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理论前沿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00542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理论前沿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法律理论前沿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法律理论前沿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法律理论前沿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法律理论前沿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理论前沿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理论前沿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总纲法政思想:古今中西之争何为法政思想?为何要思考法政思想?如何思想法政思想?“现代中国”法政思想资源偏重对西学的引进,缺乏中学关注之自觉。“超级大国没有纯粹内政”,民族国家之国家政治与国家间政治互为作用,共同建构一国宪制。于中国而言,西方早期现代关于国家构建的法政哲学理路阙失,使得我们对于国家构建与现代政制之技艺研习与储备不足。立国之道,需由古今中西四个维度加以考虑:中学研究应超越考古式取向,而深度延展至中国古典宪制的核心政治原理;西学则应矫正过于现代化乃至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之单薄阐释,而适当上溯至早期现代的法政思想与技艺。思考中国的历史-政治哲学,凝聚国家理性,提炼优良政体,缔结意义

2、秩序,构建生活世界、规范世界与意义世界。主题目录第一单元:民族国家义梳(政制-思想)第二单元:国家“政制”与国家间“政治”第三单元:中西“政治”概念(附:“法的精神”)第四单元:国家理性第五单元:优良政体第六单元:法学历史主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推荐参考书目历史组: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远流出版社1998年版;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计秋枫、朱庆葆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杨国强: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晚清的士人与世相,三联书店2008年版美李

3、怀印:重构近代中国,岁有生、王传奇译,中华书局2013年版日菊池秀明: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马晓娟译/日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高莹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英大卫休谟:英国史 :克伦威尔到光荣革命,刘仲敬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版政治组:孙中山:三民主义、建国大纲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以色列史扶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丘权政、符致兴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德马克斯韦伯:韦伯政治著作选,英彼得拉斯曼、罗纳德斯佩乐斯编,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论俄国革命,潘建雷、何雯雯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法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国大革

4、命,孟明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英 威廉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张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思想组: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中华书局2014年版;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11年版蒋庆:公羊学引论儒家的政治智慧与历史信仰(修订本),福建 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修订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社会组:杨国强: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中华书局2014年版秦晖:共同的底线,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金雁: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杨逢泰:现代西洋外交

5、史,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张亚中:小国崛起:转折点上的关键抉择,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美迈克尔罗斯金: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杨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3年版法律组:许章润:汉语法学论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历史法学,第一卷、第四卷、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高全喜:立宪时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何种政治?谁之现代性?:现代性的政治叙事的左右版本及中国语境,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君主论,潘汉典译

6、,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法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爱尔兰 J. M. 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汪庆华校,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约翰杰伊:联邦论,尹宣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民族国家义梳民族国家发生学:帝国与邦国民族之抟成,国家之创建,胥皆“文化”演进中之一阶程也。(钱穆)理想的帝国 (罗马-华夏)普世性 普遍正义邦国或低级政体:事实权力的有效统治,缺乏规范性权力的运作帝国的认同形式:横向认同(国际主义的认同感),低度参与(横向统治阶级的联合)民族国家现代世界的秩序来说,最关键的时期就是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这

7、三百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威尔逊主义-民族自决)雅尔塔体系(冷战)-正在形成的新体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phalian system)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签约双方分别是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拿破仑一世战败后,被迫于1814年4月6日宣布退位,同年5月30日,反法联盟国家同法国签订了法、奥、俄、英和普和平条约,即第一次巴黎和约。根据和约第32条的规定,参战

8、各方于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 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会议(即维也纳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各战胜国都想乘机扩张自己的领土和领地,彼此争夺十分激烈,尤其是在华沙公国和萨克森问题上,俄、普和奥、英互不相让。会议因拿破仑百日政变曾一度中断,后于1815年6月9日,由英、俄、奥、普、葡、法、瑞典七国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它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为指导思想,在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势,并暂时维持了欧洲列强间的和平与协调。认同政治:民族与国家natio

9、n之所以既可以译为民族,又可以译为国民,是因为它从词根上来看就具有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内涵。但在德国以及中东欧国家构建国民国家的过程中,nation被视为一个具有共同人权、语言、宗教、文化、历史起源特征的单位。一般说来,西欧以地缘为单位,重政治建构,中东欧重文化与血缘,因此中东欧的nation更接近“民族”,西欧的nation更接近“国民”、“公民”。法兰西意义上的民族,领土、主权和国民的范围是三位一体的,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特殊性使得每个问题都没无法适应近代国家的需要。这使中国在建设近代国家的过程中解决其中任何一个课题时,都是都要同时面对三者的问题概而言之,即认同政治的问题。面对这种局面,近代

10、中国产生了两种建设近代国家的力量:一种是来自政权内部的保留“天下国家”的改革派,例如,康有为便深刻地认识到清朝皇帝角色在“君合国”中的特殊性;一种是以建设“汉”民族国家为口号的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民族革命势力,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孙文等人的论述中,有很强烈的汉民族或客家人或小华夏主义的存在。如果考虑到日本因素对中国晚清民初引进民族理论的影响,则情形更趋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华民族”建构的困境。日本的“民族”和“民族国家”思想中对血缘、共同文化的强调和对“单一民族国家”的追求,对当时力图否定清王朝统治中国之正当性与合法性的革命者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吸引力。中国-民族国家的宪制历史尤其是“世界历

11、史”而言,原本为一个基于时空意象而展开的文明意向,在预设了中心-边缘格局的同时,隐含了文明-野蛮的区际,推演了主导-服从的关系。在“世界历史”中,中国永远属于后者。因此,以文明秩序视角和规范来塑造世界历史与现实世界,无异于以“现代中国”来重塑现代文明,以终结历史的方式开启历史。历史之中国与现实之中国可被视作一个连续的有意义的统一体,经由历史哲学之挥发而成就滋养现实中国之秩序,经由政治理性之舒展而涵育历史中国之意义。经此作业,历史即政治,政治理性即历史哲学,再次凸显了中国国家建构的特殊性“在中国并非从帝国到民族国家,而是在无边帝国的意识中有有限国家的观念,在有限的国家认同中保存了无边帝国的想象。

12、”就法政之维而言,现代中国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中国-民族国家与政治中国-民主国家的统一体,展现为立国、立宪、立教和立人四位一体的整体性进程,而以富强、民主和文明为鹄的。汉语法学论纲问题:中国蜕变为民族国家是否是必然?与土耳其比较与俄罗斯比较中国国家建构的路径锁定在“世界历史”的角色配置下,经历了西方以暴力征服为主要方式的训政与驯化,中国以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姿态跻身于利维坦的霍布斯秩序,但“西方”在世界历史中的角色配置决定了其自身必然处于遵奉共同价值的“罗马和平”状态,在面对罗马时,中国无论以马基雅维利式的还是以霍布斯式的姿态出现,都会被视为文明的挑战者,而中国自身的经历使得其本质上并不相信后者

13、的共同价值,视为虚伪,因此,中国与西方,呈现为互猜互忌;即就中国自身而言,则为外猜内忌内外的诸多挑战大致可被视为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调适与转型,这也决定了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包括民族、政制、国家哲学乃至民族国家建构在内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而成为建构中国的意义世界的起点。民族国家是一个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但却不是中国的价值或意义体系。国家建构时国家存在形态的变迁,这不但涉及到中国国家形态从天下国家或家国天下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形态,而且作为参照物的后者,也有一个变迁过程。事实上,民族国家也是在不同国家形态之竞争过程中胜出的,一旦将之作为目标,则作为发生学基础的“前民族国家”之形态也必须纳入我们的考察视野,

14、方可具有比较法上功能主义之意义。事实上,如果将其做全面的考察,我们便发现,中国之现代国家建构,其特殊性仅限于路径即类型学,而非种属意义上的特殊。历史上无论法兰西、德意志还是俄罗斯等,均有过从古典向现代国家过渡的过程,国家形态作为考察对象,很大程度上便成为“何为国家”的问题。“民族国家不仅是一个族群共同体,一个追求国族利益边界最大化的经济与政治共同体,而且是一个法律共同体和历史文化共同体,一个明悉如何在全球体系中寻求国族的最佳生存发展之道的伦理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参见许章润:“公民模式的后民族主义国家政治命题”,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第2期。推荐阅读梁治平:“家国”的谱系,网络版许倬云:说中国

15、: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邓伯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王柯:“民族”,一个来自日本的误会中国早期民族主义思想实质的历史考察,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号李磊、瞿骏、邱立波等:“历史与现实纠葛中的国家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一单元必读材料 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郭忠华、何莉君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马戎:“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精英:理解中国从天下帝国到民族国家进程的钥匙”,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8期 许章润:“民族国家:双重规训与政治成熟一个主要基于近代中国语境的自由民族主义共和法权解释”,政法论坛 2009年第6期许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