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裂化催化剂在立管中的流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847252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催化裂化催化剂在立管中的流动.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催化裂化催化剂在立管中的流动.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催化裂化催化剂在立管中的流动.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催化裂化催化剂在立管中的流动.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催化裂化催化剂在立管中的流动.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催化裂化催化剂在立管中的流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催化裂化催化剂在立管中的流动.(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催化裂化催化剂在管线中的流 动 保持催化裂化装置平稳操作的三个主要方面: 1.保证良好的气固流化状态,提高气固接触效率, 强化反应和再生过程。 2.确保催化剂正常循环,使催化剂在系统中能顺畅 的、平稳的、按生产所要求的催化剂循环量,连续不 断的进行输送。催化剂的输送不仅与所使用的原料、 催化剂物性有关,同时还输送管线的结构、松动给风 (汽)量、操作者水平高低等因素密切相关。若某一 环节运用不当,轻者会造成局部桥,降低处理量。严 重者也会造成切断进料,甚至出现事故。 3 .要保证催化剂回收系统操作稳定压力平衡合理 。 第一节 不同类型的催化剂流动性 能 目前FCC装置使用的催化剂可分为三种: 小

2、比重催化剂(堆积密度约600 700kg/m3) 大比重催化剂(堆积密度在800900kg/m3) 混合催化剂(由不同比例的大、小比重催化剂混 合构成)。 大比重催化剂具有比表面积小、孔容小、堆积比重 大、磨损少、活性高等特点。但大比重催化剂通常会带 来一些流化工程的新问题。如在冷模试验中发现,大比 重催化剂的流动性能不如小比重催化剂。 物理性能差异: 大比重催化剂接近B类粒子,休止角大,脱气快 其流动性能不如小比重催化剂 冷模试验现象: 在同一装置中,装入相同料位高度的催化剂 大比重催化剂流化起来风压需0.03MPa,而小比重催化 剂只需0.012MPa。 当主风量为240Nm3/h(0.2

3、65m/s),大比重催化剂在流 化床内分层下落像塌方一样,一段一段地流化,直至 全部塌完,方使流化床里的催化剂全部流化起来。小 比重催化剂,当风量在160 Nm3/h (0.177m/s),一次就 流化起来。因此说小比重催化剂是容易流化的。 流化以后,两种催化剂在流化床中形成的状态不一样 ,在相同流化气量下,大比重催化剂所形成的流化床 稀密相床界面很明显,气泡在密相里较大,而小比重 催化剂形成的流化床床界面较模糊,密相床里气泡直 径较小。 用小比重催化剂时,经过锥斗的催化剂无论循环量大或 小,催化剂均能保持稳定的连续流动。大比重催化剂经过气 控锥斗时的流动不象小比重催化剂流动具有连续性,而是一

4、 股一股的流动,有时在两股流动中间也伴有少量催化剂流动 。 固体颗粒依靠重力自上而下的流动,由压力较 低向压力较高处流动称为负压差流动,如旋风分离 器料腿、待生立管、再生立管中气固两相流就属这 种型式。相反,固体颗粒由压力较高向压力较低处 流动称为正压差流动,移动床、提升管中气固两相 流属于这种情况。 在充气条件下,催化剂的流动依充气量的不同 其流动型式也不一样,但总的来说,立管中固体向 下流动基本上有两种流型,一种为流化流动,也叫 充气流动,其固体呈流化状态,即固体颗粒悬浮在 气体中;另一种为非流化流动又称粘附滑移流动或 移动床流动。 第三节 催化剂在立管中实际流型 3.1 再生立管和斜管中

5、催化剂的流型: 一般来讲,工业生产中立管和斜管中均为流化流动,但是 ,在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粘附滑移流动,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 对于流化流动,滑阀以上的立管和斜管,催化剂向下流动,伴 随着有气泡或气体流股向上运动,试验表明,无论在充气条件 下或脱气条件下均是如此。随着阀开度的不同,催化剂循环量 不同。当催化剂循环量较小时,向上运动的气泡直径也小,气 泡个数多,气泡频率也小,随着催化剂循环量增加,气泡直径 加大。气泡频率增加,当催化剂循环量大到某一值后,在斜管 中出现了1/3斜管为气体流股,此时,催化剂向下运动的速度大 大高于有气泡时催化剂向下运动的速度,从而使催化剂循环量 增大,见图6-3-1

6、d,由于催化剂运动速度加快,在本试验装置 条件下,催化剂可以直接冲到立管管壁上,然后折转向下,在 立管与斜管交接处,会形成一个旋涡区。 在有脱气管(或罐)的情况下,与无脱气管比较,试验中 可以看到,有脱气管时斜管中的气泡远小于无脱气管时斜管中 的气泡,而且,有脱气管时,气泡个数明显增多,因此,催化 剂的流动较平稳。 在阀以下催化剂的流型见图6-3-1,可以看出, 当催化剂循环量较小时,催化剂以倒锥形、依靠重 力向下流动,在整个立管中催化剂基本上处于管中 心,见图6-3-1a,在入提升管的斜管中,催化剂由 重力流动遇到斜管的阻力后,沿斜管呈抛物线的高 度随催化剂循环量的增加而增高,它可以是1/3

7、管径 ,1/2,和2/3,以及满管,无论那种情况,在管底 部的催化剂都沿管壁向下滑动。随着催化剂循环量 的增加,通过阀的催化剂不再全部在管中心。而是 一侧多,另一侧少,沿管壁向下作重力流动,随着 循环量增加该空间越来越小,即越接近阀下部见图6 -3-1a 、b、 c、 d 。试验中发现,在个别情况下 的瞬间,在阀以下也出现过满管情况,但随即消失 。 由催化裂化工艺设计资料可知,流化流动和 粘附滑移流动最大流率分别为:流化流动时为 3570T/m2.h;粘附滑移流动46T/m2.h。 本实验测得的粘附滑移流动最大循环速率 为19.1T/m2.h,由上述数值计算,两种流型不 同最大循环速率差77.

8、6倍186.9倍。由此可 见,在生产中掌握催化剂的流型是非常重要的 。 3.3 催化剂在快分头和旋风分离器中的流 动: 三叶型快分头: 三叶型快分头的情况下,旋分器以上的空间不需要很大。由此还可以推 论,工业生产中,沉降器内均设有3-5组旋分器。那么,每组旋分器入口会 形成一个气固混合物流股。工业生产中的沉降器旋分器以上的空间可以大大 降低,以减少基建投资。 一般来讲:斜管部分气泡多、直径小对催化剂的流动是有利的。当催化 剂循环强度较大,气泡数量减到一定程度,首先在斜管部分由流化流动变为 黏附滑移流动。其转变过程为:催化剂循环强度增加,催化剂突然加速下滑 ,它击碎了斜管中所有的大气泡,形成一连

9、串几乎直径相同,分布均匀的小 气泡,刹时每个小气泡又被下滑的催化剂压缩成梭状气室,此时催化剂和气 体同向下运动,且呈跳跃流动,这时已形成黏附滑移流动。催化剂流型转变 过程见图6-4-7。一般在黏附滑移流动时,看不到明显的气泡。 4.3 立管中输送催化剂出现“架桥”的条件及疏通措施 架桥的出现是输送催化剂非正常工作状态,迄今为止对架桥尚无明确的定义,为了 文章叙述方便,这里给架桥下一定义:在垂直立管或斜管向下输送催化剂时,管内催化 剂正常流动被破坏,出现了催化剂梗塞、气节等,梗塞处虽有催化剂慢速塌落或有少量 催化剂流动,但催化剂的流率远小于正常流动时的流率。梗塞处上部的催化剂堆积密度 不断增大,

10、而下部无料,此时不能自行疏通,此现象定义为架桥。 4.3.1 架桥形成的原因 形成架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目前尚无成熟的计算公式来判别,错综复杂的临界条件 也不能说清楚。一般用相对速度 来解释流动破坏的原因。当相对速度usl过小时流动过程由流化流动过渡到黏附滑移流 动,显然这里只能解释流型的变化,必须在此基础配有其它条件才能形成架桥。经过实 验找出以下几个条件: a.流化床层的变化引起循环管线架桥,实验中将床层表观气速由1.619m/s突然降至 1.08 m/s,当循环强度为404t/m2.h时,循环管中催化剂立即架桥。若上述条件下表观 气速由1.619 m/s分8次逐级降至1.036 m/s,

11、降完10分钟才产生架桥。 b.不正确的通入松动风和松动点设计不合理引起架 桥:众所周知,通入松 动风会使循环管线内料面升高,当料 面超过变径处一定高度就会引起架桥。若料面在变径处以下时 ,相对来讲是不易架桥的。如在实验中发现,循环强度为 222.9kg/m2.s,松动风量为0.2Nm3/h,料面高2.0米。若松动 风量改为1.0 Nm3/h。,料面高则为8米。超过了变径则引起架 桥。在通入松动风时,某一点通 入的风量不可过高,否则会 形成气节,妨碍催化剂的流动也易引起架桥。 c.在斜管输送催化剂时,靠近提升管连接处以上一定范围 内不能通入松动风,否则易引起架桥。 d.系统中压力波动,也就是说瞬

12、间压力平衡遭到破坏,也 是造成架桥的原 因。 e.循环管线设计不合理:如变径过大,拐弯多,管径小, 在某一条件下产生了强约束流动,是引起架桥的条件之一。在 实际生产装置中,特别是老装置改造,因场地限制和工艺要求 引出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方可保证催化剂流动正 常。 f.一定通气量下,催化剂循环强度较低时,也容易发生架 桥,这主要因为通气过量所造成的。 4.3.2 架桥的型式 按架桥出现的位置分:有的出现在直管段,见图6-4-8-a,有的在变径处或 管线拐弯处架桥见图6-4-8-c、e、f。这是极易出现架桥的地方,当架桥刚 形成时,都有一段脱空段,不过它较直管架桥的脱空段长。本实验时为8

13、00 1000毫米。 4.3.4 架桥的消除 4.4 立管中催化剂流动松动问题 保持催化剂在立管或斜管中按预定方向,稳定地流动, 不出现波动、失流、倒流,在立管上设置一定数量地松动点 ,对不同的松动点通入适量的松动风实属必要。 4.4.1 敏感松动点和一般松动点 在以往的工程设计和生产操作中,没有明确提出敏感松 动点这一说法,而只统称为松动点。实验发现:在控制阀上 不加松动点,催化剂则不能很好地流动,由此可见此处的松 动点是很关键的。除此之外,另一个对催化剂流动影响较大 的松动点为1#松动点(管线变径处的松动点),实验发现, 当催化剂循环强度稍大一些时,若1#松动点不通风,则很快 会发生架桥,

14、故这个松动点也是很重要的,属敏感松动点。 对于1#松动点的位置,在文献5中介绍,应加在变径处以下 ,愈接近变径处愈好。为了证实该说法,我们在变径处上下 100毫米处各加了一个松动点,考证应在变径处以上还是在变 径处下为好。实践证明应在变径处以上好。在管线拐弯处不 同位置作了松动点位置的试验,证明该处的松动点对催化剂 的流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将管线拐弯处,变径处以及滑 阀以上的松动点确定为敏感松动点,除此之外的松动点视为 一般松动点。 4.4.2 松动点位置的设置: 根据对立管、斜管、松动点位置的试验结果分析认为, 松动点位置的设置应考虑以下几点。 1)在立管变径段以上应设置一松动点,该点愈接

15、近变径 段愈好,该点比设置在变径段以下愈接近变径段为优越; 2)垂直立管上松动点的间距为44.5米,同时也要根据 催化剂的物理性质有所变化; 3)垂直立管较长时,在其底部0.60.7米需要设一个松 动点; 4)在管线拐弯处应考虑设一个松动点,以在管线拐弯处 以上0.3米为好,正对管中心设松动点效果不佳; 5)斜管底部1.5米范围内不得设松动点,因为在此范围内 通入松动风(汽),将会使催化剂流动不畅。 目前工业生产装置上松动点间距都较小,从0.73米, 一般在2米左右。松动点多并不一定合适,这一点应引起设 计和操作者的足够重视。 国外资料给出松动点最大间距公式为: (6-4-7) 式中:Hd松动

16、点最大间距,m s催化剂骨架密度, T/m3 1立管顶部催化剂密度, T/m3 2立管内允许催化剂最大密度, T/m3 p立管压力, MPa 按(6-4-7)式计算出的松动点最大间距为2.84米。 4.4.3 松动的通气量: 1930年Holldriflow 和Thermofor的流化装置中 采用了一个移动床料腿,在料腿上设有蒸汽吹气口, 这是最早的一种立管,使通入的蒸汽必须保证向上流 的阻力降大于向下流的阻力降,以使蒸汽向下流动, 防止油气沿立管反窜。 1962年剑桥大学Donchwerts教授论证了这一现象 ,如果塌落床连续移出物料且通入的蒸汽量能使立管 中的固体处于流化状态,立管的输送能力将大大提高 。 流化床流动时固体速度大于气体速度,气体在下流过程中被压缩, 因此,气体速度相应降低,使立管中的固体密度增加,为了保持流化床 向下流动和具有较大的流动能力,必须通入适量的气(汽),理论上讲 ,气体被压缩多少量相应的就通入多少气体量。通入气体量较少,达不 到松动的目的即抵消不了气体被压缩的影响,特别是立管较长时尤为严 重,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