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工作的发展进程与艰巨任务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59644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7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环境工作的发展进程与艰巨任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质环境工作的发展进程与艰巨任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质环境工作的发展进程与艰巨任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质环境工作的发展进程与艰巨任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质环境工作的发展进程与艰巨任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环境工作的发展进程与艰巨任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构成生态系统多种环境因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和工程基础。地质环境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任务是保护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加强地质环境工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区地质环境工作的基本情况50年代中期,我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开始起步,在包头组建了水文观测站,是全国最早设立地质环境监测站的省区之一。建站初期,主要从事地下水动态监测及均衡试验工作,为包头地区发展重工业提供技术支撑。为适应工农业发展和

2、城市建设的需求,80年代初期,组建了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下设6个盟市分站,重点对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乌海、集宁、东胜等7个城市及其近郊地区开展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泉流量等监测工作,为重点城市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到了90年代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成立,专门设立地质环境管理处,各盟市国土资源局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上到下管理机构健全,职能职责明确,为全面开展地质环境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随着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的实施和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出台,全国地质工作和地勘队伍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市场

3、经济条件下,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的特征逐步显现出来,而保护地质环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工作。2004年底,国土资源厅做出重要决定,经自治区编办批准,将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与内蒙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合并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重新明确了职能职责,主要从事全区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矿泉水及地热资源监督管理等基础性、公益性工作。技术力量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李永平、陈冰源、姜亚东地质环境工作的发展进程与艰巨任务西部资源24GREENBLUESKY绿地蓝天得到明显加强,技术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技术业务范围有了较大扩展

4、。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地质环境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大,每年将有6个亿的资金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等重要领域,资金保障程度极大提高。目前全区地质环境事业正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法制建设有力推进,投入机制明显改善,专业队伍建实建强,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这为全区地质环境事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地质环境工作成果显著自治区地质环境工作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当初单一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到现在涵盖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地热及矿泉水开发利用及监督管理等内容的系统

5、工程,成为当前加强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事实证明,这50多年的发展,凝聚了历届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的心血和汗水,激发了新一代科技工作者敢为人先、勇于攀登的创新精神,才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和良好业绩。目前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形成一定规模,全区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点365个,其中国家级45个,自治区级320个,覆盖了7个盟市所在城市及近郊地区,总控制面积4293.7平方公里,长期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泉流量进行监测,建立了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库,定期发布水情预报信息,为政府部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开展了54个旗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调查面

6、积44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37.2%,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976处,建立了1510个群测群防网点。编制完成了12个盟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从2004年开始,与自治区气象台合作,启动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建立汛期巡查制度;编制地灾应急预案;开展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研究,对重点隐患点进行长期监测,对西部资源25GREENBLUESKY绿地蓝天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地区进行治理。这些举措对防灾减灾、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取得明显成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对全区4004个各类矿山企业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重点开

7、展了矿山地面塌陷调查和尾矿库地质环境调查。20012008年累计投入资金6.94亿元,安排了145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目前已竣工59个,占40%,共完成矿山治理面积80.47平方公里,完成固体废弃物治理量1288.59立方米,恢复地貌植被3862.6公顷。自治区政府先后发布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对于规范管理、有效保护、科学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12个盟市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基本摸清了全区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与特征,发现了一批珍稀古生物化石,其中二连窃蛋龙类恐龙化石的发

8、掘,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全区批准建立的地质公园8处,其中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地质公园2处,自治区地质公园4处;有地质遗迹保护区17处,国家矿山公园2处。随着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工作水平的提升,科学考察、观光旅游活动十分高涨,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不足,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经过50多年水工环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完成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1:10万农田供水勘查和主要城市、重要工矿及能源基地的供水勘查任务。开展了地下水污染、土地盐渍化和防砷改水调查评价工作。执行国家西北找水特别计划,在阿拉善高原和鄂尔多斯棋盘井地区找到水量丰富的基岩裂隙水。20

9、04年出版的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研究报告,全面系统论述了全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评价成果,具有很高的科研与实用价值,达到国内同类成果的先进水平。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紧迫。从2004年开始,自治区政府加大投入,为缺水城镇、经济开发区、煤化工基地安排找水项目145个,累计投资6.64亿元,有效缓解了工农业生产水用矛盾。同时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布局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区地热资源和矿泉水资源较丰富,但目前勘查开发程度低,有效利用尚不普及。为发掘清洁能源、发挥医用价值、拉动旅游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全区地热、矿泉水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

10、的政策研究专题调查,并安排一批地下热水勘查项目,完成了阿尔山柴河地热资源调查、呼和浩特地热普查、鄂尔多斯恩格贝生态建设示范区地热勘查等工作,均有较大收获。我区现探明的矿泉水水源地151处,注册登记的62处,占已探明水源地的41%。对已开发并形成生产销售能力的厂家实行年检换证制度,严格监督管理,起到了既有效保护水源地、又保证消费者安全饮用的作用。目前,我区地热和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正在提高,勘查步伐正在加快,投资力度正在加大,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国家针对地质环境保护颁布的法规条例的基础上,自治区人大、政府相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和内

11、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等。同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规划、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定期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公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证。三、保护地质环境必须通盘考虑、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地质环境管理不等同于一般的环境保护,其核心是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需要以全面系统的环境地质调查、监测和评价为基础,深刻认识各类地质环境的特点,准确把握各种自然作用规律,进而通过切实有效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并有效预防各类地质灾害问题。地质环境保护与管理,既是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的

12、交叉,又是社会管理与专业工作的有机结合。因此,加强专业调查与监测,落实社会责任与管理,都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2009年3月召开的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构建保障和促进地质环境工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任务,具体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着力建立完善的法治机制;二是要着力建立明晰的责任机制;三是要着力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四是要着力建立完善有效的补偿机制;五是要着力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根据国家提出的要求,结合自治区的现状,对全区地质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1、防治地质灾害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完善措施。如今地质灾害已成为防灾减灾的突出问题。我区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地质灾害类型多,以崩塌、

13、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渐变性灾害为主,且分布广。因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秩序。因此,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首先抓紧完成所有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在此基础上修编全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第二,根据国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应急体系建设,西部资源26GREENBLUESKY绿地蓝天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应急专家库,购置专业设备,提高应急工作水平。第三,全面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广泛宣传、深入动员,重点推进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逐步提高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程度。第四,着

14、力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每到汛期,必须加强人口密集区、中小学校舍等关键地带的排查巡查工作,严格落实应急预案和灾情通报制度。2、强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恢复治理进度。根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按照“摸清底数、统筹规划、构建机制、区别防治”的要求,认真执行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自治区计划从2009年2015年,共投资32亿元,全面解决因长期矿业开发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问题,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新机制,实现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全面好转,形成开发、治理、恢复的良性循环。这是非常难得的机遇,必须通盘考虑、周密计划、提高效率。一要抓好已实施的145个矿山地质环境恢

15、复治理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总结分析治理效果和经验教训。二要严格规范立项审批程序,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近期、远期治理目标和安排的投入资金量,组织专家评审,确定治理项目。对不能按期完成治理任务或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项目所在地区,不再安排新项目。三要严格执行保证金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促使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义务,做到谁开发、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确保新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有效治理。四要抓好示范工程建设,从安排的项目中,选择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恢复治理项目,跟踪监督、技术指导,在实现近期治理目标的过程中,建成几个示范工程或样板工程,为建矿山公园打好基础。3、扩大地质环境监测范围,实现重点突破。地质

16、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等。目前我区只开展了7个主要城市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控制面积仅为4293.7平方公里,而对其它地级城市和一些大的水文地质单元尚未开展监测工作。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也只有2处实行自动监测,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还属空白。根据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讨论稿)的要求,我区存在监测内容单一、覆盖面窄、手段落后、信息不畅等问题。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花大气力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力争达到全国各省的平均水平。一是尽快开展全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的规划工作,扩大监测范围,涵盖所有地级城市,建立主要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监测网点,继续开展全区地下水环境三维数字模型研究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实用性和可视化程度。二是积极探索从单一地下水动态监测向地质环境监测到国土资源综合监测转化的有效途径,并构建以评价区域地质环境变化为主要目标的信息平台,整合同一区域的地下水及地质灾害等各类监测评价的成果资料,服务政府和社会公众。逐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浅表层水土环境监测以及地热、地质遗迹、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