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和展望_刘炳灿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521384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4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和展望_刘炳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和展望_刘炳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和展望_刘炳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和展望_刘炳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和展望_刘炳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和展望_刘炳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82005年第11期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科技2005年第11期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1984年,根据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薄弱、力量分散,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难以有大幅度增加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实现“占有世界一席之地”的目标,探索适合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新体制,由原国家计委牵头,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从1984年到今天,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进程,20年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4年至1993年,国家利用科技三项经费投资9.1亿元,立项建设了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

2、面进行了布局。第二个阶段是1991年至1995年,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8634万美元和1.78亿元人民币,立项建设了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了布局。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重点实验室又有了新的发展,科学技术部对实验室布局进行了调整,新批准建设21个实验室,淘汰了12个实验室,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启动国家实验室筹建试点,同时,在完善实验室评估体系、修订建设管理办法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截至2004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83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学科布局和结构布局基本合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基础

3、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努力把对科学前沿的探索与国家目标在战略方向上统一起来,着眼于国家需求,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重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或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分别占总数的36.8%和22.6%。“九五”期间,实验室承担的科研任务年均增长率为11%,科研经费年均增长达24%;“十五”头三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科研任务年均增长33%,科研经费年均增长达29%;7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基础研

4、究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和展望1984年,根据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薄弱、力量分散,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难以有大幅度增加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实现“占有世界一席之地”的目标,探索适合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新体制,由原国家计委牵头,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文刘炳灿责任编辑:张文娟E-mail:zhangwj机构292005年第11期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科技2005年第11期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这种科学研究发展的模式是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新体制。深入发展成绩显著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基地建设计划,建设初期

5、,它集中国家有限资源,选择关键领域,搭建起相对精良科研平台,尝试建立先进的运行机制,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了条件,为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最近几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又有了新的快速发展,在研究成果、条件建设、人才培养、管理创新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广泛的领域取得丰硕研究成果首先,作为体现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代表,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已经成为重大原始性创新的摇篮,推动着我国整体基础研究工作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在天体

6、力学的轨道计算、粒子加速器中的轨道计算和分子动力学的计算中获得广泛应用,获得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领域位居世界前列,该实验室与其他单位合作获得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克隆了神经性高频性耳聋疾病基因,实现了在中国本土克隆遗传病疾病基因零的突破。据统计,1997年至2003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获得二等奖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40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数由1999年的14360篇,增加到2003年的28480篇,年均增长率为19%。其中,国际SCI、EI等收录论文从1999年的3242

7、篇,增加到2003年的7835篇,年均增长率为25%;并连年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其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科技攻关任务,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多年的工程冻土学研究积累为青藏铁路建设奠定了关键科学基础,为青藏铁路的路基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支撑,节省工程投资约9亿多元。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完成了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三峡升船机、南京长江大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秦山核电站等200多项国家重大基础工程项目的抗风抗震

8、关键工程技术问题研究。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近年来新型高速、重载机车车辆的性能测定和参数优化工作,为我国铁路大提速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为应对突发事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重组人干扰素-2b喷雾剂,是2003年春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预防SARS的药品。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期间,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禽流感灭活疫苗,作为国内统一使用的疫苗用于疫情防治,对控制疫情蔓延,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吸引、凝聚和培养科技帅才的摇篮国家重点实验室吸引、培养和稳定了一大批

9、优秀的科技人才,集中了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年轻帅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成为孕育我国科技将帅人才的摇篮。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责任编辑:张文娟E-mail:zhangwj机构302005年第11期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科技2005年第11期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人员总数仅占全国基础研究人员总数的6%,但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2人。截至2003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7人,占全国总资助人数的23%;2000年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全国遴选了76个“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其中近半数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拥

10、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69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8人。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对于打破我国科技体制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改革、创新,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八字方针,定期评估、优胜劣汰,分类评估、注重研究质量,设立开放基金等制度,均是率先在国内试点实施,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突出成绩已为国际科技界所关注。1995年Science中国专刊对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了大篇幅的报道。在其描述的我国优秀研究团体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占了大半以上。国

11、家重点实验室品牌效益日益明显,凝聚整合资源的作用更加突出,受到了科技界、教育界的广泛欢迎。社会上普遍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稳定基础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是一项“战略措施”,是本部门“最有成效的工作之一”。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影响和带动下,各部门和地方陆续建立了一批部门重点实验室和省市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部门和省市重点实验室为辅的实验室体系。加强建设谋求飞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尽管20多年来,取得了诸多的成绩,但是,国家实验室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通过总结经验、锐意创新,不断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向前迈进。首先,要继续完善实验室布局,要在新兴

12、学科和重要前沿领域,在优势力量集中、但实验室布局不足的领域,按照“总量控制,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现有研究方向较窄的实验室,要按学科前沿发展和学窄科交叉的需要适当拓宽研究方向。其次,要推动实验室深化改革,进一步强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要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质量,要让国内相同领域中高水平的同行能较方便地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或到实验室进行交流合作研究,真正发挥公用实验平台的作用。同时,加快向国际开放,吸引国际上高水平的专家来实验室工作。固定人员要合理流动,吸纳同一依托单位学科互补性强的研究力量充实实验室队伍,

13、有进有出,保持动态平衡。再次,要推动国家实验室试点,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当前科技发展日益呈现学科交叉和综合的趋势,通过整合关联度高、学科互补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相关实验室资源,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团队,建设规模较大、学科交叉、人才汇聚、管理创新的国家实验室,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重要措施。经过与教育部、中科院等有关部门协商,已初步形成了由科技部牵头、多部门联合推动国家实验室工作的局面。目前,科技部已将国家实验室列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绩,这种模式也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多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

14、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农业部、卫生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保证了实验室工作的统一规划和宏观管理,从而使科技部、主管部门和实验室依托单位互有分工、各负其责,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教育部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加大了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今后,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还将进一步加强,要通过加强基地建设,进一步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我们相信,未来,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将有一个更加开阔的前景,它也必将为中国基础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责任编辑:张文娟E-mail:zhangwj机构312005年

15、第11期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科技2005年第11期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整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实验室的数量、实验室所取得的重要成绩还是高校实验室的评估结果上来看,高校都占据这十分重要的地位,顶起了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半边天。数量上占据一半以上的比例国家重点实验室很大一部分建设在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的专门院系中,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61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其中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其中,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87个(联合实验室按第一主管部门统计),占全部总数的55.1%。2004年,根据国

16、家重点实验室“十五”发展计划和工作安排,按照“指南引导、部门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建设”的建设程序,科技部在农业、能源、人口和健康、资源环境等社会公益性领域和若干重要新兴交叉领域新建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建设的有10个,高校和核研究机构联合建设的有1个。高校的重点实验室的结构布局和学科建设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此外,目前,试点的6个国家实验室(筹)中,高校占到了3.5个,他们分别是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的“合肥微尺度物质国家实验室(筹)”、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等建立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依托清华大学建立的“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和依托北京大学及中科院化学所的“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至此,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13个,占总数的61.7%。这些国家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向导,主要在具有明确国家目标的领域、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国特色和优势的领域布局建设,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综合性研究,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新型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获得的奖励占有绝对优势20多年来,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取得了一批批硕果。2004年,连续空缺6年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