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与ct扫描对乳腺癌诊断的评价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116528730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彩超与ct扫描对乳腺癌诊断的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彩超与ct扫描对乳腺癌诊断的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彩超与ct扫描对乳腺癌诊断的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彩超与ct扫描对乳腺癌诊断的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彩超与ct扫描对乳腺癌诊断的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彩超与ct扫描对乳腺癌诊断的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彩超与ct扫描对乳腺癌诊断的评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彩超与CT扫描对乳腺癌诊断的评价【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彩超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及CT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彩超诊断为乳腺癌的声像图和CDFI表现及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各项指标做出统计学分析和临床评价。结果:彩超和CT共同诊断为乳腺癌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病变形态、边界、密度、增强前后CT值变化、内部回声、微小钙化、衰减均有一定特征,CDFI血流分级级,Vmax17cm/s,RI0.74是诊断乳腺癌的可靠依据。结论:综合分析声像图和CDFI表现及CT表现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乳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彩色多谱

2、勒超声;诊断评价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36例,其中女性35例,男性1例;年龄30岁68岁,平均年龄48.7岁。临床表现均有乳腺肿块;合并乳头溢液7例,溢血2例,疼痛9例,皮肤增厚3例,乳头内陷2例;腋下触及肿大淋巴结7例。36例均作手术切除,其中18例同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21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21例,单纯癌10例,髓样癌5例,乳头状癌1例。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仪器为日立EUB-6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 MHz13 MHz。按常规在乳腺各象限做纵横和放射状扫查。先

3、做二维超声观察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有无钙化、有无浸润、有无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在二维基础上做CDFI探测血流信号,按Adler的半定量方法进行血流分级1,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级:少量血流,可见1处2处点状血流;级:中量血流,可见一条主要血管,其长度超过病灶的半径或见几条小血管;级:丰富血流,可见4条以上血管或血管相互连通,交织成网状。用脉冲多普勒观察其流速曲线,测量收缩期最高流速(Vmax)、舒张期最低流速(Vmin)、阻力指数(RI)。CT机为PQ-2000全身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两手上举。扫描范围为乳房下缘至锁骨水平;层厚10 mm,层距10 mm,

4、必要时层距3 mm5 mm重叠扫描,全部病例作平扫和增强扫描。2 结果2.1 彩超表现2.1.1 二维声像图表现 36例乳腺癌病变部位:外上象限23例,外下象限2例,内上象限7例,内下象限2例,乳晕区2例。病变形态:形态不规则26例,形态规则10例。病变纵横比值1,前后径大于横径24例,无明显改变12例。病变边界:边界不清(浸润状边界)27例,其中蟹足状或毛刺状15例;边缘角征12例;边界清楚9例。病变内部回声:低回声27例,其中低回声内部不均质23例,低回声内见小暗区4例;等回声欠均质3例,等回声较均质6例;病变内伴微小钙化灶20例。病变后方回声衰减18例;腋窝淋巴结肿大9例。2.1.2 C

5、DFI表现 36例乳腺癌血流信号检出率为92.6%;表现的是高速低阻血流及动、静脉瘘血流。其中0级3例,级10例,级10例,级13例。Vmax17 cm/s 24例,Vmax平均(1711.5)cm/s,范围(765)cm/s。RI0.742 4例,RI范围0.50.92,平均(0.740.097)。2.2 CT表现 肿块型28例,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部分清楚,大多呈分叶状轮廓,肿块边缘有毛刺19例,肿块密度均高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2例显示肿块中央略低密度,增强后显示更加明显,为肿瘤中央坏死。浸润型7例,表现为不规则局限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无明确肿块影,边缘可见长短不一条索

6、状致密影。钙化4例,表现 为细盐样丛状、成堆状细小颗粒样高密度影。胸壁肌肉受侵3例,表现为肿块与胸壁肌肉粘连、乳腺后脂肪间隙消失。皮肤增厚、乳头下陷8例。腋窝淋巴结肿大9例,1颗4颗不等,直径1 cm,本组均作了平扫加增强,肿瘤组织CT值平扫为18 Hu32 Hu,(平均26 Hu),增强为36 Hu53 Hu,(平均46 Hu),而正常乳腺组织CT值平扫为6 Hu21 Hu(平均16 Hu),增强后为8 Hu26 Hu,(平均20 Hu),癌肿组织的CT值高于正常乳腺组织。3 讨论据文献报告,彩色多谱勒超声和CT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0%和74%2。但两者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下面就两者检

7、查特征与价值加以讨论。3.1 乳腺癌的声像特征与病理基础 乳腺癌是由乳腺导管上皮及腺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源自乳腺导管上皮。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且多数从多中心性发生,即在同一个腺体导管系统内先有多个病灶,再发展浸润,相互结成更大的病灶,故浸润状的边界是乳腺癌的主要特征。本组病例边界呈浸润状(包括蟹足状、毛刺征、边缘角征等)占84.4%,出现率最高;其次为形态不规则,占81.3%;而边界清晰或形态规则仅占15.6%或18.8%。由于乳腺癌呈不规则性和膨胀性生长,肿块的生长常脱离正常组织平面而导致前后径增大,因此病变的纵横比值1(前后径大于横径),本组病例占75.0%。后方衰减是指肿块后方任

8、一部分、任何程度的回声降低,决定肿块后方回声的物理基础是声能在肿块中衰减的程度,而决定肿块衰减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是肿块内部结缔组织反映的程度。本组病例后方衰减为56.3%,后方衰减曾被认为是恶性肿块的标志性特征,乳腺癌与微小钙化的关系。文献3强调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癌细胞内有丰富的钙、磷元素,细胞代谢旺盛,有氧和无氧糖酵解比正常细胞活跃,生化过程中产生出CO2、H2O很容易在腺泡和导管内有钙盐沉积。乳腺癌的钙化特征为针尖样或泥沙样微小钙化,并以成簇分布较多,也可散在性分布,本组病例钙化率为53.1%。X线检查显示钙化最为敏感,优于超声检查;随着彩超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频探头的分辨率不

9、断提高,钙化显示率也将大大提高。至于钙化有无声影,国内一组研究中微钙化声影的显示率达47%4,而本组显示率极低仅为3.1%。笔者认为,钙化体积小,临床将1 mm的钙化定义为微钙化5,理论上微钙化的大小接近于声束的波长,无法产生声影。在工作中不应以有无声影作为确定钙化存在的依据,而应以钙化的形态、大小、分布为特征。乳腺良性钙化多为散在的较大的圆点状或环状、斑点状、长条状以及片状等。3.2 CT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近年来随着CT机的不断更新,以及CT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其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CT由于密度分辨率高、病灶空间定位准确,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其特有的价值。韩鸿宾等6分析了53例乳腺疾病

10、的CT检查结果后,认为CT扫描在乳腺病变的发现、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面有较大价值。乳腺癌的CT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结节状或局限片状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影,边缘不规则、分叶状或有短毛刺;肿块内可显示细盐样丛状、簇状分布的细小颗粒状钙化可有融合,呈“串珠状”改变;肿块与皮肤或胸壁肌肉有粘连,乳腺后脂肪间隙消失,皮肤增厚,乳头下陷;结节状或片状不规则病灶,增强扫描后CT值有明显升高,平均升高45 Hu以上无包膜;腋窝淋巴结肿大7,肿块侵犯胸壁等。本组病例表现为结节状肿块影28例,不规则局限片状高密度影7例,肿块边缘毛刺19例,钙化4例,胸壁肌肉组织受侵3例,皮肤增厚、乳头下陷8例

11、,腋窝淋巴结肿大9例。3.3 CDFI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乳腺癌可刺激机体生成一种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血管生成,形成丰富的血管网络。这些血管数目多、不规则、粗细不均、壁薄、缺乏肌层,易形成动静脉瘘,这些特点为乳腺癌多血流性以及肿瘤内部血流流速加快等提供了病理学基础。本组病例血流信号检出率为90.6%,级级血流为71.9%。Vmax17 cm/s以及RI0.74为75.0%,结合二维声像图表现,这些指征更具有临床价值。但也有少数乳腺癌血流显示很少,而良性肿块血流显示也可较丰富,形成中间交叉型肿块,这是超声诊断一直较难解决的问题。笔者曾经误诊过4例,2例乳腺纤维瘤误诊为乳腺癌,1例双

12、侧乳腺癌误诊为双侧乳腺炎性肿块。误诊原因除上述声像图不典型外,还忽略了CDFI血流参数的重要性。因此,对乳腺癌的彩超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临床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CT扫描图像与彩超相比,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因此可清楚地显示乳腺组织内的肿块及钙化影,并根据乳腺癌组织血供丰富、细胞代谢旺盛及CT增强扫描时癌肿组织有明显强化特点,对致密型乳腺癌肿的显示优于彩超;对腋窝淋巴结肿大及胸壁肌肉受侵情况的显示亦较好;CT扫描还可以检查乳房水肿、皮肤受累、小乳房及手术、放疗后等彩超不方便检查的患者;但CT对乳腺癌与乳腺良性肿瘤及增生性病变之间的鉴别诊断还有一定困难。同时彩超能够显示肿块的血流情况,而

13、是无创便利的检查手段,是CT不能比拟的。由此可见,CT和彩超对乳腺癌的诊断有互补性,在疑有癌肿时应彩超与CT检查两者结合互补,为临床诊治乳腺癌提供完整、准确的资料。【参考文献】 1 Adler DD,Carson PL,Ruin JM,et al.Doppler ultrasoundcolor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 findings.Ultrasound Med Biol,1990,16:553559.2 陈霞,李宁.乳腺癌的综合影象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04:2729.3 胡永升.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960.4 张晖,陈敏华.超声对乳腺肿块微小钙化点的显示与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12):5355.5 Bassett LW.Mammographic analysis of calcifications.Radiologic Clinies of North America,1992,30:93105.6 韩鸿宾,刘兴第,谢敬霞乳腺疾病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27.7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