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辨治心得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16815817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疸病辨治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黄疸病辨治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黄疸病辨治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黄疸病辨治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疸病辨治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疸病辨治心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疸病辨治心得 【摘要】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 或血败不华于色, 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是慢性肝病的表现之一, 由外感内伤引起, 外感源于时邪病毒炽盛, 胆汁外溢, 伤及营血而形成色黄, 内伤则由脾胃虚弱宿疾引发。 【关键词】黄疸;中医治疗黄疸病所在脏腑主要为脾胃肝胆, 所病脏腑间又可相互转变。属疫毒之邪发病者, 多为急黄;属湿邪为病者, 湿从热化者, 湿热熏蒸肝胆, 胆汁泛于肌肤者为阳黄;湿从寒化, 阻遏胆汁, 胆汁浸润肌肉者为阴黄;血败不能华色者为虚黄。三症中以目黄为主, 黄疸目睛发黄, 病机重在血败, 气血之黄疸病的治疗经验较多, 现就其中医治疗心得总结如

2、下。 1中医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开窍:急黄主症发病急聚, 色黄如金。由疫毒引发, 毒热熏灼肝胆, 胆汁泛溢, 黄疸迅速加深, 而致色黄如金, 热毒内炽, 耗伤津液, 故高热烦渴, 毒结阳明, 腑气不通, 故腹满而痛, 热毒扰动肝风则手足抽搐。常用方剂为犀角散配伍用黄连、栀子、升麻和茵陈, 方中犀角清热凉血解毒, 黄连、栀子、升麻以增清热解毒之力, 茵陈以清热利湿退黄。清热利湿、佐以泻下:阳黄主症身目俱黄, 黄色鲜明, 由湿热所致, 热重于湿者, 身目俱黄, 色泽鲜艳, 发热口渴, 大便燥结;湿重于热者, 身目俱黄, 头身困重, 胸满脘痞。灼伤津液, 阳明燥结, 壮热烦渴, 口苦而干, 小便黄赤

3、, 大便秘结, 致腑气不通, 恶心呕吐, 最常用药物为祛湿药物, 常配伍疏肝、解毒、活血药物, 常用方剂茵陈术附汤, 方中茵陈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 配伍栀子以清利三焦之热, 大黄通阳明之积, 加茯苓以增利小便之力, 加陈皮和胃止呕, 加内金、郁金以化滞消食, 胆道通畅而黄退。温化寒湿、健脾退黄:阴黄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 由脾胃虚寒, 寒湿内阻, 肝郁血瘀所致, 其色虽黄, 但色泽晦暗, 伴脘腹痞闷, 气短乏力, 畏寒神疲、肢冷, 大便溏薄。常用方剂茵陈术附汤, 方中茵陈利湿退黄, 附子、干姜、甘草等散寒化湿, 白术、甘草健脾胃以利湿浊。湿邪较重者可加茯苓、泽泻渗利小便。补气养血、健脾柔肝:虚黄

4、主症面目肌肤发黄, 黄色较淡, 气血化源匮乏或毒损阴血, 以致气血衰败, 不能荣华于色, 故面目肌肤发黄, 色淡不泽, 血败不能华色, 目黄、身黄而色淡;气虚不足以息则气短, 血败失其濡养之能, 见于头则头昏, 见于心则心悸, 故心悸气短乏力;脾运失权, 脘腹不舒, 纳呆便溏;肝主藏血, 血虚肝无以藏, 脉络失养, 故胁肋疼痛, 日久则腹中结块, 气血败伤, 下流于小肠, 故夜间小便如浓茶。常用方剂八珍汤, 方中饴糖甘温入脾, 温中补虚, 桂枝温通, 芍药酸柔, 桂枝配生姜、大枣, 心甘而化阳气, 芍药配甘草, 酸甘而生阴血, 诸药相配, 阴阳双调, 气血同生致妙。邓雪梅等1认为治疗肝病除了应

5、当去除湿热外, 还应注意兼顾气血,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此黄疸病除了使用祛湿药物外, 还可配伍使用疏肝、活血、益气等药物, 这样就会达到保肝降酶的效果2。 2讨论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症, 其病因主要为外感内伤, 外感源于疫毒侵袭或饮食不节, 内伤则由脾胃虚弱或宿疾引发;外因重在湿、毒, 而内因偏于虚、淤。湿从热化, 则为阳黄;湿从寒化, 则为阴黄;疫毒所致, 多为急黄;气血衰败则为虚黄。其病机皆有胆汁泛溢, 病位多在肝胆脾肾。中医治疗黄疸病重在辨证, 辨证应首辨急黄、阳黄、阴黄、虚黄之形症, 既急黄、阳黄、阴黄、虚黄湿热之邪, 次辨阳黄湿热之轻重, 辨阴黄寒湿与血瘀。

6、黄疸初期以实证为主, 治疗重在攻逐体内湿气, 据其邪气特性, 确保二便的通利, 小便利则湿有去处, 大便畅毒无所留。急黄症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 并随病症轻重, 选择攻下、开窍之法;阴黄症的治疗依据寒湿或血瘀的病机特性, 采用温化寒湿、化瘀退黄的治法;虚黄的治疗以健脾生血柔肝为原则。中晚期治疗应重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 以防黄疸转生集聚、鼓胀。本病应与萎黄、黄胖病相鉴别, 萎黄与黄疸皆有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 均有气血不足的相似病机, 但萎黄皮肤萎黄不华, 且目睛不黄, 病机重在血虚;而黄疸目睛发黄, 病机重在血败。黄胖病与黄疸皆有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 亦有气血耗伤之相似病机, 但黄胖病气血

7、耗伤源于肠中钩虫匿伏, 蚕食血气, 致血虚不华于色, 面部肿胀色黄, 肌肤色黄带白, 而目睛如故;黄疸则由气血之败, 血不华色使然, 故应鉴别之。急黄病势危笃, 刻不容缓, 清热解毒, 凉血开窍之外, 应积极配合西医抢救措施。本病预后, 阳黄症虽有转为阴黄、急黄可能, 但预后一般良好。阴黄症迁延日久转为集聚、鼓胀者, 以属难治之症。急黄症一般预后不良。 参考文献 1 邓雪梅, 郭松和.浅谈从湿热论治肝炎的体会.内蒙古中医药, 2007, 26(4):19. 2 张磊, 周雪忠.59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症有效病例用药规律研究. 中医杂志, 2013, 54(8):671. 收稿日期:2014-03-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