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研究述评_意义与方法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692244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史研究述评_意义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城市史研究述评_意义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城市史研究述评_意义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史研究述评_意义与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史研究述评_意义与方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增刊 城市史研究述评:意义与方法 吕 勇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 城市史的研究以西方学术界为早,其理论核心是基于欧洲经验的城市发展观。城市史作为 解读中国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种新方法新视野,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式,可行的基本的研究方 法是一方面用欧洲的经验来评价在中国发生的历史现象,另一方面则用中国的经验来评价欧洲,通过互为 主体,构建城市发展的理论模式和价值标准。城市化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城市发展的基本核心概念,支撑 了城市研究的方方面面,城市化是城市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城市性质的演变。以城市史研究的角度 来解读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

2、,重构历史,必将为历史学科的发展投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 城市史;城市史研究;城市化 每本历史著作都有显含或隐含的理论框架。这些框 架对历史上各现象或变数之间的关系结构作一些假定, 而记载历史不可能不采用一个组织史料的框架。实证的 研究态度是在写史前,言明分析框架的假设,则读者可 以自行判断这些假设与史实之间的关系。当这些言明的 假设之多样化到达足够多,且在不同框架之间有充分竞 争时,对理解历史最有帮助的框架才会在学界共识的基 础上脱颖而出。如果不言明潜在的对分析框架的假设, 使读者误以为存在一个没有理论框架的纯客观历史,则 读者反而会轻易相信一些很没有竞争力的分析框架,而 失去对分析框架

3、的识别和批判能力,因此反而使历史变 得非常主观1。 城市史研究是中国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 学科。以一个城市、区域城市、城市群、城市类型,乃 至全国城市为对象,研究城市结构和功能,分析作用、 地位和发展过程,论述各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及 变化,探讨城市发展的规律2。这是中国学者对这一新 兴学科的认识和界定。但就世界的眼光来看,城市史的 研究是以西方学术界为早,其理论核心仍是基于欧洲经 验的城市发展观。既然西方社会科学是西方文明历史 经验的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也可以作为新旧社会科学 法则讨论的基础3。城市史作为解读中国史,特别是中 国近现代史的一种新方法新视野,决不能照搬西方的理 论模

4、式(西方城市史学界是否有这样统一的理论模式还 值得怀疑)。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突破了长期支 配这一研究领域的西欧中心主义,也突破了20世纪50 年代以来流行的“对西方冲击的回应”模式。在中国, 柯文提出的“中国中心观” 4为修正这两种趋向提供了 很大的理论支撑,但是他的主张也并非认识中国史的最 佳途径,因为只有比较中西之异(differences) ,又比较两 者之同(similarities) ,才能看出各自的特色。中西比较 研究,是要找出双方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同,并且做出 评价。对城市史来说,这样的基本认识也是一样的。可 行的基本的研究方法是一方面用欧洲的经验来评价在中 国发生的历史现

5、象,另一方面则用中国的经验来评价欧 洲。通过互为主体,构建城市发展的理论模式和价值标 准。 城市史作为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基础还不完善和严 密(这也反映了该学科的活力 ) , 对一些基础概念,诸 如“城市” 、 “城市化”等还有极大的争论,至今尚无共 识(这些概念能否达成共识尚存疑问,这受到两方面的 制约:第一,城市的面貌及其作用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不断变化;第二,城市的定义也会随着有关城市的各 种理论的发展、新理论的不断出现而会有相应的改变 ) , 但是西方学者对这些概念的探讨为我们建立自己的分析 框架提供了有利条件。哈里 詹森将城市的概念看成是 开放的和动态的,被解释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变体。

6、詹森 认为,城市的概念在不同时代内涵是不同的。他举奥斯 卡 汉德林(Oscar Handlin)对前工业和现代城市的分析 说,必须把前工业的城镇和现代城市进行区分,中世纪 的城镇是自治的组织;现代城市应该被看成是其所处的 整个地区的器官5。西奥多 赫施伯格注重介绍和分析 721 笔者运用了“基于欧洲经验的城市发展观”这个概念,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概念并不严密,它只是指西方学者根据西欧和北美 的城市发展历史概括的一种以城市化为核心概念的城市发展观(或者说是分析方法 ) , 下文还将讨论。 了耶鲁大学的新城市史学派6。他介绍说, 1968年,在 耶鲁大学由一批年轻人组成的新城市史学派主要是用计 量方法

7、试图对某一城市的普通人进行研究,但是,在过 了10年以后,他们调查了大量的人名录、税收账册和人 的经历,想在种族、职业和阶级方面有所发现,却成效 甚微。通过对一些城市的研究,他们发现许多的问题难 以搞清,如重名。结果使许多调查不可信;此外,经过 调查,许多地方得出的结论是相似的。最后,他们承认 微观研究归于失败。赫施伯格认为,他们的努力之所以 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们没有把城市当成发展 过程来研究,而是当成了地点。二是离开了城市发展的 历史背景,所以解释就变成了随心所欲和毫无根据的 了。过去,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只要是在城市里发生 的现象,都应该属于城市史的范畴;只要研究与城市有 关的历

8、史,都应该说是在做城市史。当然,如果把城市 仅仅作为一个地点,按照方志式的方法来写城市史,这 样的看法似乎没有错。但是,自从20世纪60年代兰帕 德提出了城市化问题7,认为如果不研究城市化,城市 史就失去了意义。站在这种视角来看问题,应该说,仅 仅记述城市里发生的现象的做法属于写地方志,而不属 于城市史。通过西方学者的分析(显然是基于欧洲经验 的 ) , 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史研究领域,几乎所有具 有启发性的理论都不是把研究范围局限在城市的地域之 内。随着知识的扩展和新理论的层出不穷,城市史的研 究范围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广,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知 识的整合就显得尤为必要。 城市化理论作为分析和研

9、究城市发展的核心概念, 支撑了现在城市研究的方方面面。城市化理论首先是把 乡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过程的两端,看成是同一事物 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城市化理论具有和现代化理论8 (现代化理论在分析社会经济技术变迁中具有传统阶级 分析法及其衍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段论模式不可比拟的 优势,因而在现在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受到高度关注)理 论上的一致性,同时城市化定义中的人口因素(populati2 on) 又使得理论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现代化理论的分析 模式能较好地解释按照生产经济特征划分的社会从农业 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变迁(The Transition from Agrarian to In2 dustrial

10、 society) ,同时城市发展也是这种变迁的关键因 素。 城市是一个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巨大开放系统,它 以人类及其活动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 境,是整个城市社会与城市空间的对立统一。城市的出 现伴随着分工的演化(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的二次分 离)和国家的产生(城市的产生之初就与分工的演进, 政治的集聚分不开。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使人类社会定 居生活形态成为可能,出现原始聚落。农产品出现剩 余,农业与早期工业形态手工业的分离,人类社会经济 形态上出现了不直接依靠土地生存的加工产业,这样自 然原始状态“市”的形式产生了。国家的形成,统治阶 级政治行动更是开启了城市聚合效应)。城市的物质

11、空 间不断完善,人口也更集中,成为特定地理区域的政治 经济中心,其功能内涵和外延逐渐扩大,而其首要的功 能就是权威(专制与民主)的控制和管理。城市更具特 征意义的是生产力的产物,城市作为一种和乡村对立的 社会与物质形态,有其自身的本质和特征。学界对于城 市的定义,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有建筑学、地理学、 历史学、生态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诸多定义,但可以 肯定的是:城市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 地域,是人们生产、生活与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国 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中心9。与“城 市”这个概念相联系的是“城市化”(Urbanization)。 “城 市化”一词源于英文urban

12、ization ,其词头urban意为都市 的、市镇的;其词尾ization由ization由iz(e) + ation组成, 表示行为的过程,意为“化” 。正如对城市的定义 众说纷纭一样,城市化的定义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学术 问题10,可以认为,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 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城 市化概念的引入使得对城市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Gary Fields指出了单纯城市史和引入城市化概念后的城 市史的不同11,见下表。 表一 Schematic Comparison of Urban History and History of Urbanizatio

13、n 城市史 (Urban History) 城市化史 (History of Urbanization) Unit of Analysis 单体城市 Individual City) 城市系统 (Systems of Cities) Method 集中个案研究 (Intensive Single Case Study) 广泛系统研究 (Extensive System Case Study) Causal Model (From Individual City to Historical Generalization) (From Historical Generalization to Ci

14、ty Systems) 虽然从城市史的研究到城市化史的研究,还有许多 待解决的问题。但城市化概念及其衍生的贸易、生产 (production)、人口(population)、制度(trade) (institution)因 素为我们分析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初步的框架。中国传统 城市的体系和结构是经过2000多年的演进、蜕变、调 整、改善而产生出来的。它们对中国历来的行政制度、 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人口集散、交通设备和文化发展 起了空间性的布局和安排。中国城市的特点是历史的持 续性与地域的广布性12。以地域空间来说,中国城市的 扩展与分布象征着民族的蔓延,小农经济的成熟和皇朝 统治边缘地区的进展,也

15、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广被和传 播。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区之间的政治、经 821 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城市的发展也不平衡。中国城市经 历了一个由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的完全发展过程,这种 完整发生的过程具有农业时代的典型性(如果概念意义 的典型性存在的话) 。中国城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 社会经济集团的分离,一部分富有者或一部分权势集团 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走进用城墙围起来的居住区,居住 在城市中的上层社会与农业生产分离,形成了一个不直 接参加农业生产的消费性工商业阶层和权势集团。这个 阶层以交换或行政控制的形式(隐性和显性的强制)从 农业领域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其生活方式也与农 村对立。组织形

16、态上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是皇权专制的 形态,依靠兼有儒家理想和工具理性的文官体制来维 系。这种组织形态下的城市是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相适应的,并且成为有助于自然经济关系延续的要 素。这种与乡村对立的关系并非说明二者是割裂的,相 反是某种意义上的依附关系。中国城市是社会财富的集 中地和对乡村的剥削地,其总体结构关系就是城市统治 和剥削乡村,城市内的居住(统治)者,在经济关系上 通过超经济强制获得乡村农民的生产成果,城乡关系的 物质流是单向的,专制国家通过强迫的手段集聚农业生 产领域的财富和产品,从深层次上阻碍了分工向专业化 的发展。罗马帝国衰微后,欧洲城市传统并没有完全死 灭,只是中心有所转移。统一的专制帝国不复存在,商 业革命诱发中世纪欧洲城市功能的变异:生产性的城市 经济中心出现,行会制主导地位和部分城市自治。西方 农业时代的城市,城市与乡村物质流是双向的,并形成 地域结合型的社会结构。以血缘为纽带的庄园变成经济 性的地缘关系,到最后变为靠武力和权力来维持的庄 园。庄园经济内部完整性使之构成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