、吸入颗粒物(PM10) 细颗粒物(PM2.5)在PM10中质量浓度超过50% 数量浓度超过90% 以工业为主的固定源(燃煤)和以交通为主的移动源(汽车) 图1.2 1990-2005年全国人为源大气颗粒物排放量 细颗粒物是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核心污 染物 首要污染物频度 细颗粒物不仅本身严重污染环境,同 时还在复合污染形成的非均相反应中 起关键作用。 DPF 移动源 (汽车) 固定源 (燃煤电厂) 大气环境 (成核、聚并、长大) 形成-排放-影响-控制 四、固定源、移动源细颗粒物排放及其影响 健康、环境 、气候 烟气脱硫 烟气 脱硝 固定源排放以粒径小于 2.5微米甚至亚微米级 的细颗粒为主,以

12、数量 计可达到颗粒物总数的 90%以上; 细颗粒物的捕获率低: 现有除尘装置的除尘效 率可高达99%以上,但 这些除尘器对细颗粒物 的捕获率较低。 图1.3 现有各种除尘设备中细颗粒的穿透率 五、 现有污染控制设施脱除细颗粒物的性 能 六、 超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发展方 向 1)燃烧前对煤的性质控制 2)燃烧过程中减少细颗粒物的生成 3)燃烧后控制 通过不同技术途径使细颗粒物长大后采用传统除尘技术 脱除; 结合现有污染物控制设备进行过程优化以及多场协同作 用提高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 1)燃烧前控制 煤种选择 无机矿物质的成分、外部矿物质和内部矿物质的含量、煤粉的孔 结构、煤粉中元素的赋存形式等

13、 矿物构成决定灰分的多少 灰分高,颗粒物排放浓度高 煤粒加工 煤粉越细,形成的颗粒物越多,颗粒物中携带的重金属量越大 2)燃煤中减少细颗粒物生成的途径 煤+煤 煤+生物质 吸附剂 添加剂 细微颗粒 重金属 O2/CO2 温度 氧含量 燃烧气氛 2)燃油中降低碳质颗粒物形成、强化后期氧化 的途径 柴油机 传统的内燃机燃烧方式, 燃烧后期碳烟颗粒氧化速 率大幅度降低,强化后期 氧化,可大幅度降低颗粒 物排放 21 汽油机(GDI) 扩散燃烧 3)燃烧后控制 通过不同技术途径使细颗粒物长大后采用传统除尘 技术脱除 利用电场、声场、磁场等外场作用及在烟气中喷入少量化 学团聚剂等措施增进细颗粒物间的有效

14、碰撞接触,促进其 碰撞团聚长大,以及利用过饱和水汽在细颗粒物表面核化 凝结的凝并长大等。 结合现有污染物控制设备进行过程优化以及多场协 同作用提高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 采用复合式除尘器与传统除尘器的改进;前者将不同的除 尘机理有机结合,使它们共同作用以提高对细颗粒物的脱 除效果,其中多数复合除尘器是利用静电力作用,如电袋 复合除尘器;后者主要通过改进传统除尘器的结构以提高 其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果,如湿式静电除尘器。 美国能源部的燃烧源控制计划: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主持, 和哈佛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工 业界研发机构等24家单位参与 美国NSF资助的移动源和固定源矿物燃料燃

15、烧产生的细颗粒 物的分子结构和微观结构的研究 欧盟组织了欧洲协作颗粒物排放清单研究计划(CEPMEIP)等 项目 日本启动了PM2.5和柴油机颗粒物的研究计划 七、 近期国际国内研究热点 国际上各个国家都将颗粒物作为大气环境污染和控 制研究的重点 美国、欧州、日本、澳大利亚等都长期支持相关的 研究工作 973计划: 1.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及调 控原理(1999) 2.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基础研究 (2002) 3.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2006) 其他重点研究: 1.排放特征:源解析、排放清单等 2.环境影响:能见度、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等 3.健

16、康影响:呼吸道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4.监测与控制:区域监测网络等 八、声波团聚技术 引言 声波团聚是利用高强 度声场使气溶胶中微 米和亚微米级细颗粒 物发生相对运动并进 而提高它们的碰撞团 聚速率,使细颗粒物 在很短的时间范围内 ,粒径分布从小尺寸 向大尺寸方向迁移, 颗粒数目浓度减少。 超细颗粒声波团聚长大示意图 声波辅助除尘过程的示 意图,主要包括声波发 生器、团聚室和颗粒分 离器等。声波发生器通 常是电动或者气动式喇 叭,频率为数千赫兹, 如果需要更高的频率, 则需采用压电陶瓷换能 器或磁致伸缩换能器; 声场强度要达到140- 150dB以上;团聚室的尺 寸要保证声波对颗粒有 一定的作用时间(2-5秒 )。 图3.2 声波辅助除尘装置示意图 国内外研究现状 l 国外主要研究机构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纽约 Buffalo州立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声学研究所、德国联合研究 中心等。 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