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范本)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091446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范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范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范本)(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 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政绩是施政者之业绩。政绩是智慧的结晶、素质的展示、能力的反映、奋斗的结果,是衡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水平和作为的重要标尺。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是我们党执政兴国为民的题中之义,是党的领导干部履行宗旨义务、实现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创造无愧时代要求、人民期望的业绩。 一、从儒家的“三不朽”说起儒家提倡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立德,就是要有好的德性,为人师表,做人楷模。孔子说: “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孔子把掌权者的道德

2、状况比为风,把民众的道德状况比作草,认为风往哪边吹,草就会向哪边倒。“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草也”;“官德降,民风乱”。官吏、行政人员直接掌握权力,其道德风貌为大众关注,起着示范效应和导向功能,影响着民德民风。故历代都要求官吏们“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范仲淹先忧后乐,张载民胞物与,均主张用大我压小我、小我为大我,非常高风亮节。历史上的许多人,像吕蒙正,当了宰相,生活仍然很清苦,包公也是清俭到了极点。讲儒家文化,包公成了一个标杆。宋朝的赵清献,人称铁面御史,对谁都不买账,做官清正,政简刑清,监牢里无犯人。历代诸多名臣都很节俭

3、,有的死后连棺材都买不起。这就是俭的典型,也是德的一面,树立了好的风范。立功,就是要多行善事、为民谋利,以流芳千古。中国古代,有一种谥法,就是给一个人死后的定论。过去为官的,最怕留下身后骂名,连累子孙抬不起头。皇帝死了,由大臣集议,史官作评语,来进行褒贬。像汉朝的文帝、武帝,称谓“文”、“武”,就是谥号。“哀帝”就惨了,“献帝”也有悲哀之意。王阳明加谥为“文成”,曾国藩称曾文正公,“文正”两字,是清朝给他的谥号。上下五千年历史,纵横十万里国土,死后能有“文成”、“文正”评语的,最多一二十个而已。所以中国人做官也好,做事也好,其精神目标,是要对后代负责。日本明治维新人物伊藤博文讲: “计利要计天

4、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就吸收了中国文化的东西。“急功近利图眼前,哪管他人骂不休”,“死后是非谁去管,生前拼命自宣传”,不是我们的文化,不是我们的追求。战国时期,秦蜀郡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了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自从有了这个扬子江上游的伟大工程之后,2250多年来,才有了成都天府之国的五业兴旺。李冰父子的千秋功业,实在可作为名臣出山从政的最好典范。苏轼的安澜西湖,李春等人的河北赵州桥,也都是功德无量、惠泽后人的政绩工程。立言,就是留下好的思想、著作、文字作品,供后人研究、欣赏。中国历史上,文哲、文史、文政不分的情况比较多。许多诗人、文学家兼为哲学家、政治家

5、,历史学家也同时是文学家、哲学家,大政治家为大文豪的也不少。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就涉及哲学问题。司马迁的史记,是集哲理之大成。唐代的诗很兴盛,与唐太宗的喜好有关,明代的对联繁荣,与朱元璋的偏爱有关。古人有言: “但在流传不在多”。清代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虽学识渊博,但少有著述。他认为“世间的道理与世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所以,纪晓岚一生中,只编书不写书。诸葛亮一生,虽不以文章名世,但他的两篇出师表,非文学的文学作品,却成为千古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立之言,要

6、留传下去,并非易事。拿现在来说,几十年来,不知出版了多少著作,但能放到书架上保留二三十年的,又有几本书?尤其是如今流行的文章,有的没人看,有的看完就丢,只有几分钟的寿命。所以立言留传是很难的,清代诗人吴梅村说的不错: “饱食终何用,难全不朽名”。这三不朽,是一种理想境界,一种价值追求。能一立者不错,能两立者更好,能三立者最佳。事功、道德、文章,实难兼备,不必太苛,最重要的是有真实感,有可靠性,有生命力。有的人,可以做官,未必能为人;有的人,只可谈其文,不必说其人;有的人,大可说其人,不必论其学。人才到底是难三全的。 二、我们为什么要发展发展的道理,可以讲出千万条,归根结底,就一条,是为了人。人

7、要生存,就要生活。要生活,就必须生产。马克思把这个命题,作为考察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确立了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这种生产劳动,一是以人类为主体。人类按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及其发展为尺度,去认识、评价并改造一切客体,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二是以自然page为对象。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自然界也就纳入了实践的范畴,成为人类存在的组成部分。三是以社会为依托。人们在生产中不只是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相互间也要发生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种社会联系和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把对客观的经济规律的研究和对人的关注的价值

8、取向结合起来,把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考察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有机统一起来,从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发展条件的角度,确立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进而形成了科学的发展思想。要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曾论述过,资本主义生产是把物作为目的,人作为手段,而在原始社会人是生产目的,生产是为人的生存需要服务的。共产主义社会要扬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又重新把人作为生产目的。“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社会的进步,意味着人本身的发展。离开了人的需要的满足,社会文明就失去了意义,历史进步就失去了内容。所谓人本身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 人的能力即体力、智力的发展,人的关系即社

9、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这不仅指出了发展的目的,而且阐述了其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要摆正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实中有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为了谈自然而谈自然,也有人为了谈社会而谈社会;一种倾向是为了谈社会,而抛开自然,只承认历史辩证法,不承认自然辩证法,谈人时就抛开社会,就人谈人。这两种倾向都割裂了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

10、的基础和前提,人是社会的主体,自在的自然只有转化为人化自然,对人、对社会才有意义。人的生活并不像动物那样简单地依赖自然界,人能够通过实践改变旧的环境并改变人类自身,由此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自身的发展。自然可以被人化,但人改造自然时,又不能不服从自然规律。要力促社会有机体内部的协调发展。马克思把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看作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的基础,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具有制约作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水平,又是人自身能力的体现。如果片面强调物质生产的作用,就会把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尺度,可能会以牺牲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也会造

11、成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离开对人的作用,任何物质产品也都失去意义。如果片面强调精神生产的重要,忽视物质生产的基础作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反而使精神生产本身受到影响。离开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协调一致,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发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发展要采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人类不仅要控制自然,更要学会控制自身;发展要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但不能单打一,应全面协调,实现社会的健全发育和健康成长。传统发展观所关注的,只是如何发展得更快,而对于“为了什么发展”和“怎

12、样才是好的发展”这样的价值论问题,是不甚关心的。我们今天讲科学的发展观,讲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把发展导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这也是现阶段执政为民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应当追求什么样的政绩选拔干部、评价人才,要看德才、看政绩、凭公认。这与过去看来头、重感情、靠关系相比,是一大进步。政绩,是执政兴国宗旨的要求,是认识改造世界的成果,其中蕴含着理想信念、思想境界、价值追求,展示着知识、智慧和能力,渗透着拚搏、辛劳和汗水。不看文凭看水平,不唯资历唯真才,不重关系重业绩,是一种科学导向,是一种正面激励,有助于把人们的精力和追求导入正确轨道,促进干部的健

13、康成长和事业的有序发展。所以,我们应当理直气壮讲政绩,励精图治创政绩,以政绩评是非、论成败、定取舍,用政绩造福人民、振兴祖国。重政绩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按照立党为公的初衷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所要获取的,应当是群众受益、群众满意的政绩,是经得起时间和竞争检验的政绩,是有利于当代人和后代人“代际”衔接的政绩,是物质、精神、政治、生态等文明协调的政绩,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政绩。具体来讲,我们所要追求的政绩应当是: 群众满意的政绩。“天地之中人为贵,万物之中人为灵”。我们所以立党、所以执政,就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人民群众不仅是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政绩评价的

14、最高裁决者。纵观历史,中国的百姓始终顺天之则,非常善良,只要你能做到如孟子说的“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也就知足了,除非是你使他们真的受不了,走投无路了,否则,你做你的官,与他毫不相关。吃饭大如天。国家的支用,都靠纳税而来。政府财用不足,就增加税收。明朝末年最严重,这个税,那个税,弄到“民怨沸腾”。老百姓受不了,对政府没感情了,到了这种程度,实在难以收拾。管子说: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礼义兴”。这话无论古今中外,都是站得住的。有人讲,最大的是穷人,连裤子都没得穿了,还怕什么,被逼无路,就要造反、拼命了。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最简单扼要的,不外中国的四个字安居乐业。所以,让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最重要的。群众的衣食住行,是政绩的具体体现,人民的喜怒哀乐,是政绩的真实写照。群众向往的小康,是一种能够触摸的幸福生活。而非喊在嘴上、写在纸上、可望不可及的“数字小康”。那种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不怕群众不答应,就怕领导不认可,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是一种有害的政绩观。追求政绩的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