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116575670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 (苏晓军)1. Tsur的认知诗学研究最早提出认知诗学这一术语的学者是以色列人Reuven Tsur。他是沿着形式主义传统,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文学研究的先驱一。这一方向的主要研究者还有Margaret Freeman和David Miall等。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Tsur一直在进行认知诗学的研究项目。他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研究文学结构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明确地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法国结构主义的研究传统,把该方向的研究引上了认知道路。Tsur强调指出,他所进行的文学批评并不是想替代任何传统的文学批评,而只是试图寻求传统文学批评方法无法解决的

2、问题的答案。他所倡导的认知诗学研究也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应该从认知角度去处理,而是说当传统概念不足的时候就应该去调动认知假设(cognitive assumptions)。认知假设不应该替代来自其它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而是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换言之,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发展理论,而是为了解决问题。Tsur致力于研究有哪些因素制约了文学解释,而他所求助的对象则是分析哲学和认知科学。很多年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连贯的认知诗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就体现在他的代表作走向认知诗学理论(Tsur, 1992)里。在Tsur看来,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连接人类价值与可能被认为

3、琐碎的文体手段之间的鸿沟(Tsur, 1992: 19)。Tsur坚持认为,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把我们的认知处理进行陌生化( defamiliarize)或者非自动化(deautomatize)。他的研究方法通常分为三步曲:第一步是对常规认知处理进行描述,第二步是描述诗歌如何对常规认知处理进行修正,第三步是研究随后根据不同原则进行的重组( reorganization)和文学效果(literary effect)。他对常规认知处理的描述主要来自一些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Ulrich Neisser,但后两步的研究是他自己的独创。走向认知诗学理论是运用认知科学进行文学批评的最早也是最

4、系统的成功尝试之一。Tsur运用认知科学所提供的工具,探讨认知科学对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的研究所可能做的贡献,既强调个人的认知过程,又强调这些认知过程的普遍性,试图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所以说Tsur的认知诗学研究不仅是对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补充,而且对传统批评方法根据内省直觉地意识到的文学效果做出了强有力的解释(Tsur, 1992: 360)。事实上,该书最大的长处就在于它对文学语篇所产生的所有直觉反应都进行了分析探讨。不仅如此, Tsur的认知解释渗透到了语篇的每一个层次,从语音到意义到体裁到文学批评者的心理词典( Tsur, 1992:501)。1992年以后, Tsur继续发展自己的认知

5、诗学理论,并于1998年出版了他自己不无得意的戏称为是小小哥白尼革命的另一部认知诗学领域的著作:诗歌韵律:结构与吟诵认知诗学实证研究(Tsur, 1998)。在这一著作中, Tsur提出了两个关键思想。首先, Tsur从格式塔的感知原理出发,提出了诗歌韵律并不是一个检查规则以确定哪些重音模式与韵律结构之间的映射可以接受而哪些则不能接受的过程。由此, Tsur得出了韵律只有在吟诵中才能被感知这一结论(Tsur, 1998: 26)。其次, Tsur运用GeorgeMiller 1956年提出的关于人类在短时记忆中处理信息能力限制的经典论断以证明自己的韵律感知理论。Miller认为,人类短时记忆的

6、最大处理能力为7 +/ - 2个项目。在阅读诗歌时如果遇到重音模式与韵律模式之间的冲突,读者就必须在听觉记忆痕消失之前找到方法以解决这种韵律吟诵中所出现的冲突。假如在记忆痕消失之前尚未找到解决方法吟诵就被迫中断。因为短时记忆或者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作记忆是不能延长的,所以读者要么就必须对音位和字间界(word boundaries)作过度诵读,要么就得把某些简单的单位归组(Tsur, 1998: 73- 82)。更重要的是, Tsur以此对为什么最长的诗行为十音节做出了解释,并说明人类认知的普遍性可以解释为什么无论哪一种语言的诗歌每一行的长度都是有限的。关于认知诗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的关系, Tsu

7、r(2002)强调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研究。认知语言学不会提出认知诗学所问的问题,也不会回答认知诗学所问的问题。在有些方面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诗学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认知语言学成功地证明了许多不同的隐喻可以浓缩成一个潜在的概念隐喻,而认知诗学则对非常相似的隐喻进行重要区分,并声称这些差异使得语篇中的诗性表述独一无二。认知诗学试图解释读者对语篇的感知效果,试图根据原理找到所感知的效果与语篇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主题结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读者偏爱不同“心理吟诵”的认知方式、韵律模式以及韵律模式如何相互作用以生成读者所感知的效果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都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新批评、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对这些效果也进

8、行研究,但Tsur认为他们的研究缺乏理论指导,认知语言学对其也无能为力,只有认知诗学可以根据原理对这些问题做出解释。 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都不可能免除遭受质疑和批评的危险, Tsur的认知诗学理论也不例外。Steven Willett就曾对Tsur (1998)提出的两个关键思想提出了强烈批评,但数年以后又著文撤消了自己对Tsur的批评,并承认Tsur研究的合理性(Willett, 2005)。概言之,迄今为止对Tsur的主要批评来自认知范式,指责Tsur的认知诗学过于强调诗性语言和日常语言的不同(Bizup &Kintgen, 1993) ,不过来自文学认知研究领域的学者则赞成文学反应与日常认

9、知之间存在质的差异这一形式主义假设(Miall &Kuiken, 1994; Miall, 1995) ,并赞赏Tsur为证明这种差异的存在所提供的大量实证性数据(苏晓军,2006)。2 认知诗学的新发展随着包括认知语言学在内的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加入认知诗学的研究队伍, Peter Stockwell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从理论上来说,认知诗学导论提供了许多新见解,比如说对指示(deixis)提出了一种总括性的认知语言学模型;从认知诗学视角对情节和故事这一叙事学的基本区分提出了质疑;利用Mark Turner的寓言(parable)这一概念有力地说明了文学在改变我们的视角

10、、知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威力。对Stockwell (2002) 的认知诗学研究的批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作为一本教材,该书对某些理论的阐释不够明晰,比如第五章中对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中的术语与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中的范畴所进行的对比一定让许多学生很头痛;其次,介绍了太多的理论框架而没有将不同的框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一定使许多学生一头雾水:那些术语在多大程度上意思相近? 比如说,第七章所讨论的话语世界和第十章所讨论的话语世界是一回事吗? 第七章所讨论的认识话语世界epistemic discourseworlds)和第十章所讨论的认识亚世界(epistemic s

11、ub2worlds)有什么不同?最后,正如Stockwell (2002: 169) 自己所强调的,把研究重点从个人转向人类认知的社会和交互维度非常重要,因此认知语言学有必要向社会语言学靠拢,要带着批评的眼光关注语言中的意识形态。然而,这一批评认知诗学(critical cognitive poetics)的呼吁不仅在认知诗学导论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认知诗学实践(Gavins &Steen, 2003)和认知文体学:语篇分析中的语言和认知(Semino&Culpeper, 2002)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回应(Weber, 2004)。自认知诗学导论(Stockwell, 2002)问世以来,

12、认知诗学、认知文体学、文学认知研究甚至认知语言学等学科出现了合流的局面。Stockwell(2002: 9)本人在该书的导言中就这样写道:“在美国,对认知诗学的理解是紧密围绕认知语言学这个中心的。认知诗学已成为不愿追随乔姆斯基生成传统的语言学家进行语言研究的主要手段。这一美国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大大增强了认知诗学对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同事们的吸引力。”认知诗学近年来的发展由于偏离了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研究传统,因此与Tsur所开创的认知诗学研究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由此招致的批评之一是:所关注的几乎全是信息处理,而忽视了情感。这一批评主要来自DavidMiall。Miall (20

13、05)指出,我们进行文学阅读时所发生的并不仅仅是理解;尽管认知诗学在研究情感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Oatley &Johnson2Laird, 1987; Tsur, 1997;Oatley, 2002) ,但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拿出一个情感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总体理论框架。情感只是被当成一种辅助性的效果,一种认知过程内部出现的附带现象。这种对情感的忽略与Stockwell本人对情感的态度有关。Stockwell(2002) 认为,情感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被打断时才会出现,这种态度就使情感处于次要的地位,构成了认知评价以后才产生的效果。然而,Miall (2005: 147)

14、 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事实未必如此(Zajonc, 1980)。由此Miall (2005: 149) 得出了以下三点关于情感的结论。首先,情感有助于我们将来自不同领域的概念联系起来;其次,情感源于体验,促使我们对事件采取一定的立场态度;最后,当涉及我们的自我概念的某一问题时情感还包括自身的情感。当然, Miall的这些思想远远谈不上系统性,还有待于融入到认知诗学的理论中去。 最后,认知诗学倾向于把阅读的体验看成是由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因果关系决定的自然目标(Stockwell, 2002)。对于这一点也有研究者提出质疑,认为认知诗学的分析结果本身就常常与这一理念相违背,因为认知诗学往往是在

15、创造目标和关系而不是在探究它们。有人抱怨说,认知诗学的分析者们总是不断地提供他们自己对语篇的解读,做一些关于“可能”读者的笼统假设,而事实上有必要进行更多更广泛的研究以帮助我们超越分析者自己所得出的意义(Jeffries, 2001)。更有研究者则干脆提出,认知诗学的主要目标不是要解释语篇处理,而是要提供对语篇的解读,然后用语篇处理理论加以论证。从Stockwell最近发表的一篇“认知诗学与文学理论”的论文来看(Stockwell, 2007) , 他似乎已经接受来自有关方面的意见,开始关注一些他以前不够关心的问题。首先, Stockwell认为认知诗学来源于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和文体学,最好把

16、认知诗学看成是文体学演变和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一发展过程代表了修辞学回归到文学研究的中心地位,修辞学替换了纯粹的史学范式(historiographic paradigm)。其次, Stockwell强调有效的认知诗学研究需要运用深厚的文体学功底和概念理论二者联手进行。认知诗学有别于文学批评理论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跨学科性、科学性和实证基础;部分原因则是因为它和那些文学批评理论之间又有联系。认知诗学是一种具有认知维度的解释学理论,其目的是为了抓住文学语篇意义与体验的互动过程。最后,认知诗学研究的焦点是信息内容即语篇意义,但认知诗学承认,读者在阅读文学语篇时会走进虚构的文学世界(fictional literary worlds) ,构建、维持和发展读者与语篇之间的喜恶(empathies and antipathies)并表达他们的移情,因此最近也开始关注审美和情感。一、认知诗学简介认知语言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有着由客观主义向人文主义发展的趋势(蒋勇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