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解析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6480918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丧 事 习 俗赵福山村内办理丧事,规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堂屋停尸 夜深入殓 一、停尸1.病人在垂危之际,儿女日夜守护在身旁。在确定人死之后,将人搬移到堂屋,躺放于门板或床板上。在没咽气时给死者穿上装老衣裳。不论春夏秋冬,装老衣都是棉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间没太阳,终年寒冷。人死之后,其灵魂就到阴间去了。衣、帽、鞋都必须是布的,不许用皮的。鞋底也不准用皮的,说是穿皮鞋,下辈子转生长蹄子的兽类。若是女性,鞋底绣上莲花,即脚蹬莲花成仙的意思。衣裳不缀扣儿,只缝小布条打结系带便可。装老衣裳穿好,盖上苫单。苫单的颜色以前是黑的或兰的。现在以白色较多。2.蒸一碗小米饭,为的是不能让死者挨饿。再用面

2、捏五个打狗棒,饭碗内插三个,死者双手各拿一个。目的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再用一个铜钱(或现在的硬币)塞入死者口中,在口里含着,这个钱币称“压口钱”,是让死者带上口粮的意思。为防备死者诈尸乱跑,还要用麻绑上两脚,袢上两手。在死者的头顶前面,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品。点一盏长明灯(灯油以香油为最佳),目前有的以蜡烛代替油灯。3.找纸扎匠给死者开书、铰座迁,都用白纸。开书,过去称开殃榜。其书写排列都是竖排。所开的书,就是三块纸,另有一个位牌和一块扣瓦。第一块纸写的是:东赤木炭南土盆旗 一推四邻物各镇之大吉西生铁刀北堵骨瓶 将此纸贴在座迁的最下端墙上。(女性)原命年月日时授生中华淑德府氏享

3、寿岁内寝痛于年月日时 不禄原命年月日时授生中华处士府君讳享寿岁正寝痛于年月日时 不禄(男性)第二块纸写的是死者的年龄和生死年月日时。对其称谓依照古例将此纸贴在影壁墙的低处。 辰 戌入棺忌四相内亲有服不忌 丑 未第三块纸贴在堂屋的门口一侧下方,分男左女右。写的内容是入殓时所忌讳的外人的属相。(不写属相而写地支名称)例如 本村所忌的属相是按死的月份推算的。有的村则不按月推,而是按死者的属相推。看来并无一定之规,俗语说:“一个马勺一个柄儿,一个师父一个令儿。”此之谓也。此外,再用一块纸叠成灵牌的样式。写上“某某”之灵位,置于供桌上。另外,用一块瓦,上面写上字(符),扣在死者心口处,此为“扣心瓦”。说

4、是防止诈尸和妖邪用的。写法多种多样,扣心瓦下也放一小把笤帚穰。“座迁”就是用白纸剪成若干纸条,按男左女右挂在大门口。以前铰座迁,按死者的岁数,有多少岁,就用多少张绵纸。现在不按岁数用纸,不论岁数多少,都用十余张纸剪成。剪成后,再把一小块木炭绑在上边。座迁,即死者的座位将从阳世迁入阴间。4.招请近族及总理议办丧事。外出找人时,逢人先跪下磕头,不管大小辈。把人招请来,商议确定发送死人的日期,拟出报丧名单,派人分头到各处报丧。报丧要向人家说清死人逝世日和出丧日。确定墓穴后,即动土挖坟,挖坟时,孝子先挖几锨土,然后向众人磕一个头,大家便开始动手挖。(定墓穴有夹葬和排身葬两种方式)。5.挘孝布、破孝,找

5、几个有经验的中老年妇女,挘出孝布(孝褂、孝带、孝帽、孝箍)。本族内,比死者辈份低的都戴孝,男戴孝帽,女戴孝箍。儿子和儿媳,女儿和女婿,除戴孝帽孝箍外,还穿孝褂。以前还用白布瞒鞋,现在已有好多年不瞒鞋了。若是大破孝,就不论与本家族近远,凡是辈份低的及落忙的外姓人都给孝。按老规矩是跪下递孝,接孝者也跪下接孝,这老规矩将渐渐消失。戴孝还有个讲究,主要是女性戴孝箍时打结的位置,要看死孝者是男性还是女性,又要看死者的配偶尚在与否。6.找棚匠师傅搭好灵棚。请厨师拉好菜单。席上用的菜按时准备好。厨灶、桌凳也按时安置好。7.找纸扎匠糊招魂幡和陪葬品。孝子打的主幡称“龙头幡”以前龙头幡内有一长纸条,上写着“西方

6、接引之灵幡”,有的写“先考(妣)某府君(太君)岁之招魂幡”。现在一律都不写了。死者是男性要糊一匹大马,女性糊头大牛,这是死者去另一个世界的交通用具。另外,不管死者是男是女,还必须糊一匹小马,这是出殡头天夜间送死者灵魂赴西方极乐世界而骑的,其余的还糊纸人(童男童女)、金银库、阴宅、棺罩等。8.找吹鼓班吹奏演唱,死者生前劳碌一生,没有享受过,死后让其灵魂享受一下音乐戏曲。有的找一班军乐队、师子会、高跷会。由主家的经济状况来决定。二、入殓将死人装入棺材,这一过程称为“入殓”。一般都在死后第一晚上入殓。若来不及,便在第二天晚上进行。1.先把棺材摆放在灵棚内平地上。村里人们有个说法,棺材大头不朝西就朝北

7、,没有朝东和朝南的。棺材盖撂在一边或斜放于棺材上。用白纸糊一下棺内底和四周。等夜深人静时,即可入殓。2.入殓时,先以被褥棉絮之类在棺内铺舒适,厚度适当,上面着上铜钱或现在的硬币,这些钱币称“垫背钱”。着垫背钱有多种方式。有均匀摆三个的,有摆五个的(中间一个,四周各一个),有摆七个的(摆成北斗星的形状),有的根据死者的岁数,有多少岁,就摆多少个。3.人们认为:人死后有灵性,其灵性即是鬼魂,鬼怕光亮,所以,抬死人入殓时,先把灯关灭,孝男或孝女用新棉花蘸着清水给死者净脸。然后将死者装入棺材,剪断绑脚绳,取出压口钱,再净一次脸。盖上苫单。苫单现在用白色的多,身下铺的用黄色的,此即所谓“铺金盖银”。4.

8、盖棺之前,先由孝子把苫单从死人头部向脚部轻轻拽出于棺材外,使脸露出来。将拽出的多余部份一口气挘下来。然后把这块挘下来的苫单,按哥儿几个分成几份,各自珍藏起来。5.盖上盖,但不许封口。然后开灯,将屋内的小供桌搬移到灵棚内棺材大头底下。将扣心瓦连同笤帚穰放在棺盖中央,烧一些纸钱,入殓就结束了。在炎热的夏季,棺内尸首很快会放出臭味,就先不入殓,暂时放入水晶棺冷藏,待到出殡时才入殓。此时,正当阳光强烈的午时,但有灵棚遮盖天日,入殓并无妨碍。第二阶段 乡邻祭悼 烧马送行本阶段在下葬的前一天进行:一、起灵 起灵就是用两条板凳把棺木支起来。在下葬前一天的上午起灵。二、布置灵棚 在起灵的同时,把灵棚布置好。灵

9、棚正中紧靠棺木挂一大“奠”字,死者之儿女敬献的花圈,靠立在灵棚内。在灵棚的出入口贴上挽联,并悬挂儿女们的挽幛。幛子以黑色为多,幛子两头下垂部分挽两个绣球。幛中间写上挽词。一般就是四个大字。有的把幛子在中央挽一大绣球、西头不挽,若条件许可,棚内还挂上五色吊挂和白色绣球,纸花一类的装饰品,以庄严肃穆为准。“奠”字前头摆供桌,死者遗像立置于供桌里侧“奠”字下边。三、陪灵、伴灵 死者的儿孙和儿媳、孙媳、侄和侄媳等人分男女两班跪于供桌两侧,分男左女右陪灵。死者的女儿、孙女紧守着棺木伴灵哭啼。四、摆设账桌,乡邻祭悼出丧前一天的下午,街坊四邻及死者生前好友陆续前来祭悼,村里人俗称“吊纸”或“烧纸”。吊纸的人

10、拿佯钱票,带着钱。最早先那会儿,端着四个小碟子或小碗,里边盛着食品去吊纸,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时,拿着两包饼干或二斤油条作祭品,自本世纪初,带食供的已消失,现在全是以现金代替食供。上世纪末,耶酥教传入本村,到本世纪初,教徒已有了一部分,村里死了人,他们去吊唁,不拿佯钱票也不带食供,他们说这些纸票和食供,死人享用不到,全都被魔鬼拿走了。因此这些人只带现金不带佯钱票。那时带二元或三元,后来五元,现在十元或二十元。别人受其影响,也渐渐以现金取代了食物,但佯钱票仍旧带着,这是多数村民与基督教徒的不同之处。在门口摆设账桌,收礼记账。现在又多了一样活儿,即礼金上墙公示于众,这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乡友前来祭

11、悼,大都是施行磕头礼。司仪用火点着佯钱票,口喊“点纸咧”,祭悼者便双腿跪地连磕四个头,然后起立,两手抱拳,司仪向陪灵者喊“还礼”,陪灵男女就都两手按地,低头拜一下。行磕头礼的都是男性,男性有的在磕头之前大哭几声。女性祭悼,过去都手扶棺木长声哭,边哭边念道。最后由女眷劝止。现在女性吊纸已不进灵棚哭灵,有的行鞠躬礼,有的记上账即走人,男性现在也有行鞠躬礼的,鞠四个躬。磕头或鞠躬,都是四个,这是来源于“神三鬼四”的说法。五、夜烧小马下葬的前一天夜间,烧掉小纸马(不烧大纸马),为死者去另一个世界送行。按以前的老套数,先给马准备好草料,在途中食用,并准备好“岁岁饼”,死者有多大年岁,就做多少个“岁岁饼”

12、。现在以小块饼干代替小饼。将草、料、“岁岁饼”全都着在马背上的纸袋子里。等夜深人静,就开始烧小马。在烧小马之前,先关灭灯(因鬼魂怕光),孝子抱着小马,在灵棚内先逆时针绕走三圈儿,再顺时针绕走三圈儿,边走边对马童低语,叫他好好拉着马。转完了圈儿,就一直走出大门外,放下纸马,剪断绑着马腿的麻绳,然后引火把小马全烧光,边烧边低语,让死者“一路走好”。烧了小马,把死者送走了。吃了岁岁饼,开灯,此项过程结束。过去人们抢着吃岁岁饼,说吃了胆大长寿,现在人很少吃这些小饼。第三阶段 亲戚吊唁 出殡下葬这一阶段,在出丧日那天进行。出丧一般在第三天或第五天,有的在第七天,由家庭各方面因素决定出丧日期。一、烧天明纸

13、本日即将把死者葬入坟墓,即最后与死者永久告别,死者家人因思亲难以入睡,天一拂晓,一家人就在灵前烧冥纸哭祭一场,此谓烧天明纸。头天晚上包好了饺子,这天烧纸,把饺子煮熟,全家一起吃。这就是所谓吃天明饺子。二、亲戚吊唁通过报丧,各地亲戚得知下葬日期,到出丧下葬这天上午,亲戚们纷纷赶来吊唁。过去以包子、幛子为祭礼,现在以现金代替实物,带上佯钱票,有的还带方便面、花圈、花篮等,最主要的是死者的女儿摆的供最大。亲戚们在账桌上交了礼金,就进灵棚烧纸吊唁。男性仪式,有磕四个头的,有先跪哭几声再磕头的,有鞠四个躬的,有四磕八拜的。女性仪式,是在灵旁手扶棺木哭灵,现在有的女性也同男性一样在灵前磕头或鞠躬的。亲戚带

14、的礼品若是双件,折回一件,礼金重者,回点小礼儿。孝子和儿媳要给前来吊唁的亲戚递孝,按事先安排的破孝辈份,跪下递孝。男性亲戚由孝子递,女性亲戚由儿媳递。亲戚吊唁后,随时安排他们进入筵席就餐。这天,从各地来的人较多,吹打班的演员和吹奏者就十分卖力,吹的、唱的、舞的,都想献出一手绝活儿,当然他们也是为了多得几个赏钱。三、出殡前的准备 出殡的时间都是在下午。吃了中午饭,就赶紧准备和办理这些事情:1.安排的出丧用车要准时到位。主家支付加油费。2.找定两个搀丧的人,搀扶打龙头幡的孝子,这两个人由孝子的表兄弟担任。从出殡开始一直搀到墓地。同时找出抱遗像的。3、司仪把五色粮食、野饭罐、买道钱、硬钱币和所开的“

15、书”连座迁全装在一个篮子里(以前是装在粮食斗里)。五色粮即五种粮食粒,要带皮的,不要豆类。装入小布兜内,用五色线绑上口。野饭罐,是在一个小陶磁罐内装上饭菜和馒头,现在用罐头瓶作野饭罐。买道钱,是在出丧途中撒的,用白纸铰成,男性死者,铰成圆形,内铰一小方孔,女性死者,铰成正方形,内铰一小圆孔。硬币不拘数,少则三、五个即可。4、找的抬重的杠头、杠夫,让他们优先进入筵席。还有挖坟的人员,把坟挖好后,赶快进餐。5、请演员在灵前唱悲歌,或唱古装戏“吊孝”,若唱得卖力或掉了泪,主家和亲戚付给赏金。若唱“吊孝”,主家出孝衣作服装。6、念悼词。有的孝子准备了悼词,则念给死去父亲或母亲。7、装钱柜。死者的女儿和侄女把佯钱票一张一张地装入纸钱柜,一边哭一边慢慢地往里装,并有吹打班在一旁奏哀乐。8、亲友吊纸。总理或司仪喊“亲友吊纸”,所有的小辈亲戚在灵前跪下哭祭。9、撤供。供桌上摆的供品,出殡前赶紧撤光。10、封棺。封棺俗称“封口”,即用钉子把三个封板钉在棺盖两边,死者是男性,就在其左侧钉两个封板,是女性,在其右侧钉两个封板。封口时,孝男孝女向棺内死者喊“躲钉”。四、出殡把棺盖封好,随即出殡。1、总理或司仪喊一声“起灵”,门口便燃放鞭炮,执龙头幡的孝子出门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