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课.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6586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课.(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墨子荀子庄子 背景 经济: 政治: 文化:私学兴起,培养人才 阶级: 阶级结构和阶级关 系变化,“士”的崛起 分封制崩溃,奴隶制 瓦解,封建制形成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 学派 人物 著作主要思想影响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表现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 孙膑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 天命观;性恶论;礼法并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葬;尚贤 齐物;逍遥;无所恃;不相胜 法术势结合;社会进步变法革新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 遗匹夫。 材料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2、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四: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材料十:治之经,礼与刑。 材料六: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材料五: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 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 天子。 材料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材料八:恻隐之心,人之本性。 材料九:(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 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十一:“兴王道,行仁政”“省刑罚,薄赋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

3、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 的政治观点? 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墨子的“ 仁”有何区别?为什么? 战国时哪一学派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为什么? 庄子的顺乎自然观对今天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何借鉴?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 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 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 对后世学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对后世学术的发展有

4、很大影响。 这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战国时各派思想战国时各派思想 对当今建设有中对当今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有何现实意义义有何现实意义 ? 古 为 今 用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 和平、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 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

5、治国时偏 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 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 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 制学生上课乱说话破坏纪律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连线高考 1“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 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 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战国时 期的(08重庆卷)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 言仁义者盈庭,而政不免于乱。”他批 评的是() (08四川卷)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C 3.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意思是要人们和平共处,互惠互利。以下文字 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08上海春季)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 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 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D 4孔孟学说主要讨论()(07广东)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