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834959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拔罐的误区说拔罐 误区 “拔罐会伤阳气”, “拔罐不能经常拔,拔多了会伤人,致气 虚”, “拔罐只祛湿”- 更正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这一误区或错误观点很普遍。是因了解或 知道拔罐真知和本原的太少,有必要转变 。 养生保健重要性决定了拔罐使用的普遍性 。需要普及。 医务工作者都须明了拔罐的实质,不能陷 入这种误区,不能信口开河、断章取义误 导患者。 有责任和义务把科学知识传播给患者。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拔罐技术离不开中医的基础理论指导 ,尤其是经络学说理论的指导。 拔罐法(或拔罐学)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是指用排除罐、筒 或杯内空气以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于体表 的方法。 现代医

2、学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 1.拔罐时在罐内形成负压,作用于皮肤,皮肤产生分压 差,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表 皮瘀血,出现自体溶血现象,随后产生类组织胺类等物 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或组织,使血管扩 张、白细胞渗出,T、B淋巴细胞活化,多种抗体和淋巴 因子释放,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2.同时,产生的机械刺激,通过皮肤、血管感受器的反 射途径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平衡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 ,加强对各部分的调节和管理控制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使细胞吞噬功能增强 ,调节内脏功能,恢复身体正常机能,达到康复痊愈之 目的。 3.特别是拔出大水

3、泡后,研究者已证实在渗液的再吸收 过程中,可明显地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十二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 1.在二千多年前,素问皮部论 :“欲知皮部,以经 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的划分以十二经脉循行 分布为依据,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别络,这些络脉浮 行于体表皮肤部位,各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即为十二经 皮部。 2.“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 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指出 外邪经皮-络经腑脏,是疾病传变的次序。 3.十二皮部依赖十二经脉及其络脉运行的气血所濡养; 十二皮部保护着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保护着整个躯体深 部各种器官和脏腑,并随时把来自体外环境的各种

4、信息 传递给体内,针对外界变化实行自身调节和适应功能, 起着卫外护内的作用。 十二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 4.十二经脉之气行于皮部,十二皮部构成十二经脉的反 应区,脏腑经气的病变可在其相应的皮部反映出来,因 此可以通过观察在体表皮部表现的病理变化,查知疾病 所在部位和性质,对脏腑的状况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 5.再则,十二皮部在诊断和治疗上,上下同法,手足相 通,即手足皆有同名之阴阳经脉互相联络、互通信息, 合为六经皮部,各有专名。 正如杨上善所说:“阳明三脉有手有足,手则为上,足则 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 ,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 6.六经皮部理论为临床诊断和

5、治疗提供了依据,包括针 灸、拔罐在内的各种外治法都离不开皮部理论的指导。 所以,拔罐法具有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拔罐诊断 1.从色泽来看,受风寒时患部往往罐斑色深;局部瘀斑或血泡色淡 为虚;色淡白多为气虚、脾虚或血虚;色深伴局部发热者为热毒炽 盛或阴虚火旺;色深但局部不发热者多为瘀血、寒凝、阳虚、气虚 ;内脏有病变的在特定的经穴上罐斑色往往深于其他部位。 2.从拔后表现的情态上看,局部出现水泡、水肿、潮湿者为湿气盛 ;水泡色清为寒湿盛,色黄为湿热盛;局部微痒或出现皮纹者为受 风;罐中气暧为湿热重;罐中无温热感但有水珠为寒湿重。 3.从走罐时看,皮下有结节,多为筋结。闪罐后恢复缓慢者易患

6、中 风、胸痹。 4.从刺络拔罐放血时看,观察血液等分泌物,血色深红为热,乌红 为瘀,青紫为里寒,色淡黄红色为风湿痹证;观察血流的动态,清 淡难凝为血虚,沉凝易结为气虚血瘀,流动缓慢为气血两虚,流动 急促为热盛;血中含脓为外伤感染或湿毒相搏;透明水液为水肿; 粘性白液为疳积; 拔罐治疗作用 1.拔罐法可吸出位于体表的风、寒、湿、热、毒、瘀等 有害物质,又可通过皮部作用于体内,具有调脏腑、和 营卫、行气血、通经络等功能。 2.不同罐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不同的经络穴位选择、 罐法或是不同的配伍方法,又分别有温经散寒、行气活 血、舒筋通络、温阳固气、祛风除湿、清热泻火等不同 功效。 3.在临床中应根据

7、辨证施治原则,选择合适的罐具、罐 法、经穴、经穴配伍等治疗方法。如风邪为主的疾患, 多选用闪罐法;寒邪为主的疾患,多选用留罐法;气血 瘀滞、脏腑病证者,多用循经走罐法,尤其是在背腰部 、腹部及四肢肌肉丰厚处,适用于俞穴、募穴及四肢肌 肉丰厚处的穴位。 走罐 走罐操作大致有三: 1。轻吸快推,适用于外感、皮痹等证,外感可 每三小时一次,末梢神经炎可每日施术一至二 次; 2。重吸快推,适用于某些经脉、脏腑功能失调 的疾患,如高血压、心悸、胃肠功能紊乱等, 一般每日施术一次,一疗程710次; 3。重吸缓推,适用于沉寒痼冷、积聚、经脉气 血阻滞、筋脉失于荣养等疾患,如寒湿久痢、 坐骨神经痛、痛风、肌肉

8、萎缩等证,一般每日 施术一次,一疗程710次;走罐法操作的关键 在于当罐具吸拔住之后立即进行推拉或旋转移 动,不能先试探是否拔住。 拔罐补泻原则 实证多选泻法(密排法、吸拔力大、吸气 拔罐呼气取罐、逆经走罐等为泻法)。 虚证多选补法(疏排法、吸拔力小、呼气 拔罐吸气取罐、顺经走罐等为补法),病 变范围较小或压痛为一点时可用单罐法, 病变范围广泛、病情复杂用多罐法。 与其它方法联合治疗 配合其它方法治疗: 如梅花针重叩或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罐,多用于实证和热证(中风、 昏迷、中暑、急惊风、高热、头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急性腰 扭伤、麦粒肿、疖肿、丹毒等); 配合铍针割治多用于痈疽、疖肿、热毒壅盛;

9、 配合火针多用于痈疽疖肿、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等证; 配合指针、磁堤针多用于小儿及畏惧针刺者; 配合电针可用于一些顽固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偏瘫等 证。 寒证可选灸罐法、红外线罐法; 高热无汗多选水罐法; 痈疽、溃疡及面部拔罐应选面垫罐法; 寻找隐而不见的反应点时,先行走罐法,使之反映出再用挑治法, 对于气管炎、哮喘、慢性肾炎、慢性肠炎、高血压、肺炎、盆腔炎 、顽固性鼻衄等有良好疗效。 拔罐时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一般注意事项,如在室内须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 受凉等。 拔罐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丰富及毛发较少的部位为宜 。 血管浅显处、心搏处、皮肤细嫩处、疤痕处、耳、鼻、 眼、乳头

10、、口唇、前后阴、骨突处、皮肤松弛有较大皱 纹处一般不宜拔罐。 前一次拔罐部位罐斑未消退,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初次治疗、皮肤薄嫩或体弱、年老、易紧张者,采取卧 位,拔罐不宜过多或过紧,或用小罐,或用疏排法。 拔罐时,要求患者不能随便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 多罐时不能太密集,以免皮肤牵扯过紧而产生疼痛或互 挤脱落。 留罐时注意事项 随时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反应与感受,注意罐口局 部或全身反应情况。 患者感觉拔罐部位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温暖 舒适、思眠入睡为正常得气现象。 若感觉太紧、太痛可予减压自觉能承受为基准,仍未减 轻或有灼热感,应及时取下重拔; 拔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够,应重拔;

11、拔时出现头晕、气紧、恶心、面色苍白、虚汗、四肢发 冷、脉细数等为晕罐,及时取罐平卧休息,一般很快恢 复,如还未缓解,应予以点按或针刺人中、合谷、中冲 、百会、内关、涌泉等方法急救。 七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晕厥针人中, 疼痛取阿是, 心胸内关谋。 回阳九针歌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回阳救急 拔罐的基本要求 拔罐的基本原则即中医基本治则:审症求 因,辩证施治。 基本要求是稳、准、快,吸拔力的大小与 扣罐的时机和速度、罐具的大小和深度、 罐内的温度等有关。 在火力或水煮、水蒸气排气法拔罐时,罐 内温度高时扣罐、

12、扣罐速度快、罐具深而 大,则吸拔力大;反之则小。具体应根据 需要而定,须灵活掌握。 基本要求 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 相对较长; 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 宜短。 拔罐部位肌肉丰厚,时间可稍长;拔罐部 位薄,时间宜短。 气候寒冷,时间酌情延长;天气热时拔罐 宜短。血管浅显处拔罐宜短。(留罐时间 ) 拔罐后注意事项 注意:若罐口处出现烫伤、烙伤为事故。 但是对于拔罐所产生的水泡或血泡应具体分析 ,非治疗需要时吸拔过久为事故,而治疗需要 时拔出水泡或血泡为发泡法时则不属于事故, 皮肤过敏或水肿患者易出现水泡应事先交代清 楚。 小水泡一般不作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只仅防 止擦

13、破;治疗需要的水泡应注意保护,由其自 然吸收,在自然吸收过程中对增强免疫功能有 很大临床意义;非治疗需要的水泡可消毒后刺 穿放出水液,无菌敷料敷盖。 禁忌 凡中度或重度心脏病、 全身性水肿、 有出血倾向、白血病、 高热、 全身剧烈抽搐或痉挛、 高度神经质、 活动性肺结核、 妇女经期、 皮肤失去弹性、极度衰弱、 醉酒、过度疲劳、过饥过饱或过渴、 全身性皮肤病、 静脉曲张处、 癌肿处、 皮肤破损处、 皮肤高度过敏、 疝气、外伤骨折处及孕妇腰骶部、腹部或敏感穴位等,均禁用。 治疗间隔时间 治疗的间隔时间:主要根据病情决定。 慢性病或病情缓和者,一般隔日一次,或 隔二日或三至五日一次。 病情急者,一般

14、每日一次,如急性胃肠炎 、感冒等病,也可1日23次。 一般一疗程为12次,若不愈,休息57日 再继续治疗。 若拔罐后患者感觉疲劳,应休息几日后再 拔。 拔罐法的取穴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针灸疗法原则择穴: 根据常用配穴法取穴。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左右取穴 ,上下取穴,交叉取穴,对症取穴等。十四经腧穴的分 部规律: 头面部颈项部的腧穴,除个别能治全身性疾病或四肢疾 患外,绝大多数均治局部病证; 胸腹部腧穴,大多可治脏腑及急性疾患; 背腰部腧穴,除少数能治下肢病外,大多可治局部病证 、脏腑和慢性疾病; 四肢部肘膝以上的腧穴,以治局部病证为主;肘膝以下 至腕踝部的腧穴,除治局部病证外,还可治脏腑疾病

15、; 腕踝以下的腧穴,除治局部病证以外,还能治头面、五 官病证,及发热、神志病等全身性疾患。 四肢部腧穴分经主治表 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 手太阴肺经肺/喉病胸部病 手厥阴心包经心/胃病神志病胸部病 手少阴心经心病神志病胸部病 手阳明大肠经前头/鼻/口/齿病眼病/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三焦经侧头 /胁肋病耳病眼病/咽喉病/热病 手太阳小肠经后头/肩胛病耳病眼病/咽喉病/热病 足太阴脾经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肝经肝病前阴病/妇科病 足少阴肾经肾病/肺病/咽喉病前阴病/妇科病 足阳明胃经前头/口/齿/咽喉/胃肠 病 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胆经侧头 /耳病/胁肋病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太

16、阳膀胱经后头/背腰病/脏腑病眼病神志病/热病 躯干腧穴分部主治表 分部主治 胸/上背(T17)肺/心 上腹/下背( T8L1) 肝/胆/脾/胃 下腹/腰骶( L2S4) 胃/肠/膀胱/生殖器 官 任督二脉腧穴主治表 经名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 任脉回阳/固脱,有强 壮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 妇科病 督脉主治中风/昏迷/ 热病/头面病 神志病/脏腑病/ 妇科病 拔罐法的取穴原则: 根据特定穴的作用取穴。有十四经穴,奇穴, 阿是穴,特定穴等之分。特定穴有五输穴、原 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募穴 、俞穴、交会穴、八会穴等。 (1)五输穴:十二经在肘膝以下各有五个重要 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