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杼弑其课间(文)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880843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崔杼弑其课间(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崔杼弑其课间(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崔杼弑其课间(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崔杼弑其课间(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崔杼弑其课间(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崔杼弑其课间(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崔杼弑其课间(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 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 子的春秋而作。起自鲁隐公元 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 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 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 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 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 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 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 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 有较高的地位。 崔杼弑其君 左传 第一课时 学生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通假字: 遂取之 反队,遂弑之 不说弁而死于崔氏 干掫有淫者 “取”通“娶”

2、“队”通“坠” “说”通“脱” “干”通“捍” 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 (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 (古:吃喝;今:可以被 人利用的借口、话柄) 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 (2)见棠姜而美之 (3)公鞭侍人贾举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 而入,闭门。 (5)死乎 名作动,做家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 名作动,鞭打 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为动用法,为而死 4文言虚词积累: 焉 偃御武子以吊焉 庄公通焉 吾焉得死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代词、代“齐棠公” 代词、代“棠姜” 表反问,怎能 兼词,相当于“于之” 而 见棠姜而美之(表顺承) 而欲弑

3、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却,表转折) 公拊楹而歌(表修饰) 其 其无冠乎(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 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 概、差不多”) 以 以崔子之冠赐人(介词,用) 尔以帑免,我将死(动词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动词带领) 执简以往(相当于“而”,表修饰)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免,是反子之义也。 申蒯,侍渔者。 (2)被动句 不说弁而死于崔氏。 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意合被动) (3)宾语前置 社稷是主。 将庸何归? 讨论1-3段 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

4、列出文中人物, 想想众多人物的关系。 明确:主要叙述“崔杼弑其君” 人物关系 崔杼 齐国大 臣 庄公 齐国国君 棠姜 棠公寡妻 弑 人物性格 崔杼: 庄公: 晏子: 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不朝”引诱,暗 中布设;时机一到,心狠手毒 知人善用,深谋远虑(留用晏子,稳固 自己的地位) 好色,无道,昏庸 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以社稷的 大局为重,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 福 第二课时 请学生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问题: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晏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个机智、聪明的人 ,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机敏的口才。 在“崔杼弑其君”这情节里,晏子又如何呢?大 家可以研讨一下。 讨论探究 齐读第四

5、、五段 ,讨论: 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 ,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是晏子找了一个 很好的、动人的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 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那么,我们如何去看 待晏子这种举动? (1)晏子违背了礼仪,强词夺理 (2)晏子怕死,故找借口。 (3)他狡猾,奸狡。 (4)机智、圆滑。 (5)不为私利而死、所以其不想殉死。 (6)斥责崔子行为,他不怕死。 学生意见: 明确: 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 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 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 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 对待崔子弑君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 立场

6、;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斥责了崔子;但 其说话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没有进行面对面 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 。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 身的效果。 晏子门人问他,我们的君王死了,我们是否也要同 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绝。但在 门人问其要不要回家时,晏子乘机表达了他心中 对君王的不满。晏子意思是说:“如果君王在,我 们就应该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们还忠于谁 呢?” 按照常理讲,君王任务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临老 百姓的。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 和君主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 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 为国而

7、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 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 、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非是其同党,正 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何况现 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 而死呢? 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鲜 明的体现。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 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 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 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词的高超、巧妙令人刮 目相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齐读最后一段,讨论: 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 史“舍之”? 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 明确: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

8、, 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 绝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没有人再敢直 书其事,故“执简以往” 。 这一小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不 足6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 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 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 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 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 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 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 伟大与崇高。 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比较阅读 【董狐直笔】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 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 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 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 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 也,书法不隐。 1.翻译:其我之谓矣! 2.区别古今义:书法不隐。 作业 课后拓展,阅读并翻译(晏子春秋内篇 谏上第二十五) 完成课后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动手梳理本文故事情节;了解人物评价要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