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7006992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江苏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江苏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江苏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江苏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专用)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四文言断句与简答 语文(江苏省专用) 1.(2017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 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 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 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节选自吴澄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 、 。(2分) (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

2、题江苏卷题组 答案 (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2)苏洵 苏轼 (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 解析 (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是一个主谓句,主语是否断开要看情况,有空间就断, 没有空间就连在一起。“因并废其文”是动宾结构,省略的主语即“后来卑陋之士”,前后应断 开。“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生平”是在世之年的意思,与后面的“死 后”对举;又因为“胡”为“为什么”之意,为疑问副词,应放句首,所以“此公生平所谓流俗” 之后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与王安石、欧阳修、曾巩齐名的苏门

3、三父子:苏洵、 苏轼、苏辙。 (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从文中摘录相关信息,如“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 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同时文人,虽或意 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按照 时间顺序排列、概括。 2.(2016江苏,21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 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 贯串二十五代,而 欲 以 末 学 陋 识 操

4、 觚 窜 定 其 间 虽 复 穷 老 尽 气 刿 目钅术 心 亦 何 所 发 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3分) (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 答案 (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 (2)司马迁 班固 范晔 (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解析 (1)据意断句:“以末学陋识”为介词结构做状语,前置,后面应断开;“操觚窜定其间”语 意完整,前

5、后应断开;“穷老尽气”与“刿目钅术心”结构相同,为并列关系,应断开。抓标志词 辅助断句:“虽”和“亦”为句首词,词前应断开。(2)“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 史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南朝范晔所著的 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3)根据“宪章之所系”“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 五代”等句,可推知该书所记述的大致内容。文献通考,简称通考,是一部中国古代政 书,由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编撰,记载了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是继通典通 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参考译文 过去江淹说过:“(说到)编纂史书的困难之处,

6、没有比写志更难的了。”(这)确实因为志是国家 典章制度的寄托,不是谙熟典故的人不能做。陈寿号称擅长叙述,李延寿也号称能穷究、洞悉旧 事。然而(他们)所著的两部史书,(尽管)都有纪和传两部分,(但他们却)唯独不能写志,(是因为)这 件事太难了。更何况上下几千年,贯穿二十五个朝代,想用微不足道的学识持笔在史书中删正改 定,即使再穷尽气力、呕心沥血(用心极苦),又有什么新的创见呢?我姑且辑录见闻,以防备遗忘 罢了。 3.(2015江苏,2022)阅读材料,完成下题。(10分)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 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

7、,凡 一 言 一 行 之 可 纪 述 者 靡 不 旁 搜 广 辑 因 文 析 类 以 成 一 家 言 其 大 要 采 诸 序 记 杂 文 之 行 世 者 而 不 敢 妄 缀 一 词,其详慎 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1分) (3)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4分) 答案 (1)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 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2)刘义庆 (3)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加评述。 解析 (1)本题考查

8、断句的能力。联系上文可推断,画线部分讲述的是其友王子丹麓亲手修订 今世说时的做法,由此可知“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之间应断开;然后结合虚词“者” “以”“其”“而”进行断句。 (2)此题属文学常识识记题,难度不大。 (3)解答本题的要点:读懂大意;围绕成书过程及方法,逐句提取要点。关键点有“祖(模仿) 刘氏所作世说新语”“稍节其条目” “旁搜广辑” “因文析类”“不敢妄缀一词”等。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武林人王子丹麓,亲手修订了今世说一书,他模仿刘义庆所作世说新语的形 式,而减少了一些条目。我拿过来读了一下,文中所载之事,既有清兴盛以来的名臣和重相,也有 来自民间的隐士、学士,文中的一字一句无不

9、是作者广泛搜集而来,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分类,成 一家之言。其主要内容引自那些流传广泛的序记杂文中引用的重大事件,他都不敢妄自多加一 词。他的叙事详备,处理谨慎,不厌其烦可见一斑。 4.(2014江苏,2023)阅读材料,完成(1)(4)题。(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 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 琰 之 流 离 必 在 父 死 之 后 董 卓 既 诛 伯 喈 乃 遇 祸。今 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 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

10、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 。(限填城市名)(1分) (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4)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答案 (1)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洛阳 (3)C (4)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解析 (1)注意结合全段,厘清人物关系,进而理解句子大意,最后着手进行准确断句。“琰”即 蔡琰,“伯喈”是蔡琰之父蔡邕的字。 (2)语段中的“东京”并非苏轼所处的北宋时的东京汴京,而是指蔡邕、蔡琰所处的东汉末

11、年的 “东京”(当时又名东都),是相对于“西京”长安而言的。 (3)可根据语段中的“蔡琰”“东京”“建安”“伯喈”“董卓”“范晔”等信息综合判定为 后汉书(后汉书的作者为范晔)。 (4)苏轼的依据分三个方面:“颇类世所传木兰诗”,是说拟作的诗风和北朝民歌木兰诗 很相似;“东京无此格”,是说东汉末年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 不尽发见”,是说和蔡琰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尚且不露锋芒,诗风含蓄;“况伯喈女乎”,是说以蔡 邕的家风和影响来判断,蔡琰的诗风应比建安七子更加含蓄。“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 而“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可见蔡琰流离之时应在董卓被诛之后,而拟作中有“为董卓

12、所驱 虏入胡”,可见蔡琰的生活经历时间与拟作中的时间有矛盾点。苏轼正是据此三点判定后汉 书中的蔡琰二诗为拟作。 参考译文 今日读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中的言辞明白晓畅,直抒胸臆,很像世上所流传的木兰 诗,后汉时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建安七子的诗,尚且隐藏锋芒,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 感,何况是蔡伯喈(蔡邕)的女儿呢?又加上蔡琰流离北方,一定是在父亲蔡邕去世之后,而董卓被 诛之后,蔡伯喈才遇祸(被害)。现在这两首诗中竟然说为董卓所驱而被掳掠到胡地,就更清楚它 们不是真的了。大概是拟作的作者的疏忽,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荒疏浅陋,于是将这两首诗 记载在蔡琰的本传中,可以让人一笑啊。 5.(2013

13、江苏,1921)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 为强君。自是之后,天 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 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 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2)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2分) (3

14、)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2分) 答案 (1)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 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2)表 世家 (3)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 解析 (1)这道断句题的解题关键在语言的对举,如果能注意到古汉语的这一特点,再适当借助 “故”“而”等字词的提示,便不难解答。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考生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提炼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既要用原文词句回答,又要注意字数 的限制。 参考译文 (这时)齐桓公采用管仲的策略,掌握着物

15、价变化的法则,不让商人操纵市场。注重发展山区和湖 海的事业,从而国力强大,各国诸侯都对齐国臣服,就是靠着这个使一个不起眼的齐国成就了霸 业。后来魏国重用李克,充分发挥土地的效力,结果使魏文侯成了战国初期的一代英主。从此以 后,各国经常发生战争,都在搞阴谋诡计而不再讲仁义,都在争相搜刮民财而不能再讲究谦让。 当时百姓中那些富的财产可以达到以亿计,而穷的竟连糟糠都吃不饱;那些诸侯们吞并弱小的, 让他们向自己称臣;而许多弱小国家则干脆被人家消灭了。一直发展到秦朝,终于以武力统一了 天下。 1.(2017苏州一模,20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六经之文不相师也,而后世不敢轩轾。后之为文者,

16、吾惑矣。拟韩临柳效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糟 粕谬矣。夫文以载道也,苟文足以明道,谓吾之文为六经可也。何也?与六经不相叛也。否则,发 明申韩之学术,饰以六经之文法,有道君子以之覆瓿矣。 (节选自吕坤呻吟语)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拟 韩 临 柳 效 马 学 班 代 相 祖 述 窃 其 糟 粕 谬 矣 。 (2)“申韩”是申不害和 的合称,后世以此代称我国古代 家及其学说。(2分) (3)这段材料中,吕坤对文章写作持什么观点?(4分) 三年模拟 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 答案 (1)拟韩临柳/效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糟粕/谬矣。 (2)韩非 法 (3)不要在文法上去模仿;文章应能明道。 解析 (1)“拟韩临柳”和“效马学班”成分完整,可断开一处;根据文意,“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