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从教学角度培养大班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6554973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4.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从教学角度培养大班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毕业论文--从教学角度培养大班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毕业论文--从教学角度培养大班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毕业论文--从教学角度培养大班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毕业论文--从教学角度培养大班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从教学角度培养大班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从教学角度培养大班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 科 毕 业 论 文(2017届)题 目 从教学角度培养大班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 学 院 教师教育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班 级 13学前教育4班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7年3月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台州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保 密,在一年后,解密适用本授权书。R无密级。(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 日期:20

2、17年 3 月 15 日导师签名: 日期:2017年 3 月 15 日摘要:移情能激发并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通过故事讲述,提问讨论,情景表演等移情训练教学后发现:1、移情训练方案干预后,研究被试幼儿的移情能力有所提高;2、移情训练方案的实施对社会交往能力和同伴关系的改善有促进作用。然后对上述结论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讨论。关键词:大班幼儿;移情训练;教学;移情能力A Study on Cultivating Children s Empathy Ability from the Angle of TeachingAbstract: Empathy can inspire and promot

3、e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pro - social behavior. Through the study of storytelling, questioning, scene and other empathy training, we found that: 1, empathy training program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tudy of childrens empathy has improved; 2, empathy training program implementation of socia

4、l intera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er relationship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And then the above conclusion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depth.Keywords: children of big class; empathy training; teaching; empathy ability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1二、研究设计2(一)研究对象2(二)研究材料2(三)研究方法3(四)研究过程4三、结果与分析6(一)移情训练前幼儿移情能力的结果

5、与分析6(二)移情训练后幼儿移情能力的结果与分析6四、结论与建议7(一)研究结论7(二)讨论与建议8注释:10参考文献:10附录11附一(移情训练前)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表11附二(移情训练前)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表(一)-(六)11附三移情训练的情感认知活动过程16附四移情训练的情感认知-体验活动过程17附五(移情训练后)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表20附六(移情训练后)个人观察记录表(一)(二)(三)(四)(五)21附七家长调查问卷(一)24附八家长调查问卷(一)(家长反馈)27附九家长访谈相关问题28附十情感的认知活动相关材料28附十一情感的认知-体验活动相关材料30附十二一次活动中幼儿的作品34谢辞35

6、 从教学角度培养大班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教师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 叶欣苗 指导老师:马明胜一、问题的提出拥有情感的人类才能真正成为“人”。情感存在的地方,少不了“移情”。在心理学领域,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Titchener) 提出移情这一术语的。他认同Hebb对“移情”进行的人性化描述:移情产生的这一过程即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到其它物体内部的过程。他认为个体不仅能够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可以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1。他将“移情”看作是“与他人感同身受”。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来源,意义重大。国外研究证明,移情关系着亲社会行为的变化,代表人物之一是霍夫曼(Martin L.Hoffman),他

7、提出的移情动机理论、移情信息理论都与其有密切关系;另一位是巴特森(C.Daniel Batson),两人在移情-利他主义假说及一系列实验中从动机性和信息性两方面阐述了移情的动机作用。如:在生活中,每当我们听到那些令人悲伤的新闻时。总能感同身受,萌发帮助他人的想法。两者的理论具有重要的贡献价值。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忽视了移情的信息功能的重要性。移情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早在中国古代东汉时期,有“移情”之说的水仙操就曾被提出。但其是否有审美移情理论,学界说法不一,现今无法确定。而“移情”作为理论体系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入中国的,而后在中国美学讨论中有极大的影响,此后其又被广泛地运用于

8、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例如:在1991年,“移情”这一概念被语言学家何自然提出。在语言学上,“移情”是指双方在言语交流中,在准确理解对方用意的基础上,体会情感并为对方设想的情况。这一理论首次在国内学术界被提出。结合前人理论,本研究将“移情”定义为是一种在认知或想象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情绪处境感同身受并引起与之一致的情绪体验。之后,我国的研究学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研究。按照研究对象所属年龄阶段,其研究结果将依次介绍:移情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其形成的中介过程。著名学者丁芳曾以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移情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中起着重

9、要的交互作用。鉴于以往研究中对“心理理论和移情共同作用引起亲社会行为”的忽视,丁芳、郭勇曾提议:研究者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关于移情的概念界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方面,以更好地完善移情方面的研究体系。1990年,北师大李辽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自己设计的“移情训练系列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的移情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这个实验证实青少年的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综上所述,以往研究虽然研究的对象不同,侧重点不同,但是移情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培养移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训练活动可以提高移情能力,即移情训练。移情训

10、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幼儿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2。是国内外对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提出的多种方式中高效的方法之一。移情训练包括角色扮演、情境表演、故事讲述、视频学习等多种方法。1980年,美国的费舍贝赫(Feshbach)教授编制的“学会关心”移情训练方案成为对移情训练的最早尝试。它主要是通过儿童认识辨别情感、位置判断和角色承担、体验并意识他人情绪等途径激发儿童的内部情感,让幼儿主动形成教育期待的行为。这一方案为教师促进幼儿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移情课程。90年代初,我国学者在学习和参考该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幼儿的具体情况,尝试设计了适合我国幼儿移情发展的训练方案。

11、如韩兰自行编制的一套“幼儿移情亲社会行为系列教育活动”方案。其中运用多种移情技术,循序渐进地展开道德认知和行为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优点。针对中班幼儿,学者张其龙通过倾听故事、故事续编、观看表演和幼儿表演这四种形式提高中班幼儿的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水平。并且田维自编的移情训练方案表明其能明显影响并矫正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这些移情训练方案都是以“提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为目的,以此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更加说明了学者们越来越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现今社会,大多数幼儿作为独生子女倍受家人的厚爱与照顾,成为全家人的“焦点”、“宠儿”。但是其亲社会行为却明显减

12、少。幼儿是祖国的希望,培养幼儿移情能力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而且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幼儿园实践工作者需要对移情相关知识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以此更好地进行幼儿社会性教育。纵观国内外研究,大多着重于阐述移情的产生过程及影响因素,对移情能力在教学中的培养的研究相对缺乏。并且大多数研究是指导主体如何在学科学习中调动移情,而关于移情能力的培养策略的论述很少,对于移情能力的提高更没有做明确的论述。本研究从移情、移情能力,移情训练方法入手,在使用并修改裴小倩设计的移情训练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提名和观察选出大班的某个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在教学中运用移情训练方案进行培养。把握幼儿在训练活动中的不同反应,富有

13、现实性和动感,以此帮助幼儿提高移情能力,对教师、家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教学中培养移情能力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大意义。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以临海古城中心幼儿园果果班xxx幼儿为研究对象。(为保护研究对象隐私,下面皆以“朵朵”代替。)朵朵是一名智力良好,移情能力相对较弱的6岁女孩子。在研究前笔者先采取观察法确定几个移情能力弱的幼儿,再由实习班级教师评定的方式。选取了其中一个同时被教师评定的移情能力弱的幼儿xxx作为本研究重点观察对象。(二)研究材料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分析、整合各种移情训练方案,根据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的年龄特点,尝试设计更适合本研究的移情训练方案。裴小倩在其“移情训练对5

14、-6岁幼儿社会交往技能有效性” 的研究中设计了一套移情训练方案并投入使用。她在参考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的移情训练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其实验结果表明移情训练的效果显著。其中裴小倩所设计的移情研究方案针对的研究对象是幼儿园大班和中班幼儿。训练目标与本研究相似,本研究中大班幼儿(5-6)是整个训练活动中的主体。笔者决定以裴小倩设计的移情训练方案为本次研究的基础方案。本次研究中“移情训练”是指通过对大班的某个幼儿实施有目的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包括故事讲述,提问讨论,情景表演等方式),引导他们积极理解体验人物的心理,以此提高移情能力。1、移情训练实施前相关材料(1)问卷的制定在本研究中,问卷法并不是主要方法。笔者设计并分发问卷只是为了了解一些信息包括: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家庭环境因素,教养方式以及移情训练的效果等。而且本研究是选取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因此问卷只向其发放。而本次活动使用的问卷是在参考马丹在“移情训练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中的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加以修改后形成。(详细见附七)2、移情训练实施过程中相关材料(1)观察记录表的制定本研究中的观察记录表一方面包含了幼儿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根据幼儿每天活动的时间段将幼儿表现移情方面的行为进行记录及分析。 时间段分别为:幼儿上午来园后的自由活动(7:4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