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故事三则(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鄂教版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07978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故事三则(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故事三则(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故事三则(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故事三则(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故事三则(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鄂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故事三则(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4《故事三则(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鄂教版(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诸、丧、食、袂、辑、啖、危坐”。(2)掌握准确翻译文言文的技巧。(3)理解三则故事的寓意。(4)学主人公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5)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了解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人有其宝作者简介左传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背景资料许衡,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想家,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许衡对汉、蒙文化交

2、流融合功不可磨。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他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

3、,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题目解说人有其宝这则故事,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题目的意思是各人拥有各自的宝物。赞扬了子罕不贪。告诉我们“不贪”比玉更宝贵。人有其宝正音读人有其宝词语注释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把它,相当于“之于”不介词,把。后面省略“之”(以之示玉人)认为是中间省略“之”(以之为)谦词,胆敢,冒昧当作丧失,失去给比得上有人介词,把如果给看当作介词,把把。后面省略“之”代词,自己人有其宝特殊句式的翻译省略句1.以(之)示玉人,玉人以(之)为

4、宝也。把(它)给琢玉的人看,琢玉的人认为(它)是宝。2.若以(之)与我,皆丧宝也。如果把(它)给我,我们都失去了宝贝。3.“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我把它给玉匠看,玉匠认为它是宝贝,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文言知识梳理虚词玉人以为宝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以示玉人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以待饥者而食之以故东徙动词,认为介词,把来,表目的因为内容解读宋人献玉,是因为觉得此玉珍贵。“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玉人”自然是识宝的内行,内行“以为宝也”,此物自然价值连城。在宋人眼中,如此宝玉才真能匹配子罕。然而,在子罕那里,此玉却成了一块人品的试金石:面对唾手可得的宝物,神色

5、自若,毫不动心,子罕的高尚就在于“我以不贪为宝”,两相比较,子罕的赤子情怀喷薄而出,跃然纸上。特色赏析人有其宝故事短小,却含义隽永,成功的关键在于叙事的取舍得当。从整个事件来看,头绪应该说是较为复杂的:既有献玉就会有献玉的原因,就该有对“玉”的细部刻画,就应该有见面时的寒暄但是故事却都一一回避,除开必须交代的人名之外,只用“得玉”、“献”、“弗受”几个词语就将整个事件叙述的明明白白。这不能不说叙事者笔法的高明。但作者却也并非一切都“简”,虽然字数不多,却有几处描写:一是“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二是子罕的回答。这些语言描写,前者表现了“玉”的珍贵,后者则表现了子罕的品行与操守,可谓

6、“点睛”之笔。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品析:子罕首先从正面阐明自己以不贪为宝物,宋人以玉为宝物,说明两者区分宝物的标准不同;接着从反面说明两者都丧失了宝物;最后说明不如各人拥有各自的宝物。可见,子罕是在追求一种为人的操守,追求道德的完善。启迪人有其宝人有其宝告诉我们:告诉我们:做官要清廉,洁身自做官要清廉,洁身自好,不取非分之物。好,不取非分之物。嗟(ji)来之食礼记作者简介礼记简介。为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内容讲述哲理及礼仪法度,其性质为先秦儒家言礼之丛书。现今礼记即小戴记。题目解说嗟来之食这个故事,选自礼记檀弓,意思是不吃带有侮辱性的东西,启示

7、人们:做人要有骨气,不应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嗟(ji)来之食礼记齐大饥,黔(qin)敖为食(sh)于路,以待饥者而食(s)之。有饥者,蒙袂(me)辑(j)屦(j),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试之曰:“予唯不食(sh)嗟来之食(sh),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sh)而死。正正音音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饥荒动词,做来,表目的把食物给人吃,作动词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的样子递给端喂含有轻蔑侮辱的

8、意思瞪大看吃。动词因为名词,食物食物,名词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此,这种地步此,这种地步辞谢辞谢指代施舍指代施舍吃黔敖为食于路左奉食予唯不食嗟来之食食以待饿者而食之嗟,来食予唯不食嗟来之食终不食而死名词,食物动词,把食物给人吃动词,吃文言知识梳理一词多义嗟来之食此文一开头就交代故事背景,“齐大饥”三字似乎看到了齐国因天灾而饥号遍野的惨苦景象,也为“饥者”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当“蒙袂辑屦,贸贸然来”的“饥者”出现时,黔敖应该说并没有表现出故意的轻视,“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也只是“惯”而已。但饥者却“扬其目而视”反应强烈,谢绝施舍,“终不食而死”。内容解读“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

9、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表现出硬朗与坚毅,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当然,对于黔敖来说,也让我们得到了思考,作为一个有爱心的“富人”,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否则必然失去“行善”的意义;对接受帮助一方来说,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嗟来之食故事不足100字,却生动的刻画了“饥者”的丰满形象。关键在于细节刻画的成功;“齐大饥”,交代了背景,表现了饥饿的程度;“蒙袂辑屦”,则刻画了饥者的困窘处境;“扬其目而视之”,更是让饥者“硬朗”的神韵跃然而出。人物对

10、话虽然只有简单数言,却也字字珠玑,有着深厚的意蕴:“嗟,来食!”显黔敖的神态;而饥者的回答既交代了饥饿的原因,又表现了人物的精神。这种白描的手法看似简单,却余香悠悠。特色赏析扬其目而视之曰。品析:“扬”、“视”两个动词,传神地刻画了饥者虽饥得慌,但对别人轻蔑自己的言行,却十分反感,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动作描写,突出了饥者的硬朗与坚毅,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嗟来之食的启迪嗟来之食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骨气,维嗟来之食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骨气,维护尊严,不取施舍之物。护尊严,不取施舍之物。嗟来之食拓展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则是它内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儒家思想倡导

11、“士可杀不可辱”的思想境界,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无不深受这种思想的熏陶。嗟来之食拓展不食周粟而亡的伯夷宁去北海牧羊而不愿变节的苏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拒领美国救济粮而活活饿死的朱自清这些人一一为人们所歌颂赞扬,成为一代楷模受人敬仰。不食周粟伯夷、叔齐都是殷代孤竹国国君之子。国君死后,兄弟二人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继承王位,最后双双弃国而逃。后来姜子牙告诉他们商亡周立,伯夷、叔齐当时掩面大哭,遂进入首阳山隐居,决心不食周粟,以野菜为粮。后有一妇人对他们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兄弟二人听后什么也不吃,后来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

12、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苏武牧羊公元前100年,汉朝皇帝为了向匈奴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

13、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苏武不从。单于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他,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你不投降,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就让你回到中原去。”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汉朝的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彼时,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

14、民族气节。拒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后,大肆搜刮,物价飞涨,老百姓苦不堪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也背了一身的债,冬天里连一件棉衣都做不起,一家人只能喝稀粥度日。他的小儿子因营养不良而夭亡了。反动政府知道朱自清很有学问,几次请他出来做官,许给很高的薪水,可是他抱定主意,不做反动派的官,一次又一次拒绝了。国民党担心大学教授造反,给他们发了面粉配给证,低价供给美国“援助”的面粉。为了抗议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北京一百多个教授发表声明不买美援面粉。朱自清毫不犹豫地在声明上签了字,并对妻子说:“人穷志不穷,我们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决不乞求美国的所谓恩赐。”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重病不幸去世了,临终前振足气力对妻子说:“有一件事必须记住,我是在拒绝购买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过字的,你们即使饿死,也不要买它。”妻子含着泪点点头,朱自清欣慰地含笑闭上了眼睛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是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的座右铭,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徐悲鸿在洋人面前没有丝毫奴颜媚骨。他20岁成名,被法国犹太富翁看中,专邀他到“哈同花园”画像,在优厚的待遇面前,他断然拒绝,保持了“江南布衣”的本色;在赴法留学专攻美术期间,他遭到了洋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