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787693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答题模式.(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见意象所含意义义: 长长亭:陆陆上送别别之所。 芳草:喻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忧愁特别别是离情别绪别绪 相联联系。 梧桐:古典诗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凄苦 之音。 梅花:初用于赠别赠别 ,后为为一种高洁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洁的品质质。 桃花:象征美人。 牡丹:寄寓富贵贵。 杨杨花、芦花:顠顠零之意。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结。 莲莲:喻喻高洁洁,或表达爱爱情。 杜鹃鸟:为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2、 蟋蟀: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联系起来。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悲伤的感情。 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比喻垂老之年。 成熟的梅子:少女怀春。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常用手法。 水: 常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

3、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 悲欢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 附: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 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 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 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 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 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 水、向往安宁

4、)、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 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 )、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 ;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 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 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 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 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 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 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 的意境

5、,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 制毒龙。 注释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 龙,指世俗欲念。 【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 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 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 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 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 气氛。作者融情于景

6、,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 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 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 ,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 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 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 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 出来。【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 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全国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

7、(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 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 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用“拳”字形象的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用“退” 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 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 析。 答: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 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 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

8、情却被无情恼 。 把“绕”改成小,好吗?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 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 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 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 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 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 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 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 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 清明”

9、,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 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 ,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 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 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 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 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 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 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 ,此刻

10、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 ,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 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 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 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 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 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 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

11、“笑” ,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 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 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 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 ;“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 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 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 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 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 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

12、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 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 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 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子规”这一意象的 延伸意义。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 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 个意象。如“又

13、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 ,“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 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 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望帝啼鹃”(窦娥冤)。 【参考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 矛盾?为什么? 答:_ 【思维轨迹】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诗人的情感 轨迹。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 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 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 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 ,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分析评

14、价时要具体地分析,给出客观的评价和 历史的评价。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 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 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 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 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这类问题,它的固定

15、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 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 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 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 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 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 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 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 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 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