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讲解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151818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8.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讲解(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 宇宙 2 银河系与太阳系 3 地球的形态和特征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宇 宙 宇:是空间的概念,代表无边无际 宙:是时间的概念,代表无始无终 宇宙:是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的统一, 是天地万物, 是物质世界。 第一节 宇 宙 一 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 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其物质存在形式多 种多样: 一部分:以电磁波、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等形式 另一部分:则聚集成团,表现为各种实体如地球、月 球、行星、恒星以及星云等。 天体:通常把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聚集实体在内的宇 宙星体统称为天体 一 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 (一)恒星 1 概念: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是由炽

2、热气体组成、能自身 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主要成分为氢,其次为氦。 由于恒星间的距离太遥远,在短时间内用肉眼难以观察出它 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因此有“恒星”之称。其实它们也在运动 和变化。最新研究发现,太阳热量输出在增强,地球总趋势在变 热。 (一)恒星 2 特点:恒星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质量大:一般为太阳质量的0.110倍 (2)能发光:由于质量大,内部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从而 导致氢聚变为氦的热反应,并以发光形式释放能量。 (3)距离远:恒星间的距离都非常遥远,太阳是距离地球最 近的恒星,而太阳光到达地球需8分钟, 距太阳最近的恒星半 人马座星(比邻星)所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则需4

3、.3年4.3 l.y. (4)具有亮度:把在地球上用肉眼观察到恒星的明亮程度称 为亮度,一般来说,一等星比六等星亮100倍。亮度每差一等相 当于2.5倍。 (一)恒星 3 恒星的种类:据光度等级可划分为 4 种: (1)恒星:把光度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变的大多数恒星 称为恒星,如太阳属此类。 (2)变星:把光度在几年、几日甚至几小时内发生明 显变化的、特别是周期性变化的恒星称为变星。变星可 分为三类:几何变星、脉动变星、爆发变星。 几何变星:因几何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光现象的变星。 脉动变星:因星体本身周期性膨胀和收缩而使得光度 发生变化的变星 。 爆发变星:因星体本身的爆发而使得光度突然 增强的变星

4、,进一步可分为新星和超新星。 新星:普通爆发的变星 超新星:比新星爆发更为剧烈的变星。有的学 者认为超新星的爆发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 (3)巨星:指体积大、密度低而具有很高光度的恒星。 (4)白矮星:指体积小、密度高而具有很低光度的恒星。 巨星和白矮星都是恒星演化的晚期阶段的产物 白矮星 天琴座环状星云 一 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 (二)星际物质、星际云和星云 1 星际物质:是指弥漫于星际空间中极为稀薄的物质,可分为星 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1)星际气体:以氢为主,其次为氦,呈原子、分子、电子或 离子状态。 (2)星际尘埃:指微小的固体质点,占星际物质总质量的10 ,主要为水、氨和甲烷的冰状物。

5、 2 星际云:星际物质密度超过101000个质点cm3的区域称为 星际云。 3 星云:天空中一切云雾状天体都称为星云,由星际气体和星际 尘埃组成。 天鹅座猫眼星云 天空之眼 沙漏星云在南天极附近 一环套一环的复杂结构 二 天体系统和河外星系 1 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并相互吸引、绕 转,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称为天体系统。如月球和地球构成地月 系,地球与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构成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太阳 系,更高一级为银河系。而宇宙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2 河外星系:银河系之外许许多多与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 称为河外星系或星系 第二节 银河系与太阳系 一 银河系 1银河系:是一个

6、由大约1400亿 颗恒星和大量星际物质组成的 天体系统,侧面看呈中间厚边 缘薄的扁饼形,直径10万l.y.。 2 银核:银河系中心外凸部分。 3 银盘:银核外侧较薄的部分。 4 银道面:银盘中心的平面。 银河系内所有天体大体上顺 着银道面绕核心作飞快的旋转 运动,这种运动称为银河系 自转。 银 河 系 银 河 系 二 太阳系 1 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 统称为太阳系。太阳是其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其质量占整个太阳 系的99.87,并发出光和热。 围绕太阳旋转的是一个行星体系,主要有九大行星由内向 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 星和冥王星,以

7、及众多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卫星、彗星和陨星等。 二 太阳系 1 太阳系: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中等恒星,它位于距银河系中心约3万 l.y的银盘内,太阳附近银盘厚度约3000l.y,太阳距银道面约 26l.y,几乎就在银道面上。 二 太阳系 2 黄道面: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和运转几乎都在一个共同的平 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 地球的形态、大小和表面特征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象一个“梨子”,赤道半径比 两极半径大21.36km,(分别为6378. 1km和6356.8km),且南半球要比 北半球“膨大”一些,南极内凹约30m, 北极外凸约10m。 体积:1.0832101

8、2km3 表面积:5.1007108km2(5.1亿km2 ) 质量:(5.97420.0006)1024kg (60万亿亿吨)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v赤道半径 6378km v两极半径 6356km v平均半径 6371km v扁率 1/298 v赤道周长 40075 v子午线周长 40008 v表面积 5108km2 v体积 10832108km3 地球的表面形态 v陆地面积为1.49108km2占地球表面积的 29.2 v海洋面积为3.61108km2,占地球表面积的 70.8 v地表的最高点在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 玛峰,海拔8848.13m v最低点位于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在

9、海面以下11034m v最大垂直起伏约20km 第三节 地球的形态、大小和表面特征 二 地球的表面特征 (一)大陆的地形特征 可分为 5 种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1山地(mountains): 指海拔在500m以上的隆起高地。按高程 和地形起伏特征可分为3类:5001000m称为低山,10003500m 为中山,3500m以上称为高山。 大陆上最典型的地形特征为山系的发育。 山脉(Mountain Range):线状延伸的山体。 山系(Mountain System):成因上有联系的若干山脉的综合体 世界上的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 地带,大

10、致呈东西向展布。 环太平洋山系:沿太平洋两侧展布。 二 地球的表面特征 (一)大陆的地形特征 2 丘陵(Hill):海拔低于500m或相对高差在200m以下的高地 ,如胶东丘陵。 3 平原(Plain):海拔低于200m、宽广平坦的地区称为平原 ,如华北平原,松辽平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的亚马逊平原, 面积(560万km2)。 4 高原(plateau):海拔500600m以上,相对高度较高,面 积较宽广,内部起伏小的地区。如我国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m以 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而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面 积500万km2。 5 盆地(Basin):陆地上中间低、四周高的地貌单元,我国最

11、 大的内陆盆地为塔里木盆地,50万km2。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非 洲的刚果盆地。 二 地球的表面特征 (二)海底地形 主要有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三大地形单元 1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之间的宽广地带,包括 5 种地形单元 :(1)大陆架(2)大陆坡(3)大陆基 (4)岛弧 (5)海沟 (1)大陆架:是指大陆的水下延伸部分。 特点:海底坡度平缓,平均0.10,一般小于0.30,水深平均 130m,最深达550m,一般200m。 (二)海底地形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坡度明显变陡的部分。 特点:坡度陡,平均坡度4.250 ,水深2000m,大陆坡上发育 海底峡谷。 (二)海底地形 1 大陆边

12、缘: (1)大陆架(2)大陆坡: (3)大陆基:大陆坡基部由陆缘碎屑堆积而成的坡度介于大陆 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无海沟) 特点:坡度535,水深20005000m,主要由陆缘碎屑堆 积而成。 第三节 地球的形态、大小和表面特征 (二)海底地形 1 大陆边缘: (1)大陆架(2)大陆坡(3)大陆基 (4)岛弧:是大洋边缘外侧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岛链 。如太平洋北部和西部边缘有阿留申、千岛、日本和琉球等。 (4)岛弧:是大洋边缘外侧延伸距离很长、成弧状展布的岛链 。如太平洋北部和西部边缘有阿留申、千岛、日本和琉球等。 (二)海底地形 1 大陆边缘: (1)大陆架(2)大陆坡(3)

13、大陆基 (4)岛弧 (5)海沟(trench):是大洋边缘、岛弧外侧巨型的带状深渊 ,长度常达1000km以上,宽100km,深度多在6000m以上,与 岛弧平行伴生,两者构成海沟岛弧体系。 (二)海底地形 1 大陆边缘: 2 大洋中脊:绵延于大洋中的巨型海底山脉。大洋中脊在各大 洋中相互贯通,构成长达65000km的大洋中脊系。经常发生地震 与火山,是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带。其轴部发育有一条纵向延伸 的深大裂缝中央裂谷,裂谷宽度数10km,深达10002000m 。 大洋中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最宏伟的山系,地幔物质从这里 上涌,并不断向两侧扩张 第三节 地球的形态、大小和表面特征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表面特征 (二)海底地形 3 大洋盆地:是海底的主体部分,介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 较平坦的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m,可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 平原两种次级地形单元。 (1)深海丘陵:一般分布于靠近洋中脊的部位,是由高出海底 几十到几百米的圆形或椭圆形山丘组成。 (2)深海平原:是海底坡度很小(平均小于11000度)、主 要靠大陆边缘方向分布的平缓地形。 太平洋中的深海丘陵占8085,比大西洋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