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标志城战略规划-复旦大学-页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974488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4.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标志城战略规划-复旦大学-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中华文化标志城战略规划-复旦大学-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中华文化标志城战略规划-复旦大学-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中华文化标志城战略规划-复旦大学-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中华文化标志城战略规划-复旦大学-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标志城战略规划-复旦大学-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标志城战略规划-复旦大学-页(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文化标志城战略规划编制单位:复旦大学 编制时间: 2006年7月-2007年7月 组织领导: 燕 爽 党委副书记 蔡达峰 副 校 长 首席专家: 葛剑雄 图书馆馆长 编制组成员: (按编制内容前后顺序) 编制内容 姓名职称/职专业/研究方向 总 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博导 项目总负责人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地理文化上海历史学会会长 文化战略朱顺龙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士文物与博物馆学 生态引导王祥荣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城市生态与规划 规划战略王新军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城市规划复旦规划建筑建设计研究院院长经济分析周伟林复旦大学

2、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城市经济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统 稿张晖明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院长产业经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目 录第一部分 总论 1.1 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 1.2 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功能定位4 1.3 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必须遵循的原则4 1.3.1 严格遵守宪法4 1.3.2 维护民族团结5 1.3.3 展示多元文化5 1.3.4 尊重宗教信仰5 1.3.5 坚持一个中国5 1.3.6 面向世界文明6 1.3.7 追求人地和谐6 1.4 中华文化标志城必须具备部分国家级的文化功能6 1.4.1 具备部分国家级文化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 1.4.2 以往的

3、实例7 1.4.3 中国的现实7 1.4.4 选址的概况8 1.5 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和管理机构8 1.6 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基本设施和功能8 1.6.1 中心城区9 1.6.2 儒学文化展示体验区10 1.6.3 预留发展区及后续项目安排10 1.7 中华文化标志城的用地、资金和完成时间11 第二部分 文化战略 2.1总体定位12 2.1.1 理念阐述12 2.1.2 承载功能12 2.1.3 功能解构122.1.4 建设节奏132.2 文化资源战略规划13 2.2.1 资源梳理与整合13 2.2.2 思想基础和现实作用142.2.3 思想内涵解构152.3 文化空间战略规划162.3.1

4、 文化空间规划的概念16 2.3.2 文化空间规划的要求16 2.3.3 中华文化标志城文化空间规划的目的16 2.3.4 中华文化标志城空间资源分析16 2.3.5 中华文化标志城空间构想17 2.3.6 中华文化标志城各区域布局构想17 2.3.7 文化产业战略构想21 第三部分 生态战略 3.1 背景分析233.1.1 缘起23 3.1.2 目的意义23 3.2 规划区域生态基础特征及分析23 3.2.1 生态本底分析23 3.2.2 区域生态综合评价26 3.2.3 规划区生态敏感性分析28 3.3 九龙山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29 3.3.1 九龙山核心区域生态要素分析30 3

5、.3.2 九龙山核心区人为干扰分析32 3.3.3 九龙山核心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和生态控引33 3.4 九龙山核心区规划方案的空间场景模拟34 3.5 规划区域综合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35 3.5.1 总体目标资源生态 文化生态 交通生态 城市生态综合协调35 3.5.2 基本原则35 3.5.3 规划区域生态格局36 3.5.4 规划保障措施36 3.6 需要同步开展的专项深入研究的问题 38 第四部分 规划引导 4.1 区域分析39 4.1.1 扩大国际影响39 4.1.2 强化文化枢纽39 4.1.3 拓展区域平台40 4.1.4 实施圈层支撑41 4.1.5 完善基础设施41 4.2 空间

6、规划的理论研究41 4.2.1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42 4.2.2 中国近现代城市特点45 4.2.3 中国近现代城市理论46 4.2.4 研究结果46 4.3 规划总则46 4.3.1 规划依据46 4.3.2 指导思想47 4.3.3 规划原则47 4.3.4 规划理念48 4.3.5 功能构成48 4.3.6 范围界定48 4.3.7 发展规模49 4.4 功能布局 494.4.1 第一层面:规划协调区(约300平方公里)49 4.4.2 第二层面:城市规划区(约110平方公里)52 4.4.3 第三层面:规划中心城区(10平方公里)55 4.4.4 第四层面:核心城区(约1平方公里)56

7、 4.4.5 开发时序57 4.5 支撑系统57 4.5.1 交通系统57 4.5.2 水系利用60 4.5.3 市政设施61 第五部分 经济分析 5.1 基本动力63 5.2 资金筹措64 5.3 运营机制66 5.4 成本收益70 5.5 配套支持71第一部分 总论 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是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人士、专家学者的倡议,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愿望,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作过多次重要批示,消息传出后已得到海内外的热烈响应。这充分证明,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的愿望。 1.1 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建国半个多世纪来,百废俱兴,但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弘扬优秀

8、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更是长远的任务。中国历代都重视“兴礼作乐”的功能,不少礼仪得以长期延续,不断更新,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维系世道人心,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礼仪的制定和推广,重大仪式和典礼的举行,以及这些礼仪的示范作用,应该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权威,必须得到行政权力的保证。例如,目前全国各地定期举办的祭祀活动已经不少,有黄帝(包括陵墓和故里)、炎帝、伏羲、神农、大禹、孔子、屈原、伍子胥等等,类型和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其中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或地方党委主办的,采用的是长期沿用的传统仪式,至多稍加改变。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举办过国家级的祭典,也没有制定过相应的礼仪,更

9、没有一个专用的场所。 现有的地方性祭祀活动总是与当地的历史人物相联系,从历史人物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加以提升,用以凝聚民众心绪,鼓舞增强发展信心,传播推展地方形象,有着普遍得到肯定的作用。但是,现有的各种祭祀活动显得相对分散,且在地方之间跟进效仿,反而可能耗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资源。因此,从中华文化挖掘弘扬、综合国力整合提升、民族精神提炼凝聚、传统文化梳理弘扬的视角考虑,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创意和建设工程呼之欲出。 回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蕴涵着丰富的有待不断开发的资源。如今国运昌隆,借改革开放之力,中华崛起腾飞,经济发展水平连上台阶,国力增强,以经济总量表现

10、的硬实力几近世界第三位。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和谐世界进程中,需要我们朝深层思考,全面展示面向受众心灵沟通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精神产品,重视以文化和精神产品为传播内容的软实力的建设,通过软实力来巩固硬实力,整合提升综合国力,在世界民族之林传播推广中华文化、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深层次上与异域文明加强交流。筹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就是一项聚焦中华传统文化,系统整理并形象化再现、有效传播中华文化的世纪性工程。 由于中国文化并不具有宗教特色,儒家学说虽曾长期影响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却从来没有成为一种宗教,更未成为国教,所以无论选择什么地方,无论该地具有多大的重要性,也无论该建筑

11、物本身具有多大的魅力,都不可能形成像世界上一些宗教圣地那样的吸引力和神圣性。所以仅仅依靠一座或几个标志性的建筑物,绝不可能真正起到文化标志或文化圣地的作用。如果没有具体内容或具体活动,任何标志性的建筑都不可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即使建在北京或其他特大城市也是如此,或者说即使能组织到瞻仰者或观赏者,除了对建筑物本身的观赏和评价外,也起不到多少作用。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仅仅通过一座或若干座标志性的建筑物,很难表达或显示中华文化的内涵、外延、形象、气质和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文化标志城不需要标志性的建筑,相反,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形象突出、宏伟壮观的建筑物,将产生一种不可

12、替代的震撼力,使人们的神圣感、庄严感、崇敬感油然而生。而且再深刻的寓意、再丰富的内容都离不开建筑物这个载体,需要通过适当的建筑物进行展示。 因此,中华文化标志城应该选择适当的地点,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建成一系列建筑物和设施,其中包括能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和魅力的标志性建筑,用于集中展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供公众瞻仰、参观和学习,举办全国性的或国家级的重大典礼、仪式以及文化、教育、学术、艺术活动,并得到法律保证。中华文化标志城应该成为中国的文化圣地,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心目中的文化之根,历史之源。 基于如上讨论,为充分体现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标志性和权威性,提议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造必须由全

13、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决议予以确定,由国家主席发布命令,由国务院实施,建设和维护资金纳入政府预算,以确保其唯一性和权威性。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正式名称,其中主体建筑或设施的正式名称,可在全球普遍征集的基础上,由专门委员会确定,报国务院批准。1.2 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功能定位 中华文化标志城作为集中表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以定位: (1)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借助该工程的建设,系统整理中华传统文化,凝练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全社会重视并思考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长足成就的基础上,如何推进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建设。同时也是新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步入新阶段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志。 (2)作为集中展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化副都功能。中华多民族大家庭多元文化纷繁绚丽、各具特色,她们共同的底蕴都体现出一种追求和谐、憧憬小康大同的深切意境。借助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可以相对集中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加以全面展示,以充分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张力。 (3)作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人文情节,探源寻根问祖的祭祀圣坛功能。 (4)作为面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传播载体功能。1.4 中华文化标志城必须具备部分国家级的文化功能 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华文化标志城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和长期延续,更是功在千秋,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