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章阅读-找比对 考题突破.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660885 上传时间:2019-11-17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19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章阅读-找比对 考题突破.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找比对 考题突破.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找比对 考题突破.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找比对 考题突破.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论述类文章阅读-找比对 考题突破.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章阅读-找比对 考题突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章阅读-找比对 考题突破.(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 考题突破 整体把握,局部比对 第一章 论述类文章阅读 论述类文章阅读是一种信息型阅读,以提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为目 的。虽说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能辅以勾画圈点,把文本中的 重点内容标记出来,力求读通、读透、记住(从记忆的角度理解就是提取 重要信息,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使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入到长 时记忆),那么,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正确、快速地把握阅读材料。 1.要做好阅读前的准备。要给自己明确的心理暗示,要张弛有度,克服紧 张心理,集中注意力。 一、读文:勾画圈点,整体把握 2.边读边勾画圈点出下面的内容。 (1)圈点出文中重要的句子。这些重要的句子是指: 统摄全篇,或揭示

2、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即文眼句、 中心句、总结句等。 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2)圈点出文中重要的词语。这些重要的词语是指: 反复出现的词语,它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陈述对象转换的词,它们的变化往往体现了行文的思路,抓住这一点 有利于理清文章及其段落的思路。 论点与论据。论点是论据的统帅,论据为论点服务。在提问中,对论 点发问则答题的要点是论据,反之亦然。 限定性的词语、定语与状语,如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 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凡是、所有、都、全、几乎等),又如重 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最、非常等程度词,迄今为止

3、、如果、可 能、一定等已然、未然、或然词语)。 3.提取圈点内容,整体把握文意和思路。 圈点的目的是把握文章的整体及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前面勾画圈点的基 础上看看文章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基本观点包含的是什么内容,全文的 思路是怎样的。 阅读示例: 画线句子点明了正 史的音乐史在研究 中国音乐史中的作 用。“音乐史”出 现两次,表明论述 对象。“皆”,全 部;“必”“须” ,肯定。 中国是讲礼乐伦理秩序的文明大国。古书 记大禹“以五声听治”,这一制度经夏商周继 承完善,提升为普遍的礼乐伦理与礼乐世道秩 序。史记“八书”中,列“礼书第一”, “乐书第二”。班固汉书“十志”中律历 志、礼乐志等六大“志”

4、皆在讲“礼乐”的渊 源、哲理和治国治民的纲领作用。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 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第二、三段的画线句 分别为中心句、总结 句,介绍中华文明的 基本价值特点是礼乐 伦理。同时紧承第一 段,讲明“寻宝”的 理由。 在班固看来,孔子所教“六经”,本质上都是在 教化“礼乐”与“行”“政”“世”等的紧密关 系,即:“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 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性情,节万事者 也。”礼乐伦理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之 一。 本段中心句,介绍中 国音乐学的美学思 想。“美学”,本段 要阐述的核心对象。 “完备”“丰富”点 明美 学思想的特点。

5、这是讲音乐美的产生与接受都与创作者及受众心境 相关。又“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 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 道,与政通矣”;“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 ,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先王之制礼乐也 ,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乐“可以 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本段中心句,“曲律 学”点明要阐述的核 心对象。同时表明由 上一段讲音乐学的美 学思想转为介绍“曲 律学”。 琴上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比欧洲键盘乐器平 均律之出现足足早了2 000年。 本段中心句

6、,“器 乐”“演奏形式” 点明本段的两个阐 述对象。 中国古代音乐学有其不足,即过度强调音 乐的政治性。唐太宗曾认为政治与音乐情绪之 间的因果关系是政治兴衰导致音乐哀乐。“悲 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围绕玉树后 庭花这一前朝遗曲是否值得保留的问题,他 与御史大夫杜淹之间曾发生激烈的争辩,玉 树后庭花遗曲终依唐太宗的意见加以保留。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本段中心句,介绍中 国古代音乐学的不 足。同时暗示前面内 容是介绍其优点。 在圈点的基础上完成对本文论述中心和思路的把握。 1.本文的论述中心:本文以中国古代音乐学为阐述对象,重点介绍它在 美学思想、曲律学、器乐和演奏形式等方面的特

7、点(优点),指出其不足 之处。同时指出要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必须到正史的音乐史中寻宝。 2.本文的论述思路:先介绍了要研究中国古代音乐须进入正史的音乐史 及其理由,再分别从美学思想、曲律学、器乐及演奏形式方面介绍了中 国古代音乐学的特点,最后指出其不足之处。 (一)了解命题人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 1.六种方法 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 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 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

8、饰 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 内容的曲解。(狗-白狗)、(他死了-他几乎死了) 二、答题:咬词嚼句,仔细比对 (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先后、主次、强弱) 如:主要成分有白术、茯苓、红枣. (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 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 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 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

9、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 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 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 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 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 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与文言文中的选择题技巧一样 (1) )以偏概全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

10、轻重的词 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 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 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 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 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 “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 ,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

11、因” (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 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 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5)偷换概念 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 “误入歧途”。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 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 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6)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 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7)张冠李戴 命题

12、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 的。 (二)掌握审题与答题的步骤 1.审题 (1) )审清要求审清要求,尤其要审清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 (2)审定阅读区间审定阅读区间。有的题干明确了阅读区间,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可 用“投石探波法”。“投石探波法”,即把题干中用引号标明的所考词 语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 确定信息区确定信息区。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集中在一个段

13、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 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试题)也有例外。有的分散在不同 的段落、层次。据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间。 2.答题 (1)坚持一个原则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 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 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培养两种心态 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

14、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 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 ,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一个前提 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 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 (4)用好两个方法 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 (三)用好“比对法”:找得准,比得狠 做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比对 法”。“比对法”的内涵:找得准(找准选项与原文相一致的内容),比 得狠(把选项与原文

15、内容“狠狠地”比对)。要“比得狠”,当做好以下 “三重比对”。 1.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 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 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 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

16、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 小外延的现象。 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 “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 绝对等。 即时巩固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 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2015四川卷第6题D项)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 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最高成就。 原句: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 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 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比对结果:( ) 理由: 选项中的“分别代表最高成就”,“最高成就”属主观拔高 ,与原句“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不相吻合。 答案 最高成就最高成就最高成就最高成就分别代表分别代表分别代表分别代表 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