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城诗歌四种意识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03339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324 大小: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顾城诗歌四种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24页
论顾城诗歌四种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24页
论顾城诗歌四种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24页
论顾城诗歌四种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324页
论顾城诗歌四种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3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顾城诗歌四种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顾城诗歌四种意识(3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顾城诗歌四种意识1、相关定义1.1、”时空意识”之概念描述 题目中的”意识”一词,是心理学、心理哲学的常用语。当说起意识时,实 际是指对某种现象的感觉及认识,是一种觉知、知晓状态。作为主体对一定对象 反映的意识有其制约因素并常伴随现象的变化而出现,环境变动、感情波动等无 不牵动意识变化。从这些制约因素中发现,意识的内容与形式并非单一的,包括 感觉、记忆、思考、情感与观念等等。其实,这些内容很明显呈现出感性与理性 层面的偏重。意识除了有外在刺激下动物的本能反映外,还包括主体对现象的感 受及由此引发的情感,此乃较感性层面;而于现象的思考以及进而形成的观念则 可归属于理性层面。 基于此,我们所谓时

2、空意识意指人们对时间流逝与空间变动的感觉与情感、 体验与思考。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诗歌中,这样的时空意识是诗人将感知 的时空特征外化在诗歌中予以表现,是在遵循物理的客观的时空形式和发挥创造 心灵的主观的时空形式背后体现、掺杂着主体的精神世界、思想心态、人格追求 与审美观念的时空意识。本文的时空概念大致坚持此意义范畴,但会有侧重,即 高新民认为:”任何意识形式,如相信、期望、思考、认为、知道都可以说是一种态度。”并指出意识在反 映对象时”总要受到主体当下的情绪、需要、愿望以及过去的经验、认知结构的制约”。分别见于人心与人 生:广义心灵哲学论纲第21、10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版。而在意识的形态中,自我意识 是最高形态,它就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分析与自我调控等”,故包括自我意识在内的意识应该也 有认识,体验,分析等广泛的内容。参见朱宝荣(,合理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2 1.2、时空意识之概念阐释 “时空” 一词多出现在哲学领域。在西方,对时空的研究往往围绕”物质”来 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运动时的存在方式是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只有 在时间和空间中,物质运动才能进行。而在中国,对时空问题的探讨则常常与”道” 或”元气”相结合在一起。先秦时期,老子、庄子、管子便对此做过精彩论述。 围绕”道”这一核心,老子阐述了宇宙之道,时

4、间恒定及不确定原理被智慧地描 述在”恍惚”之中;通过”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阐述了宇宙的有限 且闭合;老子将天、地、人与道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人性的宇宙观。庄子继 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体思想,认为宇宙无始无终,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时 空的相对性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这些颇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内容是其时空观念 中最具智慧的体现。管子最早把时间与空间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他认为物体空 间位置上的运动与时间的流逝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中的时空与哲学中的时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时空是理性意义上 的思考,诗歌时空需以此做为理论支撑。由于诗是情感的载体,是靠感性体验来 构筑意象、行写性情的形象

5、化艺术,因此诗歌时空是以哲学时空为基础,而又具 备感性思维特征的时空形式。关于”时空意识”,张红运在时空诗学中作了如 下界定:”人类在成长和肯定自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观照时间、空间的律动变 化,探索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底蕴,并将自我的生命与无始无终的时间和无边无际 的空间相对照,从而感悟到自我生命的短暂和自我存在的激小;进而再用时间的 永恒和空间的无限来反思人生,书写情怀、安顿心灵、造就完美的人格,并达到 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这就是所谓的时空意识,又可以叫做宇宙意识”气 2 第一章绪论 1.3、前言:诗歌悲剧意识的概念界定起悲剧意识,多数人并不熟悉。”悲剧意识”一词 起源于西方,正是这种起源给对

6、该词的理解带来了错误导向。所以一说起悲剧意识,人 们往往只想到西方悲剧和由悲剧建立起来的,波及整个艺术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悲剧意 识。更狭隘者,则只想到悲剧,或只想到与悲剧密不可分的悲剧意识。因此,要使我们 对概念获得应有的掌握,首先需对悲剧、悲剧性、悲剧意识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和解释。 悲剧是一个戏剧种类,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所反映的是现实 悲剧性。悲剧性是悲剧最核心的内容,它使悲剧具有最激动人心、最具持久性、含有 最深文化意义的力量。从生命哲学角度,学者程亚林先生做出这样的解释: “悲剧意识是对人类生命在世生存的悲壮性的意识。生命悲壮性是由人类 既有生存发展的强烈欲望又没有达到目

7、的的可靠能力,只能依凭追求生存发展 的意志和有局限性的能力冒险在世这一生存处境决定的。” 事实上,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文化把握。作为 文化意识一部分的悲剧意识,只要是成熟的,都有自己的形态、结构和内容,它的载体 主要是文学艺术。本篇论文所论及的悲剧意识,便是这种附着于文艺身上的、体现人生 命悲壮性的意识。如果要对悲剧意识进行界定的话,可以说,悲剧意识是由相反相成的 两极所组成的:一,悲剧意识把人的困境暴露出来,这种对困境的暴露本身就意味着一 种挑战;二,悲剧意识又把人的困境从形式上和情感上弥合起来,这种弥合也意味着对 挑战的应战。 西方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悲剧上。

8、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 到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基本上表现了西方文化悲剧意识的核心内 容及其丰富的外展。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虽然体现在各类文艺体裁中,但是就其主要体 现载体来说,应该算是诗歌。 “由于中国文化以诗文为文艺的最高价值,而元以前主要是诗(词、曲、骚、 赋皆诗之变衍),元以后诗的地位也未曾降低,倒是戏剧小说总是在与诗拉关系, 相比拟,想攀附上来。因此,中国的悲剧性艺术不是以戏剧而是以诗为核心的。 似可说,在典型地反映悲剧意识上,西方为悲剧,中国则为悲诗。” 能够认识到悲剧意识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站在理性的高度,但悲剧意识的产生却是 对理性叛离的结果。唐

9、代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重感性、重个性的时代。人在面对 社会、面对自然、面对生命的诸多矛盾、纠葛、纷扰等等会集于意识层面,外现出的, 程亚林.悲剧意识MI.第l页 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l.第2页 便是作家带有悲剧意识的诗作。社会各阶层中,文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敢于, 也善于将这种超越理性的人生观做以最直接的表达,中唐李贺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一2一 第一章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李贺的诗歌素来以悲凄、怪诞著称,其诗作从里到外都渗透着一股浓重的悲剧意识。 细读李贺生平不难发现,李贺生在一个极富悲剧意味的时代,其个人秉有着极具悲剧色 彩的性格,又遭遇了常人无法想像的悲剧

10、性厄运,最后以27岁的夭亡为生命划上了一 个悲剧性句号。”如果说科学的世界是人类理性的世界,那么艺术的世界就是人类情感 的世界、体验的世界。”李贺短暂的一生,一直在体验生命的悲苦,其诗歌中也便有 了悲苦的底蕴,可以说,社会、自身性格、人生际遇构成了李贺诗歌悲识意识的现实基 础和原因。 1.1社会因素 社会的动荡、人民的流离以及各种矛盾的激化,无疑会加重文学作品的悲剧感染力, 中唐时期也是如此。李贺生活在唐德宗贞元年间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元和年间是中唐 治情势变动剧烈的年代,藩镇割据表面虽有所收敛,实质上地方势力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愈来愈尖锐,藩势对唐王朝的威胁很大。同时,李唐朝廷内部,有识之士远离

11、君侧,朝 变得松弛,盛唐的清明治荡然无存。一股大厦将倾的危机感时刻浮现在文人的思想 意识里,这无疑构成了李贺文学作品悲剧意识的社会基础。 从唐代历史发展看,德宗、宪宗两朝较安史之乱的八年,社会经济发展有所进步, 史学上称之为”中兴”,其实所谓”中兴”只不过是当时人们的一种幻觉,就像伤口一 样,虽表面缝合,但是肌里的伤却是浮华表面所难以掩饰的。战争虽然平息,但战争 所带来的一切祸患都在漫延。 藩镇+战乱 安始之乱平定后,安史部下的一些将领投降后,就地被任命为节度使。如李宝臣、 田承嗣、李怀仙等等,这些人表面己降朝廷,但实际仍伺机作乱。史书记载: “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既则迫于利害之谋;

12、故其喜则连衡而 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弥乱,虽 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可不戒哉!” 当时,李唐的朝廷势力虽强于藩镇,但是朽势力掌权,战争中朝廷往往还是处于 劣势。藩镇的势力正像李贺描写的那样:”举头为城,掉尾为桂”(猛虎行),个 个兴师作乱。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第73页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方镇表序DB/oL.http:/ www.ebookoo7o耐lishi/down/24/xintangshu html 一3一 河南宜阳是李贺的家乡,在安史之乱中,该地区已经饱受战乱之苦,到贞无、元和 时期,又是割据的重要战场,人民的苦难就更加深重:”

13、时东钱民户,供军尤苦。车数 千乘,相错于路,牛皆馈军,民户多以驴耕。”战乱给农耕带来的灾难,李贺是耳闻 目睹的。所以在南园十三首 其五中,他以十分沉痛的心情,渴望奋力从戎,为国 建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在这一时期,匡时济世是有识之土的共同理想。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 都致力于修葺朝纲,拯民众于水火的大业,然而个人的努力终究扭转不了时代的悲剧, 诗人们眼望无力回天的现实,只能以手中的笔抒发内心的愤慈。 宦官专权+朝败 德宗与宪宗都宠信宦官。旧唐书记载: “贞元中,置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中官为之,时号两军中尉;贞元以后, 中尉之权,倾于天下,人主废立,皆出其可否。” 宦

14、官专权,能人不得重用,李贺的吕将军歌等作品揭露的便是这种奇怪的社会 现象。”独携大胆出秦门,金粟堆边哭陵树”,英勇善战的吕将军被派去守陵墓,而 战场上却是骑白马、佩银印,怯懦得像女子一样的太监,”磕磕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 火旗下。” 皇帝昏庸+民生凋蔽 玄宗以来,唐王朝君主贪图享乐,已然成风。自唐德宗贞元年间起,此风刮得更甚。 据记载,”长安风俗,自贞元侈于游宴。”内忧外患俱在,皇帝却以此。对 于权贵们醉生梦死、荒淫烂的生活,李贺在秦宫诗、梁台古意、荣华乐、 贵公子夜阑曲、贵主征行乐等诗歌中,都进行了揭露和讽刺。 唐代初,因为实行均田制,农民尚有一些土地,且税较轻。到了中期战乱,税多, 权贵兼

15、并土地,农民生活日益窘迫,租不到土地的农民,或流亡,或当雇农,或沦为乞 丐。”乡居地著者,百不满四五。”老夫采玉歌中”夜雨冈头食纂子,杜鹃口血 老夫泪”,便是这种悲惨世界的淋漓写照。 文学史上历来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 子为之愤怒焦灼,时代在为诗人提供创作源泉的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忧伤的悲剧人格基 础。李贺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其诗作也就附带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其感伤、哀怨、怪僻 的吟咏,实际上是对这个几乎令人绝望的时代的控诉。现实的残酷与其治理想的尖锐 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李贺在这剧烈的矛盾碰撞中找不到出路,其”上天”、”入地”反 复求索,仍是迷茫而穷途的,李贺所

16、处时代的残酷不可根治,大唐王朝的衰微已成定局。 因此,时代的悲剧定格匡定了李贺的命运。 沈峋.1日唐书 本纪第十五oB/oLI.http:/zwwweboo切o7.co而一ishi厄ow可24小utangshu,html 沈峋.1日唐书 志第二十四 职官三DB/oL.比p:z/www尤boo劝o7.eo耐一ishizdow可24小utangshu.html 李肇.唐国史补12.第340页 欧阳修床祁.新唐书 杨炎传InBzoLI.http:/ wwwebookoo7.co耐一ishs心own/24/x intan只shuhtml 一4一 2生理因素 如果说李贺的悲剧心理是其诗歌悲剧意识的基础,那么李贺的”悲剧生理”便是基 础的基础。李贺一生只活了27岁,最后死在病床上。无论史书记载,还是李贺诗中, 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李贺有一张怪诞的面孔和一个多病之躯。时刻都要面对疾 病所带来的诸多痛苦和无奈。这使李贺的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