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概论》(1)先秦诸子的兴起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706311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概论》(1)先秦诸子的兴起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先秦诸子概论》(1)先秦诸子的兴起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先秦诸子概论》(1)先秦诸子的兴起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先秦诸子概论》(1)先秦诸子的兴起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先秦诸子概论》(1)先秦诸子的兴起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概论》(1)先秦诸子的兴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概论》(1)先秦诸子的兴起(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秦诸子概论 第一讲 先秦诸子的兴起 人文学院文化教育中心 孔德立 2011年9月30日 (一)什么是先秦诸子? (二)先秦诸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三) 我们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导语 中国古代学术兴起的标志 “轴心时代”中国的思想枢纽 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活水 文化中国的重要组成 导语 从国博孔子像谈起 2011年1月11日立于国博北门 官方媒体报道:“国家博物馆北广场有着特殊的 地理位置,国博作为积累与承传中国历史文化的国 家最高殿堂,理应为这一重要区域增添光彩,增加 与这一宏伟而庄严的建筑相应的文化含量。” 2011年4月20日移至馆内西侧北庭院 官方理由:该雕塑园将陆续安放中华文化

2、名人塑 像,第一尊完成的是孔子像。此前,因庭院建设工 程未完工,孔子塑像暂安放在国博北门外小广场。 目前,庭院建设已竣工,按设计方案,将孔子塑像 移至国博西侧北庭院内。 辜鸿铭(1857-1928) 辜汤生,字鸿铭。祖籍福建省同 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 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 ”,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 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原 名春秋大义) 辜鸿铭的启示辜鸿铭的辫子.f4v 如何看待孔子.f4v 一、轴心时代 雅斯贝尔斯 (1883-1969) Karl Theodor aspers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 家、神学家、精神 病学家。 一、轴心时代

3、(一)何谓轴心时代 1949年出版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书中提出著名 的命题: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这 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 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 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 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 子。这些伟大的神学家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 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一、轴心时代 (一)何谓轴心时代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 间有千山

4、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 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 、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 、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 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 不同的文化形态。 (二)哲学的突破(轴心时代的主题) 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世界思想史上出现 了有史以来的最深刻变革,希腊、以色列、印度和 中国四大古代文明,都曾先后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 哲学的突破”。 韦伯的宗教学著作与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帕森思( Talcott Pa

5、rsons)对“哲学的突破”的内涵做了详细阐 释。 一、轴心时代 (二)哲学的突破(轴心时代的主题) “哲学的突破”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 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的层次之高 ,则是从来都未曾有的。(余英时 ) 一、轴心时代 (三)西方“哲学的突破” 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许多 伟大的哲学家,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理性认知和文化 奠定了基础,哲学、科学、以至神学都跳不出它的 笼罩。 苏格拉底与希腊哲学的转向。苏格拉底哲学的最亲 切之处在于对人的心灵的信赖,能够体证和反省“美 ”“善”“大”(伟大)等价值的人的心灵在他看来正是 通向所谓世界目的或宇宙的要津。 一、

6、轴心时代 (三)西方“哲学的突破” 印度的突破产生了知识阶层间的一种宗教哲学,其 中心观念为业报与灵魂转世,并视经验世界、实际 人生为“虚幻”。随之而来的则是印度教和佛教中种 种极端的解脱之说。 佛教的创立、传播及影响 当今世界佛教徒3.6亿人。 一、轴心时代 (三)西方“哲学的突破” 以色列“哲学的突破”以旧约为背景,通过“先知 运动”清晰塑造了上帝作为造物主的普遍观念。上帝 不但创造了宇宙,还创造了人类。超越的上帝主宰 人类的全部观念,从此人类要依赖上帝,推行上帝 旨意。这种观念从此贯穿于犹太教、基督教、以至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中。此种观念与基督教中的希 腊因子相混合,构成了西方文明的主要

7、文化基础。 一、轴心时代 (三)西方“哲学的突破” 犹太教是“命运”之教,基督教已经是“境界”之教。 从旧约到新约,上帝由全能全知进到全能 全知全善,对上帝信仰的主导内涵从“命运”期待转 向“境界”追求。 当今全世界基督教徒20亿人。 一、轴心时代 (四)东方“哲学的突破” “哲学的突破”时期,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等大批 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中国的“突破”相比其他 古代文明表现得最为“温和”。 中国的“政教合一”,伦理、道德与宗教的混合体。 一、轴心时代 (五)造成东西方不同的“哲学的突破”的原因 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方式 1、野蛮世界式的(

8、非西方式的)【连续性的】 文明 2、野蛮西方式的【突破性的】文明 中国的文明演进的方式属于第一种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17页,文物出版社 1986年) 一、轴心时代 一、轴心时代 (五)造成东西方不同的“哲学的突破” 的原因 张光直根据近年的考古新发现指出,中国与 西方不同,其文明的最初聚集是通过政治手 段(国家社会)而不是技术突破来实现的。 (美术、神话与祭祀)从周朝的封建来 看,周代礼乐文明的传播确实不是依靠技术 突破,而是依靠政治手段进行的 。 中国文明的起源,其关键是政治权威的兴起与发 展。而政治权力的取得,主要依靠道德、宗教、 垄断稀有资源等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天地人 神沟通手

9、段的独占。 上天和祖先是知识的源泉 良渚文化祭坛 北京天坛 (一)三代文明的演进 先秦指秦朝统一中国以前的时期,包括传说中的三 皇五帝以及夏、商、周三代 在考古学上分别跨越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 代 夏、商、周不只是连续性的朝代更替,也是同时存 在的三个部族 巫觋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分别代表夏、商、 周三代的特征。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一)三代文明的演进 夏、商的神秘主义气息重,商代祭祀活动繁盛,统 治者企图通过祭祀来保持与天的联系,求得天的保 佑。 周代的礼乐文明就比较重视人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的价值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一)三代文明的演进 武王伐纣 1.天命转移

10、理论。天命从无德的商转移给有德的周, 是顺应民意。 2.安抚商朝遗民,武力镇压叛乱。 3.实行分封(封建)制度,封给周天子近族、功臣们 一定数量人口和土地,建立诸侯国。(分封204国, 其中姬姓53个)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一)三代文明的演进 分封的意义 西周封建的目的不是让同姓或功臣去享受,而是“以蕃屏周”, “为周室辅”。周天子给他们一定人口,把这些贵族和功臣散播 到各个战略据点,以此为中心,开国殖民。封建之初,带有很 强的武装开拓和殖民性质。各路诸侯所到之处,融合当地民众 ,传播周族礼乐文明,不断扩大华夏族的范围。 西周封建制度对于巩固政权、拓展疆土、传播礼乐文化起到了 重大作

11、用。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一)三代文明的演进 分封的意义 周天子通过“宗法制度”这个纽带,时常提醒诸侯国 要维护中央王朝的权威,另外,天子还通过定期巡 守广袤的领土,让诸侯国朝贡,来显示“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意义。天子 、诸侯、大夫、士是西周的贵族阶层,各个阶层在 祭祀、朝贡等方面有固定的班次,享受不同等级的 礼乐。不同等级之间不能僭越礼乐制度,否则会招 致天子的讨伐 。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一)三代文明的演进 世袭贵族社会的黄金时代 春秋时期贵族之间有一套严格的礼仪文化规范,这 是他们区别于庶民和周边夷狄民族的典型特征。夷 狄在当时经常向中原地

12、区进攻。为了保卫华夏族的 先进文化和农业生产不被夷狄所吞灭,齐桓公首先 率领中原诸国奋起抵抗。此外,齐桓公还代替天子 召集诸侯会盟,行使“礼乐征伐”大权,从而拉开了 争霸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霸政时期。 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到了霸政时 期就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一)三代文明的演进 世袭贵族社会的解体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下降,“礼崩乐坏”, 朝贡、巡守、礼乐制度统统失去了往日的秩序意义 。西周是世袭社会,官员依据血缘关系产生,而不 向社会开放。世袭社会是相对封闭的,社会等级之 间缺乏流动。 春秋世袭社会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被破坏而

13、解体, 战国时期随之出现了新的官僚制度,奠定了后世中 国传统社会的制度基础。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一)三代文明的演进 延续性的突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 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文化一直没有中断,所以,“轴心时 代”中国“哲学的突破”,没有出现古代希腊、以色列、印 度那样剧烈的变革,没有出现现实世界和超越世界的决 然对立。中国的“轴心时代”期间或此后,都注重历史的 连续性。虽然出现了“突破”,但是并非与春秋时代以前 的历史传统完全断裂。而士阶层的出现是哲学突破的重 要推动力量。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二)“

14、礼坏乐崩”与士的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士” 。“士”的出现是轴心时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事件 。早期的士属于低级贵族,有文士也有武士。他们 掌管大夫家族的基层事物。到了春秋时期,社会逐 渐由封闭转向流动,士可以上升为大夫,也可以下 降为庶民,士的流动为社会思想文化带来了活力。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二)“礼坏乐崩”与士的崛起 西周以前的文化掌握在王公贵族手中。由于士居于 贵族的最底部,并且承担具体的祭祀、相礼、外交 等事物,所以,士也是掌握文化的阶层。春秋时期 ,周天子身边掌握王官之学的乐人、礼官等高级知 识分子纷纷流向诸侯国或大夫家中,寻求新的出路 ,传统贵族的文

15、化品质也不断下降。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鲁国大夫孟僖子在临死前 ,嘱咐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礼。大夫开始向士学习 礼乐,可见其礼乐修养已经衰落。同时表明,文化 控制权逐渐转移到士的手中。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三)“道术将为天下裂” “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道术”的分裂正 是新文化、新思想创新的前提。贵族文化的下移和 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诸子百家的出现,也标志着 王官之学转变为诸子学,政教合一体制被打破。 由于诸子处在不同的阶层和文化背景之中,对“道术 ”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而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 二、王官之学向诸子学的演变 (一)先秦诸子的分类 荀子非十二子和庄子天下篇

16、已经开始对先秦诸 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评判。 1.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收录司马迁史记太史 公自序。 三、先秦诸子概述 (一)先秦诸子的分类 2.九流十家 刘歆的七略,在六家基础上,又增加了纵横、杂、农、小 说四家,这样就成了“十家”。由于小说家“街谈巷语、道听途 说者之所造也”,所以“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七略所列“十家”,以及除去小说家的“九家”,又称“九流 十家”(汉书班彪传)。 三、先秦诸子概述 (一)先秦诸子的分类 3.诸子百家 中国现存第一部目录学著作汉书艺文志,上承七略, 把凡是有著作流传下来的人物,统称为“诸子”,可见的共有“ 百八十九家”,著作“四千三百二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