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171929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当前中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对当前中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对当前中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对当前中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对当前中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当前中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当前中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当前中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 (榆林林校教育教学改革调研课题) 调研对象:市内外中专学校 调研方法:问卷调查、座谈、查阅资料 调研内容:中职教育现状 调研目的:分析中职学校发展现状 思考中职教育管理新体制 课题组成员:周喜军 陈 艳 姜丽芳 摘 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 史任务。职业教育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的重要分支,应该如何科学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 重大社会问题。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 没有理顺,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人力

2、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省、 各地方的教育与劳动部门互相独立,各自为政,各成体系,矛 盾重重,有的还相当尖锐。存在着职业教育资源缺乏与资源分 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 ,说起来重要与做起来次要并存等诸多问题。笔者就中职学校 发展存在的体制问题,走访了市内外中专学校,查阅了大量资 料,结合实践,谈一些粗浅思考。 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 发展空间广阔 中职教育管理格局 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空间广阔 我国19901999年新增劳动力总数为1.89亿人,其中大中专以 上技术人才仅占3.5%,中职、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占14.5%,只接受过 初中教育的占46%,有36%

3、的新增劳动力达不到初级技术所需要的文化程 度,现有1.4亿农民工基本都是初中文化。这在客观上为中职学校的发展留 下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用人单位已深 感员工素质与企业文化、形象和效益息息相关。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 实行的定单培养模式方兴未艾,对中职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中职教育。从2002年起,中等职业学校招生 开始回升,2004年招生达到566万人,2009年招生突破860万,已经实现 了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中央财政对中职教 育的投入也逐年加大。中职教育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职教育管理格局 中等专业学校

4、主要由行业或区县举办,职业高中基本 上由区县举办,这两类学校统一归口教育部门管理,学校大部 分属于事业编制学校,办学经费基本能得到保障,师资队伍相 对稳定,专业设置以三产类居多,其“双师型”教师,实验、实 训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基础条件较差。 技工学校则主要由行业和企业办学,劳动部门实施综 合管理,学校具有较强的行业或企业背景,许多学校与(行) 企业有着上下级关系,其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关度较高。这 些学校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趋势是东部发展快于西部,工科类职校发展强于 转型类职校。 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转型缓慢、竞争日趋激烈 学生素质逐年下滑 教材老旧、

5、更新乏力 教师知识老化、技能缺乏、教法陈旧 政府管理缺位 低水平就业形势严峻 学校转型缓慢、竞争日趋激烈 多数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与硬件设施不配套。学生的 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甚至没有实习、实验(训)场所、 没有摸拟实验室的学校还为数不少。 学生上课一本书,教师教学书一本是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 学校为了生存,有时连一本书的教学模式都不能保证其足额、高质的教学 时数。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很难适应其所在的工作岗 位,造成中职学校的社会信任危机。 “圈地”承包式招生方法导致恶性竞争。用“有偿招生”或给教师硬 性分配任务来完成招生指标是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招生手

6、段。家长已清楚 班主任力劝学生读中专的“猫腻”。“不入流”教育是社会对中职教育的最基本 评价。 难招、难留、难管、高流失困扰学校发展。大多中数职学校的新 生一学期之后的流失率达到10以上,有的学校达到20;学生毕业时, 有的专业学生流失率甚至高达50以上。就全国而言,新生流失率已经突 破13%。 学生素质逐年下滑 中职学校零门槛招生使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生源 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基本属于“淘汰产品”。其中一部分 是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的后进生。他 们入学后不久,便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组织纪律观念淡 薄,经常迟到,早退;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不 会做,学习

7、毫无兴趣,以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言谈举止不文 明,沾染不良习气,时常出入游戏机房、营业性卡拉OK厅、 舞厅;有的喜欢看不健康的书刊、录像,常和社会上不良青年 混在一起吸烟、喝酒,甚至违法乱纪等等。 中职学生习惯于初中时保姆式教育方式,养成被动学 习、被动接受的“被看着”的习惯;其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 有限,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怕苦怕累,遇到困难, 只想退缩。有些学生进校前是“文肓”出校后变“流氓”。近几年 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教材老旧、更新乏力 中职学生现用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缺乏 知识的更新。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教材的 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指导学

8、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 容太少,实训实验课与实际生产脱节。 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有些知识脱节 ,中职学生基础又较差,接受起来非常困难。远不能 满足企业飞速发展,设备技术不断更新的需求。 专业课偏难偏深,以现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 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难度较高。 教师知识老化、技能缺乏、教法陈旧 中职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是从普通教育改行 过来的,特别是专业课老师,很难做到中职教育教师 队伍“双师型“的要求。 新兴专业专业课教师“双师型”素质达不到应有 的水平,专业理论、实践能力低,教师智能结构单一 ,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 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

9、挥、引导、协调。我国的 职业教育教仍然强调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教 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中职教育的新形势。 政府管理缺位 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管一摊, 互相独立,各自为政,各成体系。各省、各地方的教育与劳动 部门也是矛盾重重,致使专业重复建设、招生恶性竞争、资源 严重浪费的现象日淅突出,有的还相当尖锐。存在着职业教育 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 足与多头领导并存等现象。 政府的政策和决定没有前瞻性,也没有系统性。中职 教育的教研机构不但少而且研究水平也很低。许多地方政府尤 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中职学校的投资兴趣与力度在减少, 使中等

10、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产 业结构调整以后,一部分行业、企业在转制改革中,把学校推 向社会,学校面临自主办学和自筹资金发展困难的局面,有时 会出现三不管的尴尬局面。 低水平就业形势严峻 从2005年-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连续四年超过 95%。在当前劳动力比较紧缺的状况下,中职生通过学校或家长虽然能找 到一份工作,但这份工作往往是以高额的进厂费和最低级的体力劳动为代 价。有些中职生不满足工作岗位,连续跳槽,有的甚至改行,在家闲着, 把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当成了一种浪费和回味的资源,不论对个人,家庭 ,国家都造成巨大的损失。 我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在世界范围

11、内极其低下,是英国的 1/27,日本的1/22,美国的1/21,韩国的1/13,马来西亚的1/4,巴西.墨西 哥的1/3,大大低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这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 因,也是中职生就业率持续增高的主要原因。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但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者劳动者,有 劳动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者还需做许多艰苦的工作。多数专家认 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正向制造业 强国迈进。但中职教育的现状是远远不能满足这个需求的。提升就业质量 是中职学校就业的关键,也是中职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 对中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 整合中职教育资源 建立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 建

12、立评估、督学机制、统一证书和技能鉴定标准 把好入口、过程和出口关 校企结合,工学交替 整合中职教育资源 调整教育部门与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的 业务范围,将劳动部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业 务归并为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将中职、高职以 及劳动保障部的技校、高级技校和各级各类的 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业务合并在一起。建立更 合理的管理体制,从以往的按学历分层管理转 向面向技能教育的综合管理,打破条块分割的 局面,最终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 的一体化。 建立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 所谓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 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 者利益的职业(工种

13、)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 ,方可就业上岗。 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国家要强 化就业准入制度,保障受过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技能及其技能证书人群的 基本权益。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既能使他们体面地就 业,也是提高生产、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澳大利亚的水暖工工资 待遇高于普通白领甚至小公司经理的水平,原因在于他们有严格的就业准 入制度。 劳动保障、人事、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 监察力度。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只 有坚持就业准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专学校生源素质差的问题。 建立评估、督学

14、机制、统一证书和技能鉴定标准 n 建立评估机制,对中职学校进行办学质量评估,评估的指标应切合中 职学校实际情况,每年评估一次。对良好和合格的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投资 力度;对不合格的学校,督促其整改,再视具体情况决定发展方向。对一些需要重 点投资的专业设备等,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申请,由教育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审 核,再决定是否按重点装备进行专项拨款等。 n 要理顺中职教育中教学培训、技能考核鉴定和资格证书发放三者之间的 关系,国家出台统一标准,逐步建立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全日制与业余制的证书 互认制度,对于不合规定的学生,不能发放相应证书,而一旦发放,在全国范围内 应予以承认。 n 发挥政

15、府的主导作用,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学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这 两大领域的问题,促使我国职业教育在类别上更为齐全,在资源利用上更为合理, 在经费投人上更为有效,改变目前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局部运行有序、全局运行 无序的状况。 把好入口、过程和出口关 适当建立招生门槛 严格教学过程、改变培养模式、建立长效分流机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适当建立招生门槛 学校每年所招新生,犹如待加工的原料。劣质的原料 ,即使精雕细琢,也很难成精品。 中职招生应有一定的标准,针对不同专业对学生文化 素质及其附加条件要有基本要求。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影 响,中职招生举步维艰,导致中职的门是一再敞开,最终实施 “注册制”。这在

16、短期内,确实缓解了中职学校生源矛盾,但长 远看,将为中职学校的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因为不合格 的原料加工成精品的概率太低,随着这些“不合格产品”持续流 入社会,其负面影响不言自喻。其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最终 导致中职学校在社会上的印象就是不入流教育,无奈选择。 严格教学过程、改变培养模式、建立长效分流机制 组织教学过程犹如对原料的进一步加工,中职学校应针对市场对人才能 力的需求,短、中、长期培训要求来规划其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及教学机制的配备等。 目前中职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完整的教学 过程,有些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就业,把一些半成品甚至次品放入社会,对中职学校 声誉负面影响极大。 中职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立足于“前一年打基础,后两年育专长”。中职 前一年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