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83588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4.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兴八首(其一)课件2汇编(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 兴 八 首 杜 甫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 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风格。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鉴赏 诗歌的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蒹 葭(诗经) 蒹 葭 苍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诗歌中的秋天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 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 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中的秋天 天净沙.秋思( 元朝

2、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 天涯。 诗歌中的秋天 文人对秋的感受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初读文本 确 立 感 情 基 调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悲伤凄凉 诗经诗经三种表现手法三种表现手法 注解:注解: 朱熹的解释朱熹的解释 “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 “兴兴者

3、,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 再读 文本 诗眼 扩 展 联 想 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 情”与“景”的关系,谢榛说“景乃诗之媒”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 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通常是 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 思的物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 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 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 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 ,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诗对意象推重,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 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

4、” 意象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 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 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 残 菊 盛开的菊花 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寒衣处处催刀 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阴沉萧森 动荡不安 凄凉清冷 黯淡萧条 萧杀凄凉 天净沙.秋思( 元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 天涯。 比较阅读 景 情 知 人 论 世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5、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秋兴八首是杜甫永 泰元年(766)离开成 都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 束,但唐王朝仍然面临 北方重新割据的危险, 在这样国家动荡不安、 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 景下完成此组诗。 深读文本 杜甫的情怀 1、故园之思 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 4、家国之忧 5、秋士迟暮之悲 杜甫的诗风 沉郁顿 挫 语壮境阔 寄慨遥深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 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 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

6、悲慨 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 ,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 ,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 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 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 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 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 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 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 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 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 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 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 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 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参考资料:中国文学史袁行 霈主编 赏析写景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基调 2、题目 3、诗眼 4、意象和意境 5、知人论世 2006年高考辽宁考生 肩膀

7、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 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 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 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 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 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 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 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 难。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 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 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 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 ”,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 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 家庭的前景奔走。 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

8、千万万劳苦大 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 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 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 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 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 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 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 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 姓的“诗史”。 肩膀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 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 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 ,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 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 。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 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 候,一定没有想

9、到命运之神已给 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 生之路。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 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 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 的悲哀。 所用话题 肩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 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 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 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 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 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 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 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 善天下。儒家提倡“

1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 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 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 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 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 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 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 ,你是唯一的灵魂。 肩膀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 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 。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 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 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 总结 今天,当我们穿越1200多年的 历史,重温诗圣杜甫所带给我 们的深沉情怀的时候,我们内 心不由得心生敬意,让我们带 着这分敬意去重读一遍这首诗 歌吧! 诵读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此诗。 2、预习后两首诗。 3、把秋兴改写成一篇小散 文。(4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