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精品教学(仁济医院)中医知识讲义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687654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22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精品教学(仁济医院)中医知识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中医学精品教学(仁济医院)中医知识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中医学精品教学(仁济医院)中医知识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中医学精品教学(仁济医院)中医知识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中医学精品教学(仁济医院)中医知识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精品教学(仁济医院)中医知识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精品教学(仁济医院)中医知识讲义(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了解:中医学历史沿革,中西医结合的成就和展望。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的起源药物与方剂的起源1.食物、食疗、药物概念的产生和认可,初步积累了植物药的知识。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反映我们祖先发现植物药的过程。 外治法的开始:碰撞搏斗 敷治外伤的外用药。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目前发现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前,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共三卷(亦有作四卷),收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据药物性能功效不同,分上、中、下三品: 上

2、品为君,补养药; 中品为臣,补养兼攻治药; 下品为佐使,大多是除寒热,破积聚等攻治疾病药,其中有毒的居多,不可久服。 这是中国药物学中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 神农本草经概括地论述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药物学理论, 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南朝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本药物炮制专著 唐 (公元659年)新修本草是我国(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较欧洲的纽伦堡药典早840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绘画1100多幅,录方11000多首,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3、,先后译成7种文字, 在国外广泛流传,成为世界上研究药物学以及动、植、矿物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世界自然科学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2.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虽载方仅13首,但有汤、丸、散、膏、丹、酒之分,总结出有关辨证、治法、组方原则,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誉为“方剂之祖”。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清医方集解对有关方剂做了证治机制与组方原理的阐

4、发,使方剂学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3.针灸的起源 针灸术起始,约在新石器时代掌握打制、挖制、磨制技术 石器 医用砭石 针刺术 针具得到不断的改进,由古代的石针、骨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等金属制针,代替砭石之法,直到现在改进为不锈钢针。 火的发现和使用产生了灸法:烤火取暖 原始热熨法形成 灸法形成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把经络理论与针灸临床结合,明确了经络和腧穴关系宋代王唯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创建针灸铜人 针灸教学新途径杨继洲针灸大成 针灸学重要参考书4.推拿的起源古称按摩、按跷 。与自然界各种不利因素作斗争,艰巨的劳动使损伤和疾病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威胁,人们逐渐发现按摩能使

5、疼痛减轻或消失,逐渐认识了按摩对人体的治疗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实践,如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内容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先秦两汉时期:哲学、文学、史学等方面不少的名著产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奠定基础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指导下,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科

6、学理论体系,以天人合一系统整体观,用朴素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进行系统总结、概括 形成中医学的概念、规律、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结构。先秦 两汉时期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 黄帝内经 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九卷,每卷九篇,各为八十一篇,合计一百六十二篇,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内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素问论述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

7、则以及针灸等。灵枢除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外,着重介绍了经络输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两书都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阐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辨证论治的原则,体现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三卷(亦有五卷本),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传说为战国秦越人(扁鹊)所作,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全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腧穴、针法等内容。其中,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对经络、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是继

8、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全书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等八种治疗方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伤寒论是中医学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书中记载了113方,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的体系。 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制论进行证候分类,记载了40多种杂病。神农本草经共三卷(亦有作四卷),是我国最早药物学专著,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三、中医学

9、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摄生与预防学说摄生是保养身体、祛病延年的意思,它是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摄生学说是阐述主动顺应自然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及病后调养防病复发,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 1.未病先防 1)调摄精神 2)调节饮食 3)劳逸适度 4)锻炼身体 “五禽戏” 5)适应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6)人工免疫(如人痘接种法) 调摄精神早在两千年前就注意其重要,作为摄生要素而提出。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调摄精神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应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变动,才能保持人体的身、心健康。现今,心身医学在国际上崛起,提出了生物一心理

10、一社会医学模式,说明精神心理因素的调摄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已为国际医学界所重视。锻炼身体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的健身运动,就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汉代华佗创造了“五禽戏”以后, 太极拳、气功等多种健身方法出现。 预防疾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与当今人们提出的重视“亚健康”的医学思想,同出一辄。 2.既病防变在防治过程中,要做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防止疾病传变。注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疗

11、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治脾。” 四、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提高,中医学逐步向专科方面发展。周代分: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科。宋元时期分大方脉、杂病、小方脉、妇产、五官、正骨、眼、口齿等13科,以后逐步形成内、外、妇、儿等科为主的临床学科。内科:中医临床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最早的病理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多种内科疾病的病因、证候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唐代王涛外台秘方记载消渴病症状和治疗方

12、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金元四大家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学派蜂起,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寒凉派 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攻下派 张子和力主攻邪 。善用汗、吐、下三法。补土派 李东垣论内伤、重脾胃,滋阴派 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明末,吴又可提出传染病的病因新见解:特殊的致病因素 “戾气” 病因学说的突破传染途径 口、鼻而入。清代,以叶大士、吴鞠通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对外感温热病进行了深入探讨,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学说,外感热病辨证施治的两大体系: 1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学说 2 伤寒六经辨证(张仲景),温病学说的建立与发展,对多种急性发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诊治,

13、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外科学外科古称“疡科” 一千七百年前的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创立了“麻沸散”,用于全身麻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麻醉。晋代: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载方149余首,总结了许多治疗金疮痈疽、疮疖、皮肤病的经验隋代:诸病源侯论唐代:千金要方记载了治疗瘿瘤、丹毒、疔疮、痈疽、疮疖等方药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古称“女科” 最早的妇科专著:唐代经效产宝明代:妇科证治准绳 王肯堂清代:傅青主女科主张治疗妇科病以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为主。近些年非手术治疗宫外孕、针灸纠正胎位等儿科学古称“哑科”第一部儿科专著:西汉初期颅囟经北宋:儿科名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为纲的辨证

14、方法,对水痘、麻疹等发疹性传染病有相当认识。眼科学最早五官科医师 扁鹊史记.扁鹊列传:“扁鹊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 第一部眼科专著密传眼科龙术论中医学起源来源于感性认知,服务于理性实践中医通过数以亿万计民众的养生、保健、治病及日常生活的实践发展而来,经数千年的不断重复检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诊治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医学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五、对外交流中医学通过对外交流,对祖国医学和世界医药学发生过重大影响。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针灸甲乙经等各种医书164卷到日本。公元701年,日本在医学教育中开始设置针灸科。 唐宋时期,我国的医药书籍和药物已传入日本、越南、阿拉伯、印度等地,同时也吸取了这些国家的医药知识,丰富了我国的医药宝库。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医学传入朝鲜,并以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教材。 明代,朝鲜、日本等不少外国人来我国学医,朝鲜许浚用中文编写成东医宝鉴 。 1683年,荷兰医生赖尼把针灸术带到欧洲。法国是西方最早研究针灸的国家之一,在17世纪就出版了有关中医书籍,并使用针灸治病,其后,陆续成立了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