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杀婴行为.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4122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6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的杀婴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动物的杀婴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动物的杀婴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动物的杀婴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动物的杀婴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的杀婴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的杀婴行为.(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界存在着相当激烈的竞争。既发生在种间,又发生在种内,甚至连具有亲缘关系的父母、兄弟之间也存在着血腥的杀戮。亲杀行为并不是生物界所共有的一种必然现象,它往往是伴随着食物的短缺,生存空间的相对缩小,优势个体的保留以及对领袖地位的占有而产生的。这里充满着比自然界普通的捕食更为残酷与血腥的气息,依偎的亲情,似乎在生存的渴求下而淡忘。1、雄狮的杀婴行为在狮子的社会群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幕:两只雄狮为争取在这一群体中的霸主地位而展开了殊死搏斗。一旦老狮王被取代了,新狮王便会急于生育新的一批后代,而原先群体中留下的后代往往就成了新的社群迅速交配的障碍,它们的命运大多是被新人主的雄狮咬死。这时母狮似乎成

2、了真正意义上的受害者,它们既要保护自己的幼仔不被新狮王屠杀,又要顺从于新狮王。当然,作为新狮王势力的象征,母狮自然不会遭到伤害,可以暂时保全幼狮。母狮往往为提防新狮王的伺机袭击,会将幼狮藏到一个隐蔽之处,不过这一举动常常是徒劳的,新狮王仍可找出幼狮咬死并丢弃。一、配偶资源竞争2、老鼠的杀婴行为此外,成年雄性老鼠的做法似乎比狮子更为彻底。新鼠王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使正在怀孕的雌性老鼠流产,并立即进入发情期。老鼠对“新王国”的征服比起狮子来显得更为精明与迫不及待!3、猴的杀婴行为25年前,哈佛大学的女研究生莎拉哈迪翻山越岭来到印度干旱、荒凉的阿布山区,开始研究印度哈努曼叶猴。长着一张黑脸、身体

3、呈沙色的哈努曼叶猴在当地被人尊为神灵,人们碰到它们时常常会施舍一些食物给它们吃。渐渐地,猴子们便聚集到了城镇附近,种群密度急遽膨胀,猴群过剩的结果直接导致了非正常暴力行为的增多。栖息在阿布山区的哈努曼叶猴群体组织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一只雄猴(个别情况下有两只雄猴)与一群雌猴以及它们的子女生活在一起,雌性幼猴长大后仍留在本群内,雄性幼猴长大后则须离开本族群。另一类是由离开原族群的雄猴所组成的小帮群。哈迪看到的情景是,在一个猴群里,猴子们熙熙攘攘地挤作一团,幼猴四处玩耍,忽儿蹦到雄猴的背上,忽儿拉拉雄猴的尾巴。雄猴显得冷漠,但基本上还能容忍这些顽皮的小家伙的骚扰。偶尔雄猴也会被惹恼,但并没有发展到

4、要对幼猴动粗的程度。不过,当有外来者试图进入猴群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外来者要么是来自雄猴帮群的雄猴,要么是来自另一个族群的雄猴。原来掌控一群雌猴的雄性猴王将受到外来者的攻击,最终会被赶出猴群。哈迪亲眼见证了许多发生在猴群中的“政变”行为。她还发现,当原猴王被赶出猴群后,新猴王经常追逐猴群里的幼猴,而这些幼猴都是原猴王的孩子,不久后一些幼猴就会神秘地消失,而接下来篡位者就开始与雌猴进行交配了。虽然哈迪没有亲眼看见幼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一位当地人告诉她,他曾目睹一只雄猴杀死了一只幼猴。哈迪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使她突然明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当一只雌叶猴哺育孩子时,它是无法怀孕的;而当它停止哺乳孩

5、子后,就有可能怀孕。因此,如果雄猴杀死了雌猴的孩子那些与它没有血缘关系的幼猴,雌猴就有可能怀上雄猴自己的孩子托马斯叶猴鸟类:杀死雌鸟的实验4、普氏野马雄性杀婴行为2001年8月在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进行普氏野马(Equusprzewalskii)在中国的首次重引入放归实验。在放归初期,放归普氏野马的野外种群数量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由于放归初期繁殖群头马的频繁更替,野外新出生的部分幼驹死于头马的杀婴。2003年4月至2005年11月在野外共出生13匹幼驹,新生幼驹的死亡率46%,死于头马杀婴的个体占全部新生个体的38.5%占全体死亡个体的83.3%,雄性杀婴行为是制约放归野马种群增长的主

6、要因素,降低繁殖群头马的更替的频率是提高新生幼驹存活率的根本所在。5、麋鹿的“杀婴”行为麋鹿的发情期,动情的公鹿正急火火地追逐同样进入性兴奋期的母鹿。遗憾的是,一些今年春天繁殖的小鹿,本来已该断奶,却迟迟不愿离开妈妈,还跟着母鹿要奶吃。专横的鹿王可不管那一套,母鹿带仔哺乳势必会影响她发情交配,这怎能令鹿王容忍。一般情况下,公鹿只是粗声大气地吼叫两声,把小鹿吓跑了事,可是,个别小鹿恋母过甚,宁着不走,那公鹿可就不客气了,因为他那项上之角可不是吃素的,对胆敢染指其妻妾的别的公鹿是该出角时就出角,可惜,今天这只不识相的小鹿也同样地遭此厄运了。6、象鼻豚的杀婴行为据文献记载,1996年至1997年短短

7、一年的时间里,在美国弗吉尼亚海滩上曾出现过9只幼年象鼻豚的尸体,其受伤处几乎相同,都是内脏破裂,大面积骨折。随后的研究表明,这些幼豚是受到雄性成年海豚猛烈攻击致死,原因可能与狮子杀婴相似。雌性海豚在丧子后一至两周内,便可重新与雄性海豚交配。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杀婴可能是促使雌性个体从哺乳期个体重新变为交配期个体的一种方法。我们也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幼年个体对成年雌性个体的哺育能力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反馈,而且在这一转变过程发生之前,往往会出现成年雄性个体间为争夺领地或霸主地位而进行的激烈的争夺与竞争,甚至一方在决斗中丢掉性命。二、资源环境的恶化在外界条件恶劣,食物短缺的情况下,一些动物为了使更多具

8、有生命力的幼体存活下来,成年母亲往往会挑选幼体中比较弱小,缺乏活力的个体,杀死后与其他幼仔共同分食以渡过难关。1、大型猫科动物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动物园引进新的繁育技术使得老虎或者狮子一次繁殖了好多只,然而不久就相继夭折,存活下来的岌岌可危。尤其是当媒体大肆报道之后,悲剧常常发生。其实,老虎或者狮子身困囚笼,天天受到游人的骚扰,本身就已经处在焦躁紧张的状态,在受到惊扰后,往往会担心自己的孩子遭受厄运,而自己又无法带着那么多的幼仔逃跑,只好自己吃掉,如果无路可逃,很有可能全部杀死。或许我们人类的好奇心在这里又一次酿成了苦果!2、狐狸的杀婴行为狐狸家族就是依靠这种办法渡过饥荒时期的。如果食物

9、依然缺乏,在剩下的幼仔中,最弱的一只又将成为大家的牺牲品,以此下去,直到找到食物。3、老鼠的杀婴行为老鼠好像并不是受食物的限制,而是从营养学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的。当雌性老鼠在产下一窝幼鼠后会挑出其中较弱的自己吃,这样既可集中精力将身强力壮的幼鼠抚养好,又能在生育后及时补充高蛋白的食物,恢复体力,为将来寻找食物,抚养小鼠奠定早期的营养基础。4、河鲈的杀婴行为狐狸和老鼠的行为似乎情有可原,毕竟前者是为了生存,后者是为了更好地抚育后代,各自都做出牺牲。然而,有一种叫做河鲈的鱼类,它们的做法却更让人“切齿”。成年河鲈由于体积庞大、口阔,无法捕食到水中的微生物及藻类,但它们有着自己的生存方法:它们一次可

10、以产出4000枚至5000枚的卵,成熟后变为小鱼,这些小鱼体小口微,很容易捕捉到水中的微生物与藻类,并且迅速长大,成年的河鲈就是以这些幼鱼为食而生存的。由于子女数目庞大,吃掉一批后又成长出一批,从而使种的数量不断延续。5、虎鲨鱼幼仔间的残杀行为除了杀婴行为外,亲杀行为还包括幼仔间展开的生存竞争(归为幼体相食的侵略行为)。毕竟父母的精力有限,为获得更多的食物与照料,有的甚至在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了互相残杀。虎鲨的幼鱼在出生之前就已经长出了锋利的牙齿,而雌性虎鲨一次体内会产几百条幼鲨,然而真正能够产出的只有一条。可以想象,这条产出的虎鲨,要经过多少次的激烈搏杀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当它降临于世的一刹那,

11、就已经成为一名出众的猎手了。6、鸟类幼仔间的残杀行为白鹭一次只产三只蛋,前两只分别含有大量的生长激素和其他一些有助于它们生长的化学物质,而第三只蛋获得的生长激素却只有前者的一半。这些物质决定了白鹭幼鸟的好斗性,当三只蛋正常孵化,幼鸟正常生长时,前两只由于获得了较多的生长物,好斗性较强,会将第三只幼鸟杀死。如果前两只中有一只夭折,第三只幼鸟便能够正常生长下去。不难看出,这种情况下第三只蛋只是白鹭妈妈为自己能够正常哺育两只幼鸟而生下的“备用蛋”。7、蜜蜂的杀婴行为蜜蜂的王国看上去非常和谐,蜂王不停地生产下一代,工蜂则放弃生育,一心一意照看蜂王的下一代,让整个蜜蜂社会正常地运转。然而,蜜蜂社会存在着

12、相当大的潜在冲突,存在着相当残忍的杀婴行为,存在着相当粗暴的监督手段。但是有时候,这一切手段都失去了作用,整个蜜蜂社会出现无政府状态,工蜂只管自己的孩子,不再照看蜂王的下一代。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本奥德洛伊德研究蜜蜂的社会已经有10多年,他说,如果蜜蜂社会出现了上述情况,那么整个社会的崩溃就不可避免了,当然这种现象极为罕见。经过多10多年努力,他的研究小组现在终于了解了一些蜜蜂社会瘫痪的原因,他们相信,遗传基因在其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性别决定亲不亲本奥德洛伊德说,如果把蜜蜂分成奉献型和自私型,把它们的基因也分成自私的和奉献的,问题就有了眉目。早在40年前,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威廉汉米尔顿就提出,

13、在蜜蜂、蚂蚁等昆虫的社会里,决定自私或者奉献的关键,是在基因上的亲密程度。如果有一种利他的基因在社会中得到比较多的分摊,那么这种基因的延续就比较容易。本奥德洛伊德说,在蜜蜂社会中,决定性别的方式,与这种基因传播大有关系。蜜蜂们决定下一代性别的方式叫“膜翅类昆虫”方式。其中,雌性蜜蜂带有两条染色体,而由未经授精的雄性蜜蜂只有一条染色体,这样产生的下一代,基因与性别的关系就很特殊了。如果用0和1作为衡量尺度,0代表下一代与上一代毫不相似,1代表下一代与上一代完全相似,那么我们看到:蜜蜂妈妈对蜜蜂女儿的基因遗传为0.5蜜蜂姐妹之间相似基因程度达到0.75蜜蜂兄妹之间相似程度为0.25。蜜蜂社会中,工

14、蜂绝大多数是蜂王雌性的第一后代,他们之间是姐妹,一只工蜂与姐妹下一代之间的基因相似程度为0.750.50.375工蜂与兄弟(蜂王的雄性第一后代,蜂王未受精的卵石男孩)的下一代之间的基因相似程度为0.50.50.25。工蜂的直接后代与工蜂的基因相似程度为0.5与下一代关系越亲密,工蜂对它们的付出关心就越大,这便是工蜂自私自利的最根本原因,蜜蜂社会的利害冲突也许是由此而来的。但是,如果蜂王有好几个性伴侣,就稀释了工蜂姐妹们的基因关系,而工蜂与蜂王的孩子们的亲密关系就得到提升,工蜂与它姐妹的孩子们的基因关系就会降低,此时,工蜂会把比较多的精力放在照看蜂王的孩子们,同时,工蜂与工蜂之间变成了监督关系,

15、不允许私自生产下一代,对于偷偷产卵的工蜂群起而攻之,并且会把偷产卵吃掉。110000偷生儿幸存上世纪8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生物学家弗朗西斯赖特尼克斯发现,工蜂不能交配。但是,他也注意到,在一窝蜂当中,也存在几个调皮捣蛋的工蜂,偷偷地生下未经授精的卵,通常的结果是,这些调皮捣蛋的工蜂遭到围攻,卵被吃掉。尽管一窝蜂当中只有7的工蜂偷偷产卵,但是只有万分之一的孩子(男孩)幸存。弗朗西斯赖特尼克斯发现,在蜜蜂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存在一些不具备密码特征的片断,这些片段不是遗传因子,但是由于它们容易在基因组中找到,在遗传中也会有一些表现。于是2000年弗朗西斯赖特尼克斯用黄蜂进行实验,黄蜂的蜂王可进行多次

16、交配。如果蜂王只进行一次交配,所有的工蜂都能够顺利地生产下一代,但是如果工蜂交配多次,所有的工蜂基本上就没有生产下一代的可能,这其中起作用的可能就是杀婴政策。但问题是执行杀婴政策的工蜂如何区别哪些是蜂王产的卵,哪些是工蜂偷偷产的卵呢?最近研究小组终于有了新的发现:蜜蜂体内杜氏腺体直接联系着生殖器,对每一个产下的卵都分泌一种特殊的气味,蜂王的分泌物中脂含量很高,二十碳醇含量很低。即便蜂王死亡,取而代之的工蜂一时间还不能达到蜂王分泌的脂浓度。不过他也发现,那些调皮捣蛋的工蜂通常脂浓度较高,比较容易以假乱真,但是他们通常都逃不过杀婴者,只有当整个蜜蜂社会出了问题,以假乱真才会得逞。遗传在起作用奥德洛伊德发现,蜜蜂社会出现无政府状态的前提是集中条件巧合。他发现的两个出了问题的蜜蜂社会每一个都有10多只调皮捣蛋的工蜂。而在他专门养的蜂群中,40的工蜂都是调皮捣蛋的。他发现,产卵和分辨已经产下的卵是由不同的遗传机制控制的,工蜂产的卵马上就会被其他工蜂吃掉,但是如果把这些卵移植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