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二十一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714810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二十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动物学二十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动物学二十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动物学二十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动物学二十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学二十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二十一(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一章 脊索动物的起 源和进化 主要内容 1. 脊索动物起源的学说和主要论据。 2. 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联系。 3. 圆口纲动物与化石动物 有一定新缘关系。 4. 有人认为棘鱼类接近软骨鱼类,也有人认为它接近硬骨鱼 类,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5. 最早的两栖类化石鱼头螈有哪些相似于总鳍鱼的特征和适 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6. 两栖纲的起源,较普遍的看法是 鱼头螈两栖纲。 7. 经典观点认为爬行动物是从石炭纪的 类两栖动物演 化来的。 8. 鸟类的起源:槽齿类-原鸟始祖鸟现代鸟类。 9. 杯龙类(石炭纪)盘龙类兽孔类 哺乳类。 10. 概念:适应辐射。 第一节 脊索动物的起

2、源和进化 一、原索动物的起源进化 (一)脊索动物起源学说 1. 环节动物说(annelid theory)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论据:具有两侧 对称的体制,身体分节;具有发达的真体腔,排泄 器官按节排列;闭管式循环系统;若将环节动物 倒置,神经索就位于身体背面,心脏与血流方向与脊 索动物一致。 但不能解释: 将环节动物倒置后,口在身体背侧 ,脑在腹侧; 环节动物无脊索、鳃裂; 环节动 物的胚胎发育与尾索动物的差异太大。 2. 棘皮动物说 echinoderm theory 认为脊索动物与棘皮动 物有共同的祖先。论据: 半索动物成体与脊索动 物近似,而胚胎发育和幼 体形态与棘皮动物相似;

3、 半索动物、棘皮动物和 脊索动物有明显的共同点 ,均具有肌酸。 因此,主张三类动物有 共同祖先。 半索动物 脊索动物 共同祖先 棘皮动物 (触手腕滤食祖先) 3.脊索动物幼体进化假说 由英国生物学家加斯坦(Garstang)于1928年提出。认 为脊索动物祖先具鳃裂,滤食性、底栖固着生活。随 后出现了“蝌蚪幼体”阶段,这种幼体具脊索、背神经 管、肛后尾,自由游泳生活,具幼体性熟现象。在早 期生命活动周期中营固着生活的成体阶段被淘汰。 论据:现代尾索动物尾海鞘纲生命周期中有失去固 着阶段的现象。 (二)半索动物、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联系 羽鳃纲是尾索动物祖先的模型。 文昌鱼提供的证据:鳃裂象尾索

4、动物,循环、神经、 肌肉、体腔囊形成的方式(肠体腔法)与脊椎动物相同。 沙隐虫提供的证据:具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也有脊 椎动物的肾、肝、胰、按节排列的肌肉。 联系:棘皮动物羽鳃纲动物尾索动物脊椎动物 二、圆口纲的起源和演化 过去一般认为海洋是脊椎动物的发源地,但是现在 已发现的生活于5.25亿年的古生代早期的奥陶纪(或 寒武纪)、志留纪和泥盆纪的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甲 胄鱼是栖息于淡水中。因此脊椎动物起源于淡水的说 法为更多人所接受。 甲胄鱼与圆口纲动物的共同特征:无上下颌、无 成对附肢;有鳃笼、单鼻孔,嗅囊与鼻垂体囊相通 ;两眼间有小的松果体;内耳有两个半规管。 说明甲胄鱼与圆口纲动物有一定亲

5、缘关系。 三、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一)起源 1.鱼类的直接祖先目前尚无化石证据,只能追朔到 奥陶纪以前生活过的假想动物祖先-原始有头类,它 们的后裔分支发展为无颌的甲胄鱼和有颌的鱼类。 从化石材料看,在距今约4亿年的泥盆纪,鱼类的 主要类群如棘鱼类、盾皮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均已出现。 2.颌的进化 从鳃弓进化出颌弓使脊椎动物由被动摄食变为主动 摄食,从而带动了偶鳍等运动器官的发展。 盾皮鱼类具有上、下颌,故颌的出现在奥陶纪。 3. 鱼类最早的化石是发现于志留纪末期的盾皮鱼和棘 鱼。 盾皮鱼:体被盾甲,有颌,有成对鼻孔,偶鳍和歪 形尾,软骨。繁盛于泥盆纪,为软骨鱼类的祖先。 棘鱼:是地质年

6、代上出现最早的鱼类,可能出现于 奥陶纪,化石发现于距今4.5亿年的志留纪,歪尾,除胸 、腹鳍外尚有5对小鳍,各鳍前均有1小棘故名。因具有 鳞片、部分骨化的骨骼及鳃盖而被认为是硬骨鱼类的祖 先。 根据棘鱼类有鯊鱼那样的牙齿和歪形尾,现代生存的 某些鯊鱼的胚胎还有像棘鱼那样成排的小腹鳍,有人认 为她它更接近软骨鱼。也有人根据它具有硬骨鳞、鳃盖 和硬骨,认为它更接近硬骨鱼类的祖先古鳕类。 (二)演化 1.软骨鱼类的演化 软骨鱼类适应于海洋生活,在较早时间就分化为两 支,即板鳃类和全头类。 最早的软骨鱼化石是泥盆纪的食肉鲨,如裂口鲨。 在泥盆纪大量辐射发展,到石炭纪在海水与淡水中 很普遍,随后许多祖先

7、类群灭绝。 2. 硬骨鱼类的演化 硬骨鱼类是在距今4.54.25亿年从有颌与偶鳍的共 同祖先进化而来。 体内长出能行气体呼吸的“肺”必要时代替鳃呼吸。 在泥盆纪分为三类:古鳕类、肺鱼类和总鳍鱼类。 圆口纲 甲胄鱼 原始有头类 盾皮鱼类 裂口鯊 软骨鱼类 古鳕类 硬骨鱼类 棘鱼类 共同祖先 四、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 (一)起源 两栖类可能起源于古代总鳍鱼类的骨鳞鱼类。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疑问: 我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教授采用头骨化石连续磨片技术, 研究早泥盆纪骨鳞鱼,发现这些总鳍鱼头骨化石没有真正的 内鼻孔,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其鼻泪管、卵圆窗和耳柱骨可 能也不存在。 美国遗传学家李特曼等(G

8、.Litman et al.)对矛尾鱼的免疫球 蛋白基因组,发现基因组构像鯊鱼而不像陆栖脊椎动物;但 在胚胎发育时这些基因又重新连接起来,这时又像陆栖脊椎 动物而不像鯊鱼了。 推测可能是软骨鱼和陆栖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 最早的两栖类化石发现于距今3.45亿年的泥盆纪 鱼头螈。 具有似总鳍鱼的特点: 具有带鳍条的尾鳍;具有残余的前鳃盖骨;具 有相似的头骨骨片数目和排列方式;有迷齿;五趾 型附肢的排列相似。 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 五指型四肢有关节;头骨缩短,双枕髁;具有 耳裂支持鼓膜;吻部较长,嗅觉能力增强;肩带与 头骨失去联系,使头部有活动余地。 鱼纲总鳍鱼-两栖纲。 (二)演化 到石炭纪、

9、二叠纪,古两栖类化石大量发现。因 此莎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类时代。 较普遍的看法是:鱼头螈坚头类现代两栖类 坚头类:化石头骨上全部覆盖膜质硬骨,其排列方 式与总鳍鱼类相似。 迷齿类(或块椎类)四足脊椎动物 鱼头螈坚头类 壳椎类(侧支) 五、爬行类的起源与适应辐射 适应辐射:分类地位很相近的动物,由于适应各种 生活环境,经过长期演变造成形态结构上明显差异的 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一)爬行类的起源 经典观点:爬行动物是从距今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 的迷齿类两栖动物演化来的。 石炭纪末期的气候特点: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和沙漠 ,气候干燥而冬寒夏暖,蕨类植物大多数被裸子植物 所代替。 气候特点致使古代两栖类灭绝

10、或再次入水,而适应 陆生环境的古爬行类在生存斗争中发展,到中生代几 乎统治地球,因而成为爬行动物时代。 最早的爬行类化石叫杯龙类(椎体深凹),最古的 杯龙类叫杯蜥(Cotylosaurus)。但最具过度性特征的 叫西蒙龙(Seymouria),它们具有同时具有类似于两 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类似于两栖类的特征:头骨很像坚头类(图); 颈短; 肩带紧贴头骨,脊柱分区不明显;具有迷 齿;缺中耳;有些化石种类可见侧线管痕迹。 类似于爬行类的特征: 头骨单个枕髁;肩带具 有发达的间锁骨;具有2枚荐椎;前肢具有五指; 腰带和四肢骨较粗壮,更适于陆生爬行。 爬行类起源于何种动物仍是探索的问题之一。 (

11、二)爬行类的适应辐射 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登陆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可能 是具有羊膜卵;另一个原因是四肢的进化。 在爬行动物的早期,自然选择压力没有特别强的方 向性,所以它们能向各个方向辐射。空中、陆地、沙 漠、水中都有它们的进化痕迹。 杯龙类是爬行动物祖先的基干,所有爬行动物都直 接或间接地是杯龙类的后裔。 霸王龙 翼龙 中华鸟龙 蛇颈龙 雷龙 禽龙 安琪龙 跃龙 三犄龙 (三)古爬行动物的灭绝 古爬行动物统治地球1.5亿年后,纷纷灭绝。 灭绝顺序:大型草食性恐龙(雷龙、梁龙)中型草 食性恐龙(角龙、鸟脚龙)肉食性恐龙(霸王龙) 半 水生恐龙。 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说 1. 强烈的地壳运动造山运动 2

12、. 白垩纪晚期太阳黑子爆发 3. 太阳绕银河系运行一周所形成的冬夏季 4. 气候干燥,微量元素异常 5. 体型大使卵趋向大型化,孵卵所需热量和积温高 6. 彗星撞击地球 六、鸟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 (一)起源 一般认为鸟类是从距今1.5亿年前侏罗纪的槽齿类爬 行动物中的一支进化来的,与蜥龙类恐龙(秃顶龙) 有共同祖先。 槽齿类-原鸟始祖鸟现代鸟类 最早的化石是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 已报道的7例化石均产于德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附 近的印板石石灰岩内(1861,1861,1877,1956, 1970,1973,1988)。1984年以来我国发现数具完整 的

13、古鸟化石,是除德国以外发现古鸟化石的国家。 始祖鸟与鸟类相似的特征: (1)具羽毛;(2)有翼;(3)盘骨为“开放式”;( 4)后肢具4趾,三前一后;(5)具“V”形锁骨。 与爬行类相似的特征: (1)具槽生齿;(2)双凹型椎体;(3)有1820枚 分离的尾椎骨;(4)前肢具3枚分离的掌骨,指端具爪 ;(5)腰带各骨未愈合;(6)胸骨无龙骨突;(7) 肋骨无钩状突。 1991年由印度学者报道了发现于北美晚三叠纪地层中 的原鸟化石,具有比始祖鸟更原始、更像恐龙的特征。 原鸟化石 与爬行动物相似特征: 头骨与秃顶龙相似; 躯体部骨骼很少愈合,分离的尾椎构成长尾; 颌骨具齿; 距骨向前背侧伸长形成一

14、上行突起。 与鸟类形似的特征: 头骨基本似鸟、气质骨; 马鞍形颈椎; 具“V”形锁骨和龙骨突,前肢翅形; 腰带具坐骨孔,后肢适于直立行走; 大脑大; 双眼向前,为双眼视觉。 鸟类飞行起源的学说 树栖起源学说 论点:鸟翼起源于攀爬上树的爬行动物。 论据:始祖鸟具弯曲的爪,趾型3趾向前,1趾向后 ,被认为是营树栖生活的。 奔跑起源学说 论点:鸟类的祖先可能是具有长尾、双足行走、能 快速奔跑的爬行动物,前肢因辅助奔跑而逐渐演变为 翼,其上鳞片加大成为羽毛。 论据:快速奔跑对捕食和避敌中有利。 (二)鸟类的适应辐射 侏罗纪:始祖鸟、三塔中国鸟 白垩纪:齿颌总目(黄昏鸟和浸水鸟) 中生代:不具齿,如玉门

15、甘肃鸟,有些延续至今 新生代:现存各目的鸟类。 七、哺乳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 (一)起源 起源于距今2.25亿年的中生代三叠纪的兽齿类。 杯龙类(石炭纪)盘龙类兽孔类兽齿类(爬行动物 ) 兽齿类的特征: 四肢位于身体腹侧;合颞窝;槽生齿;双枕髁;齿骨 特别发达;原始的次生腭;脊椎、带骨四肢骨似哺乳动 物,具胎盘和哺乳;能维持较高体温。 代表动物;犬颌兽、卞氏兽。 (二)哺乳动物的适应辐射 哺乳动物的祖先是三椎齿类(哺乳动物),具有单一齿 骨,臼齿有3个齿尖,排成直行(图2122)。原兽亚纲祖 先是多结节齿类。 哺乳动物3个基本辐射阶段: 1. 第一阶段:中生代侏罗纪,三结节齿类演化出3 支:三齿

16、兽类、对齿兽类和古兽类。古兽类为后兽 亚纲和真兽亚纲的祖先(图2123)。 第二阶段:中生代末期,出现了后兽亚纲和真兽亚纲 。多结节齿类尚存。 第三阶段:新生代,现存各目辐射出来。多结节齿类 灭绝,单孔类出现。 现代哺乳动物群在第四纪更新世以后建立起来。 第二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类人猿的起源和进化 原猴(4000万年前,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类 人猿(渐新世) 埃及古猿(3000万年前,渐新世晚期) 森林古猿人、类人猿(图21-24)。 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 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 森林古猿拉玛古猿(12001500万年前)阿法 尔南方古猿 LUCY(300360万年前)。 2. 早期猿人阶段 代表:东非坦桑尼亚能人,1470人(16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