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4909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师范大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河北师范大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河北师范大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河北师范大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河北师范大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师范大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师范大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Chapter 1 Cytologic Foundation of Heredity v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v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结构 v第三节 体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v第四节 细胞的减数分裂 v第五节 生活周期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v根据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将生物分为 非细胞生物:包括病毒、类病毒,具有前细胞形态的 构成单位; 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根据细胞核和 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分为: 真核生物(eukaryote):(真核细胞)原生动物、单细胞藻 类、真菌、高等植物、动物、人类 原核生物(prokaryote):(

2、原核细胞)细菌、蓝藻(蓝细菌) v真核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植物)细胞壁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的结构 v细胞质的构成成分除了由蛋白分子、脂肪、游离氨 基酸和电解质组成的基质外,具有许多重要的结构 ,称为细胞器(organelle):如线粒体(mitochondria) 、质体(plastid)、核糖体(ribosome)、内质网 (endoplasmic reticulum)等。 v在此要强调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RNA,是合成蛋 白质的主要场所,是遗传信息表达的主要途径。 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是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 场所,但它们含有DNA、

3、RNA等成分,研究表明 :这些核酸分子也具有遗传物质的功能。 v细胞核的形状一般为圆球形,其形状、大小也因生 物和组织而异。 v植物细胞核一般为5-25m(微米),变动范围可达 1m-600 m。细胞核是遗传物质 集聚的场所,对细胞发育和 性状遗传起着控制作用。 v细胞核由四个部分组成: 1. 核膜; 2. 核液; 3. 核仁; 4. 染色质和染色体。 1. 核膜(nuclear membrane) v核膜是双层膜,对核与 质间起重要的分隔作用 ; v但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又 不是完全隔离的,核膜 上分布有一些直径约40- 70nm的核孔(nuclear pore),以利于质与核间 进行大分子物质

4、的交换 。 v核膜在细胞分裂过程中 存在一个“解体-重建”的 过程,并可作为细胞分 裂阶段划分的标志。 进入细胞分裂前期: 核膜逐渐解体; 进入细胞分裂末期: 核膜重建。 2. 核液(nuclear sap) v充满核内的液体状物质称为核液,也称为核浆或核 内基质。 v核液主要成分为蛋白质、RNA、酶等。 v核仁和染色质存在于核液中。 3. 核仁(nucleolus) v一个或几个;折光率高;呈球形;外无被膜。 v主要成分是RNA、DNA和蛋白质,还可能存在少量 的类脂。 v细胞分裂过程中也会暂时分散。 v功能:可能与核糖体rRNA合成 有关。 4. 染色质(chromatin)和染色体(ch

5、romosome) v采用碱性染料对未进行分裂 的细胞核(间期核)染色,会 发现其中具有染色较深的、 纤细的网状物,称为染色质 。 v在细胞分裂过程,核内的染 色质便卷缩而呈现为一定数 目和形态的染色体。 v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 不同形态。 v 染色体: 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 ; 具有稳定的、特定的形 态结构和数目; 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数目 与结构呈连续而有规律 性的变化。 vPhoto and Image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结构 v染色体是所有生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 。 各物种染色体都具有特定的数目与 形态特征。 而且同一物种内的各染色

6、体间往往 也能够通过其形态特征加以区分、 识别。 v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数目在细胞分裂 过程中有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v识别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的最佳时期是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这时染色体收缩 程度最大,形态最稳定,并且分散排 列、易于计数。 v 在普通光学显微 镜下观察需要对 染色体进行染色 。 v 通常是采用染色 体染色效果好, 但细胞质着色少 的碱性染料、酸 性染料或孚尔根 试剂染色。 一、 染色体的数目 v 不同生物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生物物种的 特征,相对恒定;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 在(2n),而配子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 的一半(n)。 v 高等动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大多成对存 在。其成对的双

7、方形态、大小、所含基因 的排列顺序都一样,称为同源染色体 (homologous chromosome)。两条同源染 色体分别来自生物双亲。 v 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为非 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 v 染色体组:含有某种生物遗传信息最少的 染色体数,用X表示。 v 黑麦体细胞中具有 14条染色体 (2n=2X=14),即7 对同源染色体;配 子中则有7条染色 体(n=7),这7条染 色体间就互称为非 同源染色体。 v 不同物种染色体数 可以相同 v 染色体数与物种的 进化程度无关。 掌握常见物种的染色 体数目(p50表中部 分). 二、染色

8、体的大小 v不同物种间染色体的大小差异很大,长度的变 幅为(0.20-50 m),宽度的变幅为(0.20-2.00 m) 。 绝对长度:染色体的真实长度,以长度单位为单位。 相对长度:某一染色体绝对长度占该染色体组绝对长 度的百分数。 v同一物种不同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其染色体 大小主要对长度而言。 三、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v分析染色体形态特征的主要目的是区分、识别染色体 。 v经过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分析并用于染 色体识别的特征主要有: 着丝粒的位置(染色体臂的相对长度); 次缢痕和随体的有无及位置;等。 v经过特殊处理可使染色体显示出带纹,也可作为染 色体识别的特征。 (一)、着

9、丝粒 (centromere)和染色体臂(arm) v着丝粒:又称为主缢痕 (primary constriction)。不 会被染料染色,所以在光 学显微镜下表现为染色体 上一缢缩部位(无色间隔点) , 着丝点是细胞分裂时,纺 锤丝附着(attachment)的区 域。 v着丝粒所连接的两部分称 为染色体臂。 v对每条染色体而言,着丝 粒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 是固定的,根据其位置和 两臂的相对长度可以将染 色体的形态分为: 1. 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2.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3.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4. 端着丝粒染色体 v 中间着丝粒染色体(M, metacentric chromosome)

10、q/p=1.01.7 v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M, 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 q/p= 1.73.0 v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T, sub-telocentric chromosome) q/p= 3.07.0 v 端着丝粒染色体(T, telocentric chromosome) q/p大于7.0 染色体的形态示意图(有丝分裂后期) (二)、 染色单体 (chromatid) v在有丝分裂中期所观察到的染色体是经过间期 复制的染色体,均包含有两条成分、结构和形 态一致的染色单体。 v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 体(sister chromatid

11、)。 (三)、 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和随体(satellite) v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具有另一个染 色较淡的缢缩部位,称为次缢痕,通常在染色体短 臂上。 v次缢痕末端所带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为 随体。 v次缢痕、随体的位置、大小也相对恒定,可以作为 染色体识别的标志。 v次缢痕在细胞分裂时,紧密地与核仁相联系。可能 与核仁的形成有关,因此也称为核仁组织中心 (nucleolus organizer). 次缢痕 *染色体带型 v发现:1968年,瑞典细胞化学家Caspersson v种类 Q带:氮芥喹吖因(QM) G带:胰酶Giemsa R

12、带:经盐溶液处理的标本Giemsa C带:NaOH/Ba(OH)2 Giemsa:着丝粒 次缢痕 T带:加热处理Giemsa,染色体末端 N带:AgNO3Giemsa:NOR 高分辨显带(high resolution banding)(high resolution banding) *常规染色技术与显带技术的结果 B.S.Gill的中国 春小麦C-分带 标准带型 (一)、原核生物染色体 环状/线性;细菌染色体多为双链环状DNA分子(80%) 在DNA结合蛋白及染色体外RNA的共同作用下以负 超螺旋的方式装配成染色体。 四、 染色体的结构 (二)、 真核细胞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染色质是染色体在

13、细胞分裂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 细的丝状结构,也称为染色质线(chromatin fiber) v1. 化学组成 (1). DNA:约占30%,每条染色体一个双链DNA分子 (2). 蛋白质 组蛋白(histone):呈碱性,结构稳定;与DNA结合形成 、维持染色质结构,与DNA含量呈一定的比例 非组蛋白:呈酸性,种类和含量不稳定;作用还不完全 清楚,可能与染色质结构调节有关,在DNA遗传信息 的表达中有重要作用 (3). 另外,可能存在少量的RNA v2. 基本结构单位. 绳珠模型: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 连接丝(linker)、组蛋白H1。 每个基本单位约200个核苷酸对(碱基对,

14、 bp, base pair). 核小体(nucleosome), 又称纽体(-body)(约11nm). 组蛋白:H2A、H2B、H3、H4四种组蛋白各两分子的八 聚体,直径约10nm). DNA链:DNA双螺旋链盘绕于组蛋白八聚体表面1.75 圈,约合140bp. 连接丝(linker):核小体间的连接部分,两个核小体之间 的DNA双链;含50-60bp。 组蛋白H1:结合于连接丝与核小体的接合部位。 (三)、 染色体的结构模型 v染色质的不同状态: 在DNA进行复制或转录时(主要在间期),必须(局部) 以DNA单链状态存在,所以核小体的结构也必须解开 (染色质呈松弛状态); 而在细胞分裂

15、中期,染色质呈高度螺旋化状态,并且 每条染色体都呈现其固有的形态特征。 很显然这两种状态间的转换不是随机、无序的卷缩, 而应该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的。 v贝克等(Bak, A. L., 1977):染色体四级结构模型理论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染色质状态转化的过程 1. DNA+组蛋白核小体+连接丝 2. 核小体螺线体(solenoid) 3. 螺线体超螺线体(super-solenoid) 4. 超螺线体染色体 DNA+组蛋白 核小体+连接丝 核小体+连接丝 螺线体(solenoid) 螺线体 超螺线体 (super-solenoid) 超螺线体 染色体 *染色体形成过程中长度的变化 长度压缩

16、 第一级DNA+组蛋白 核小体 7倍 第二级 核小体 螺线体 6倍 第三级 螺线体 超螺线体 40倍 第四级 超螺线体 染色体 5倍 8400倍 (8000-10000) *五、人类染色体 v1.数目 2n=46,XX or XY v2.核型特点 核型:将一个体细胞中 全套染色体按同源染色体大 小和着丝粒位置依次排列, 分组编号形成的图象。 1960年丹佛体制 X可归于C组,Y可归于G 组;D、G有随体 *六、 特殊类型的染色体 v(一)、多线染色体 v(二)、灯刷染色体 v(三)、B染色体 *(一)、 多线染色体 v 单线性与多线性: 染色体在通常情况下具有单线性,但是双翅目昆虫(摇蚊、果蝇 )的幼虫唾液腺、肠、马氏管等的细胞中存在巨大染色体(gaint chromosome),往往具有多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