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码Lecture2基本概念教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41729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纠错码Lecture2基本概念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纠错码Lecture2基本概念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纠错码Lecture2基本概念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纠错码Lecture2基本概念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纠错码Lecture2基本概念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纠错码Lecture2基本概念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纠错码Lecture2基本概念教程(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道编码理论 邢莉娟、李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Lecture 2Lecture 2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2 内容内容 信道模型与错误图样 差错控制系统分类 纠错码的基本原理 最大似然译码 汉明距离与重量 码纠错能力及编码增益 信道编码定理与信道容量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3 信道模型与错误图样信道模型与错误图样 三种判决方法 硬判决:勉强作出是0还是1的判决 删除符号:对该码元暂且不作判决,而输出一个 未知或待定的信号“x” 软判决:输出一种有关该码元的信息,例如关于 0和1 的后验概率和似然概率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

2、码理论4 信道模型与错误图样信道模型与错误图样 BSC:二进制对称信道 Z信道 1-p 1-p p p 00 11 1 1-p p 00 11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 信道模型与错误图样信道模型与错误图样 DMC:离散无记忆信道 BEC:二进制删除信道 5 0 1 1 0 q-2 q-1 P(0|0) P(1|0) P(q-2|0) P(q-1|0) P(q-2|0) P(q-2|1) P(1|1) P(0|1) 1-p p p 1-p 00 1 e 1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6 信道模型与错误图样信道模型与错误图样 BIAWGN:离散输入连续输出信道

3、假定信道编码器的输出符号取自 ,译码器输入 为连续值Y=R,我们称这类信道为离散输入连续输出信道,典型 的有:二元输入高斯白噪声信道(BIAWGN)和二元拉普拉斯 (Laplace)信道 BIAWGN输入输出可表示为 Y=X+N 其中,N为加性高斯白噪声,其均值为零,方差为 。给定一个输 入 , ,则Y是均值为xk,方差为 的 高斯变量 其他信道:有记忆(突发)信道,组合信道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7 信道模型与错误图样信道模型与错误图样 错误图样 发送序列C: (1111011000) 错误图样E: (1001001110) 接收序列R: (0110010110) R=C

4、+E or E=C+R 突发图样: (100100111);突发长度:9 二进制运算规则 0 0 1 1 0 0 1 1 模2加 0 0 1 1 0 1 0 0 模2乘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8 差错控制系统分类差错控制系统分类 FEC: 前向纠错方式; ARQ: 重传反馈方式 HEC: 混合纠错方式; IRQ: 狭义信息反馈系统 可纠正错误的码 发收 FEC 能够发现错误的码 发收 ARQ 应答信号 能够发现和纠正错误的码 发收 HEC 应答信号 信息信号 发收 IRQ 信息信号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 差错控制系统分类差错控制系统分类 FEC: 前向

5、纠错方式 优点:不需要反馈信道,译码实时性好,控制电路简单 缺点:译码设备复杂,信道适应性较差 ARQ: 重传反馈方式 优点:编译设备简单,纠错能力强,系统适应性强 缺点:控制电路复杂,传送消息的连贯性和实时性较差 HEC: 混合纠错方式 特点:综合了FEC和ARQ的优点 IRQ: 狭义信息反馈系统 9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 纠错码的基本原理纠错码的基本原理 分组码 分组码是对每段k位长的信息组,以一定的规则增 加r=n-k个校验元,组成长为n的序列(cn-1,cn-2, ,c1,c0),称这个序列为码字(码组、码矢)。 卷积码 (n0,k0,m0)卷积码是对每段k0长的

6、信息组以一定的 规则增加r0=n0-k0个校验元,组成长为n0的码段。 r0=n0-k0个校验元不仅与本段的信息元有关,且与 前m段信息元有关,当信息元不断输入时,输出 的码序列是一个半无限长序列。 10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11 纠错码的基本原理纠错码的基本原理 以重复码为例 0000 1111 其他所有二进制组合为禁用码组(字) 若将每个比特重复n次,则构成一个码长为n,信息位 长度为1的(n,1)重复码,且编码效率(码率) R=1/n n=2时 许用码组:00, 11 禁用码组:01, 10 可能接收码字:00, 01, 10, 11 能够发现一个错误,但不能纠正错

7、误 许用码组(字)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12 纠错码的基本原理纠错码的基本原理 n=3 许用码组:000, 111 禁用码组:001, 010, 100, 101, 110, 011 可能接收码字: 000, 001, 010, 100, 101, 110, 011, 111 能够发现两个错误,纠正一个错误 n=4 许用码组:0000,1111 假定发送码字为:00000 禁用码组:0001, 0010, 0100, 1000, 0011, 0101, 0110, 1100, 1001, 1010, 0111, 1101, 1110, 1011 能够纠正一个错误同时发现两

8、个错误;或发现三个错误 译码正确 译码失败 译码错误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13 纠错码的基本原理纠错码的基本原理 译码失败:译码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无法作出明 确判断,不完备译码; 译码错误:译码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作出错误判 断; 完备译码:根据接收信号,译码器一定能作出是 哪一组信息的判断 纠错码的基本原理: 在信息序列之后按照一定的规则添加一定长度的保护 比特(校验比特或监督比特)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14 最大似然译码最大似然译码 译码问题 MC R;如何根据接收信号R估计发送序列C,进 而估计信息序列M 设计译码算法的原则:使译码错误概率最小

9、最大后验概率(MAP: Maximum Posterior Probability)译码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 最大似然译码最大似然译码 在先验等概的情况下,MAP简化为ML 由贝叶斯公式 若发端发送每个码字的概率均相同,则 15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16 汉明距离与重量汉明距离与重量 汉明距离 两个n重x、y之间,对应位取值不同的 个数,称为它们之间的汉明距离,用d(x,y)表示。 例如,若x=10101,y=01111,则 d(x,y)=3。 汉明重量 n重x中非零码元的个数,称为它的汉明 重量,简称重量,用w(x)表示。 w(x)=3,w(y)

10、=4 最小距离 (n, k)分组码中,任意两个码字之间距 离的最小值,称为该分组码的最小汉明距离d0,简 称最小距离。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 汉明距离与重量汉明距离与重量 在BSC信道中,最大似然译码=最小汉明距离译码 由 可知,MLD译码器寻求可能出现的错误图样,就 是在码字集中,寻求与R的汉明距离最小的码字 Ci,为最可能发送码字,即最小汉明距离译码。 17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18 码纠错能力及编码增益码纠错能力及编码增益 任一(n, k)分组码,若要在码字内: 1) 检测e个随机错误,则要求码的最小汉明距离 d0=e+1 2) 纠正t个随机错

11、误,则要求d0=2t+1 3) 纠正t个随机错误,同时检测e (e=t)个错误,则要求 d0=e+t+1 4) 纠正t个随机错误和个删除,则要求 d0=2t+1 编码增益: 给定性能前提下, 编码增益=未编码时需要的信噪比(dB) 编码时需要的 信噪比(dB)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19 信道编码定理与信道容量信道编码定理与信道容量 信道编码定理 任意离散输入无记忆平稳有噪信道都有一个被称为信 道容量的值C,它标志着信道传输能力的上限,只要 信息传输速率RC,就存在一种编码方式,当平均码 长足够大时,译码错误概率可以做到任意小;反之, 则无论采用何种编码方式也不可能保证错误

12、概率任意 小。 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定义为信道输入与信道输出的互信息,它表 征了信道可靠传输的最大速率。 这个容量仅在输入服从高斯分布的情况下可以达到。 如果输入信号调制受限,那么容量将会小于上面这个 值。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20 信道编码定理与信道容量信道编码定理与信道容量 BSC 对转移概率为p的二进制对称信道而言,当输入 等概时,互信息取得最大值,信道容量为 其中 是二元熵函数。 BEC 对于删余概率为p的二进制删除信道,其信道 容量为 Lecture 2 基本概念 信道编码理论 信道编码定理信道容量信道编码定理信道容量 AWGN 设AWGN信道带宽受限于-W, W,噪声双边功率谱密度 为N0/2,信号功率为P,则 BIAWGN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